翻译奖助力法德文化在华风行

2016-01-21 10:41屠屠
出版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傅雷译者

屠屠

参与傅雷翻译出版奖创建的法语学者董强曾谈到,“翻译,即是相信普世价值的存在,而这是对这个世界、对人类的信念之基础,也是一切创造的出发点,因为创造意味着交流。翻译,如伟大的圣-埃克絮佩里所说,就是‘建立联系。”

没有翻译,任何文化都走不出去。因而译者就像是文化之间的分享与传承的摆渡人。在非英语国家中,法国和德国一向是重视本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翘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两国都选择了以设立翻译奖的形式,鼓励中文译者和出版社,助力在华文化传播,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桥梁。

傅雷翻译出版奖:七年文化坚守

2015中译法文图书奖傅雷翻译出版奖于2015年11月28日在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爱马仕之家颁发,这也是傅雷翻译出版奖首次在上海举办。共有三本中译法文图书获奖,分别是获得文学类的《6点27分的朗读者》、社科类的《请中国作证》和新人奖的《当代艺术之争》。《6点27分的朗读者》的原作者是让-保尔·迪迪耶洛朗,周小珊翻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请中国作证》的原作者是蓝莉,许明龙翻译,商务印书馆(上海)有限公司出版,《当代艺术之争》原作者是马克·吉梅内斯,王名南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傅雷翻译出版奖在中国的设立,有着中法文化交流的渊源。法国的文学和思想曾是西方知识界在中国发出的最早声音之一。诸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雨果、巴尔扎克等等这些伟大的名字都给当时的中国读者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量。在改革开放之后,更多的法国作家作品得以在中国出版:从普鲁斯特到加缪、从萨特到杜拉斯、还有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如今,中国已成为法语书籍的最大版权引进国。仅2014年,共有1600余部法语作品的版权转让给了中国出版社(另有大量法语作品未经版权转让而被出版,因为其版权已进入公有领域)。

在法国文学走进中国的历程中,译者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2014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的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就曾感慨说:“如果没有翻译家的智慧,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读者,就好像世界文学璀璨星空下的盲人。”

在以北京大学法语系董强教授为代表的中国法语界学者的支持下,法国驻华大使馆于2009年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旨在促进法语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傅雷先生(1908-1966)曾翻译过巴尔扎克、伏尔泰和罗曼罗兰的著作,该奖项就因纪念这位伟大的翻译家而得名。每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评选出两部译自法语的最佳中文译作,其中文学类和社科类各一部,每部获奖译著的译者与出版人共享4000欧元奖金。自2013年起,还设立了“新人奖”,以鼓励新一代年轻译者,获奖译者获得1500欧元的奖金。

自设立以来,傅雷翻译出版奖得到了中法两国许多文化界名人的支持,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法国作家奥利维耶·罗兰、画家范曾、作家余华等都曾担任过嘉宾。2014年,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傅雷翻译出版奖邀请到法兰西学院的四位院士(伽伯里勒·德·伯赫耶、埃莱娜·卡雷尔·当科斯、让-玛丽·洛奥、让-克里斯托弗·鲁芬)以及中国作家刘震云和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2015年的傅雷翻译出版奖回到了傅雷先生的故乡上海,中国作家王安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青生共同受邀作为特邀荣誉嘉宾,两位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玛丽·尼米埃、菲利普·托赫冬也专程从法国远道而来推介法国文学和傅雷翻译出版奖。两位法国作家的作品2015年先后在中国翻译出版,分别是《沉默女王》(译林出版社)和《外婆》(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这两部作品均是以家庭为题的自传体小说。

组委会主席董强教授在致辞中再次谈到,翻译事业是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翻译家们是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和理解而工作。“向这些人类心灵搭建桥梁的翻译家们致敬。“作家玛丽·尼米埃也描述了有趣的一幕:“一位女士走上前来与我攀谈,她穿着一件有很多夹层的大衣。走到我跟前时,她递给我一本我认不出来的书,而我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封面上署有我的名字。”玛丽·尼米埃向文化的“摆渡人”——译者表达了敬意:“这些摆渡人,在世界的这边或那边,关注着这些相同的词句,要把意义与韵味传递到另一种语言”。没有译者的细致工作,图书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这种旅行不可能实现。

傅雷翻译出版奖至今已经举办了7年,入围译者也呈现年轻化倾向,“70后”、“80后”译者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015年的入围作品中体现尤为明显,10位译者中有7位是“70后”和“80后”。评委们也谈到,在法语翻译界,很多年轻译者也开始担纲大部头的文学经典的翻译,与作品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使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生命。

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目前由8名常任评委和4名特邀评委(每年均有变化)组成。中方评委包括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董强 (同时担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法国史研究导师端木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副主任王鲲,《世界文学》刊物前主编、文学评论家余中先;法方评委包括著名记者兼作家蒲皓琳(2015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主席),文学翻译家林雅翎,清华大学中法中心主任、汉学家柯蕾和法国远东学院北京分院院长陆康。两位往届获奖译者作为特邀评委参与终评会议,分别是2014年文学类获奖者安宁和首届获奖者马振骋。

一些知名法国企业也积极赞助翻译交流活动,以体现本品牌的文化内涵。2015年的傅雷翻译出版奖就得到了爱马仕的支持。爱马仕之家还连续举办了两场以“家庭、传递、灵感”和“中国的文学创作与阅读中是否存在哈法现象?”为题的文化讲座,围绕阅读,文学创作与生活,以及译者这一角色的重要价值等主题展开探讨。

目前,法国驻华大使馆对法语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支持不仅限于傅雷翻译出版奖,该奖只是“傅雷书院”的五大项目之一。自1991年以来,傅雷资助出版计划已面向中国出版社支持了约1000本法语文学与社科作品的出版。此外还有傅雷文学讲座邀请余华、刘震云等中国作家谈法国文学,傅雷译者小站探讨翻译问题,傅雷翻译培训项目每年两次开展翻译培训。

德译中童书翻译奖:

翻译的童心之花

2015年12月4日,由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主办,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歌德学院(中国)图书馆协办的“首届德译中童书翻译奖”揭晓,李士勋、程玮、许洁、杜峰峰等6位译者的7部译作获得翻译奖,获奖作品包括《毛毛》《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八点钟的诺亚方舟》《弗朗兹系列》《黄金鼠传奇系列》《我就是一个人》《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与已经有了7年历史的傅雷翻译出版奖不同,这是德译中童书翻译奖启动的第一年,也是专门面向德语儿童图书翻译的奖项。此次评选活动于2015年8月份启动,评选近年来从德国(及德语国家)翻译引进到中国的优秀儿童和青少年图书,旨在肯定译者在交流领域的杰出贡献,加强德中童书交流、促进全民阅读。共有近50家出版机构及译者提交的150多种(套系)图书报名参评。翻译奖评委会由阿甲、王星、何珊、欧阳涛四位或精通德语、或专长于儿童文学的资深编辑、译者和童书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委,以及德国驻华大使馆、歌德学院及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的三位代表组成的机构评委共同构成。评奖暂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因为是首届评奖,十数年优秀译本的积淀也让竞争格外激烈。获奖图书几乎全是久负盛名的当代儿童文学经典名著。

在德国,《毛毛》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现代童话经典,作者米切尔·恩德的作品如同一只飞翔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心路”上的巨鸟,理性的思考是这只巨鸟的脑袋,紧张曲折的情节是它的筋肉,幽默风趣是它的骨骼,奇思妙想则是它的双翼。每个沉浸于他的作品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想飞,飞进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而《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是一部近乎疯狂的发现之旅,一部知识的百科全书,一台启发想象的发动机。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懿曾形容这部书是外星人遗失在我们大陆上的唯一一部书。“弗朗兹系列”是著名奥地利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历时30年陆续完成的作品,2011年由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在我国出版不久即入选国家图书馆第七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而德国作家迪米特尔·茵可夫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全译本于2015年9月出版,居住德国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说她在翻译的时候,总是一边敲打着键盘,一边忍不住因为那些小小的有趣的故事大声笑起来,“经常把原定计划的几篇故事翻译完了,竟然还舍不得合上书本”。在德国,不管走进哪个小学,甚至在很多幼儿园,人们都能在书架上看到这套“世界上最可爱的书”。

在颁奖现场,资深翻译家李士勋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一个人除了获得《毛毛》《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这两本书的翻译奖之外,还有一本《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也获入围奖。李士勋坦言,翻译儿童文学尤其要有一颗童心,“实践告诉我,翻译的过程无非就是四个字,‘理解和‘表达。‘理解要求对源语言的熟练掌握,‘表达就是对译入语言的驾驭能力。不懂源语言的文本,就无法做到忠实,不忠实原文,何谈‘达和‘雅?我主张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能做到语言流畅,而且能尽量保持原文风格的直译。正如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追求‘语言的和谐,译文要像‘埃奥尔斯琴被风轻轻触摸时发出声响那样自然。“

李士勋在为小孙女读这几部小说时还惊异地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超乎想象,“有时候我会故意停顿一下,故意等她接茬,她往往能准确地说出下一个词儿。”所以,他认为,不要低估孩子的接受能力,也不必迁就儿童,故意把文字译得特通俗。“孩子们不懂也没有关系,让孩子学会问为什么,这正是她向大人学习的好机会,也是考验大人的时刻。原著的生命在译文中得到延续,因此译者责任重大。“

《八点钟的诺亚方舟》的译者陈琦在发言中也提到童心,她说当自己为翻译中的某些字词纠结的时候,就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儿子一脸茫然地反问:“你说的什么呀?”她就知道这种说法他都不太懂,自己需要重新遣词造句。在陈琦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搬运和转化,而是一个需要很多时间和极大耐心的工作,同时还需要爱心和责任心。真正爱孩子、懂孩子的人,写出的文字才能是有爱的、有灵性的,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一个译者,尤其是童书译者的终极目标,不是表现自己多有文采,用词有多么高大上,而是用读者最能接受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精髓,用读者的眼睛审视作品。

德译中童书翻译奖的设立也得到了中国出版社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选送的“弗朗兹系列”、程玮翻译的《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和李士勋翻译的《毛毛》获得大奖。其中《毛毛》为德国幻想文学大师米切尔·恩德的作品,2000年引进出版;其他两种则因选本收进“彩乌鸦”而被读者熟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为了鼓励引进图书的翻译质量把关,此次也将给予获奖者总额两万元的奖励。其中大奖奖金一万元,两名优秀奖获得者共享奖金一万元。

猜你喜欢
傅雷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杨绛眼中的傅雷:严肃不乏幽默
傅雷 刘海粟 友情与绝情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傅雷成功的背后
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对译者的影响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从《傅雷家书》看傅雷音乐教育思想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汉语新诗英译:理解之殇与译者之任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