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2016-01-21 19:40范三红李晨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0期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范三红 李晨

摘要:针对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结合食品行业实际需求,依托研究生教育实训中心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从培养目标、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15-02

民以食为天,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饮食日益重视。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成效显著,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转化增值能力较低、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等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和提高。因此,从食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现代食品产业需要大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硕士专业学位看作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我国教育部从2009年起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由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向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如今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其主体要素就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对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化倾向明显,二是创新能力培养不足。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存在以上问题,培养的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深刻,实践能力不强,所学内容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脱节,就业存在困难。就业率低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选择食品专业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食品专业学生就业难并非岗位饱和,反之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促使企业需要引进大批食品专业相关人才,只因所培养的学生并非食品企业真正所需,或者说不能满足食品企业的需求标准。因此,积极探索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一、明确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而以高校为单一培养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很难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高校与行业实践单位合作培养,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与食品行业、企业的需求相联系。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贴近职业化,与就业需求密切联系。根据教育部精神,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品工程专业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让学生掌握食品工程领域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掌握和组织现有生产过程,并具有解决食品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研制新生产过程及产品的开拓精神和研发能力。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更好的培养食品专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由于个人社会经历、课题类型等的差异,有些导师倾向于学术性研究,有些导师则倾向于应用性研究。鉴于目前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多,应用型导师数量不够,学校应重视校内自身应用型导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导师申请参与应用型项目,鼓励有基础、有意愿的导师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导师评价机制。另外,可以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健全双导师制,直接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

三、创新培养过程

针对食品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及市场行业需求,在食品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加大实践力度。可将培养过程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构建合理的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学生集中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习。目前大多数高校对专业硕士的培养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在两年的培养过程中,基本有一年的时间用于理论课学习,剩下一年完成课题及论文,存在一定弊端。因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短,学业安排应该更加紧凑,可以集中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专业硕士的特点,不必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而要注重基础课的宽广性及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应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等方式,结合计算机模拟工厂岗位的仿真技术,教学网络化管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这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研学,建立多元化、智能化、网络化教学平台。

第二阶段,积极联系食品相关企业,创建研究生教育实训中心。让学生与食品企业零距离接触,通过实践锻炼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食品生产、经营等过程,为将来在食品工程、农产品加工、食品检验等行业及相关行业快速入门打下良好基础,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零过渡。如通过在食品生产车间、质控部门、研发、设计部门及管理部门等不同部门之间轮岗,系统掌握企业运作各环节的具体内容及所遵循的方法与原则。二是让学生深入调查,了解企业需求,发现或掌握企业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如产品的研发、创新与技术升级改造等,锻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进入实验室,完成理论研究与小试。将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凝练成一个科学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电子图书资源,通过查阅文献和导师指导,确定论文选题并初步制订研究方案;利用实验室先进的科研设备开展研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验室阶段的理论研究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素养,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阶段,将实验室成果扩大应用于生产实践。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室的成果并不能完全照搬应用于企业的实践,需要调整与优化。因此,在此阶段,学生需要再次进驻企业,将其实验室成果与生产相联系,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通过本环节的锻炼,强化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阶段,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围绕课题的提出、实验室研究结果、企业解决方案等内容撰写硕士论文,由学校导师和基地导师共同修改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与学术型研究生注重理论研究不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明显的实践指向性,应更加注重培养其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建立一套符合专业学位特色的学位论文评价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体现、衡量学生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可以以多种形式完成学位论文。以我院为例,学生参与竹叶青酒色泽稳定技术研究、老陈醋新型产品的开发等,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因这些研究成果受企业保护不能公开等原因,无法发表学术论文,也不能将其作为学位论文内容,学生毕业以及进行应用型研究的积极性均受到影响,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特别是食品学科的学位论文可以考虑以其他形式进行,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专利、产品等。同样,学生考核、评奖等不应按照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一刀切”,应当多样化,以充分调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将其培养成为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目标。

总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顺应我国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研究生教育实训中心实现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食品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在食品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重点针对本地特色食品产业,主动与食品生产企业联系,开发新型产品或攻克技术难题,培养企业需要的、能够为企业发展做出重大技术贡献的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应用型研究还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研究生个人、企业和学校“共赢”的良性局面,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产业司课题组.我国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3,(4):3-23.

[2]王战军.转型期的中国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l0,(11):1-5.

[3]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昌:华中科技大学,2011.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53.

[5]甄良,康君,英爽.建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4-18.

[6]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7-10.

[7]孙友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殊性呼唤培养模式的独特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4-18.

猜你喜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维CAD/CAM软件》课程与渔业机械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研究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