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因在株洲冶炼集团和株洲市政府部门工作多年,对株冶结缘很久、感情很深;且作为湖南省有色局现任班子成员,利用分管科技、规划工作的机会,对株冶的发展做了一些调研,并做了系统思考,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梳理,撰写本文,仅供参考。
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决定把“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本届政府一号工程来推进。之后,湘江流域环境污染得到显著改善,相关指标逐年向好。随着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的纵深推进,株洲冶炼集团(以下简称“株冶”)因其地处湘江中段这一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和污染积累较重的重点地区,其转移转型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号工程的顺利实施,关系着湖南省有色产业的转型升级,显得迫在眉睫,尤为重要。笔者因在株冶和株洲市政府部门工作多年,对株冶结缘很久、感情很深;且作为湖南省有色局现任班子成员,利用分管科技、规划工作的机会,对株冶的发展做了一些调研,并做了系统思考,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梳理,现提出此建议,仅供参考。
株冶是湖南有色金属行业的一张亮丽名片,是中国铅锌冶炼行业的龙头企业,对中国乃至世界铅锌工业影响深远。曾是亚洲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企业。几十年来,株冶从1956年建厂时设计产能为年产15万吨铅锌,发展到目前实际年产能65万吨铅锌。但近几年,企业发展步履艰难,环保问题突出、经济效益较差、发展活力不强。但单从经济上分析,株冶的根本问题只有一个:企业有规模无效益!致使地方政府、五矿集团及部分社会人群对株冶的发展失去了信心。
在省政府一号工程的推动下,株冶征得业主同意,准备依据地方政府土地收储并预付土地款等优惠政策,整体从原址退出,一次性另选地点重建,简称“绿色转移、转型升级”。笔者认为这个方案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解决株冶现址上的一些问题,但不是一个最优的方案,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具体从目前的转移转型方案来看,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环保问题难以解决。工业环保问题的彻底解决,有一个基本规律:工业排放与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区域总量与单位能力双重平衡。即:即使企业做到了排放达标,如果不能满足“单位面积排放物总量=自然环境单位面积自净能力、区域排放物总量=区域自然环境自净能力总量”的双重平衡,则仍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增量。因自然环境自净能力能够消除一定的经处理后的排放物,所以株冶最初设计年产能15万吨铅锌并不造成环境危害。但株冶后来冶炼产能大幅增加,即使工艺、设备水平不断提升,但仍超出了当地环境容量。因此,如果将设计年产能几十万吨铅锌冶炼项目一次性转移,那么只能是将污染源转移,株冶现象还将在新迁入地不可避免地发生。而且,株冶现有园区重金属污染严重,企业主体缺位后,将使污染治理更加难以彻底到位。从湖南省大局来看,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资源浪费相对严重。有测算,株冶一次性转移重置,投入超过80亿元,形成的年产值不足60亿元,年利税不足两亿元,年投资回报率还不到2%,且只能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更为可惜的是,株冶近几年在环境治理和技术改造中投入近40亿元,很多刚投产的资产在搬迁中需要拆除和重建,将形成巨大浪费。
社会隐患较多。经过60年的发展,株冶本部和附属企业,现有从业人员万余人,还有职工家属和社区关联人员13万余人,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社会群体。一旦简单搬迁,株冶现有人群中90%以上将会失去就业机会和生活来源,如果不能妥善安置,可能直接成为新的巨大社会问题。
内生动力不足。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株冶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环保投入很大,按我国的排放标准,株冶自己认为是达标到位。从企业自身角度看,现在仍然存在的污染问题不是问题,而是地方政府发展方向调整,要求其搬迁。株冶只能被动接受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方案,对转移转型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诉求;而且,在中国五矿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株冶所从事的铅锌冶炼主业,是属于退出项目,所以现在和将来,株冶均难以争取到五矿集团更大的支持。在企业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多方合力尚未形成的情况下,一旦骤然实施方案,有可能使株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从此一蹶不起,株冶品牌这一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巨大的优势无形资产也就不复存在。
加快株冶转移转型,必须坚持“推进湖南发展、保护业主利益、增强企业后劲、改善职工生活”的原则,结合湖南有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就地转型、改造、升级。总体来讲,就是以五年为脱困期,实施“一控二分三改四建”战略,即:通过立即限制产量,当年控制污染;推行改组、改革、改造,加强企业管理,使株冶就地转型升级,两年实现脱困;在三年内,分步、分散、低成本转移产能,彻底消除污染;以三至五年,完成所有战略目标,并建成六个中心,打造千亿新株冶。具体分五步:
第一步,通过改组来理顺管理机制。在整个脱困期赋予株冶集团企业自主权,解决株冶目前只是五矿集团的孙公司而决策周期较长,难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抢占先机的问题,推动企业自主决策、科学决策、及时决策。
第二步,以年产能30万吨为目标,就地迅速削减产能、消化控制污染。
第三步,主动推进改革,就地脱困。财务成本过高,是株冶当前主要亏损源,据测算,将株冶现有银行贷款46亿元,在脱困期间实行挂账停息,每年可减少约3亿元的财务成本。企业停开工艺不成熟的直浸系统,铅锌年产量下降至30万吨以内,企业从业人员可减少50%,离岗人员在脱困期,享受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安置,企业每年降低直接成本两亿元左右。协调落实直供电政策,按30万吨年产量计算,年用电量约为12亿度,电费成本可下降1.5亿元左右。再加上按照“严细实恒”原则加强企业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用人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收入与效益增量挂钩,可减少管理费用1.5亿元左右。此四项,共计可为企业带来盈利8亿元,消化现有每年实际亏损额6亿元,实现盈利。
第四步,通过市场运作,低成本转移产能。整合现有矿区冶炼企业,将株冶现有产能,分散成3~5个项目,分步转移到郴州的永兴、桂阳和湘西的花垣、泸溪等地,实现铅锌冶炼在不增加污染的情况下转移到矿区。转移时,利用国有企业混合制改革的政策,将这些地方已有但开工不足的产能项目,进行评估、注入,利用株冶上市公司平台增发,募集30亿~60亿元资金,投入到还清历史欠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
第五步,改造升级株冶现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特别是“株冶”这一国际知名品牌资源,实施“总部经济”战略,打造“6个中心”,形成新的增长极。“6个中心”是:铅锌和稀有、稀贵、稀散金属提取示范中心,高性能铅酸储能电池深加工及循环再生资源示范中心,有色金属冶金工艺、装备、产品研发制造中心,有色金属及其延伸产品集散交易中心,有色产品物流、仓储一体化的配送中心,有色行业标准化检测、检验和标准起草发布中心。形成助推企业以及整个湖南有色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力争迅速控制污染,3年消除污染,5年形成以有色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千亿企业集团。
以上方案的提出,对所涉及的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推进主体,都有利无害,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以上步骤的完成,可以最大程度利用株冶现有资产设备,新投资不超过40亿元(直接投资仅20亿元),而产出的是一家营收千亿、利润百亿的现代大型企业集团;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困扰株冶多年的污染问题,助力湘江流域综合治理,达到转型升级、健康绿色发展的目标,还将成为地方和全省有色产业新的增长极;株冶本身的品牌价值将会巩固提升,无形资源也能得到显化,就地实现财富化,成为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发展示范;可以通过建设“6个中心”,提供上万个就业岗位,株冶职工也将在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成果。
有色产业既是湖南省最具本土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也是极具发展空间与潜力的基础产业。加快株冶的转移转型,不但是推动湖南有色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也是为类似大型国企创新驱动发展探路的需要,更是保障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目标顺利实现的需要。
如何看待破与立的关系。在产业发展中,要把握好改革与继承、引进与自建的平衡点。一方面,要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就株冶而言,就是要通过迅速大幅消减本部产能,才能控制污染加重局面,也为产能分散转移赢得空间。另一方面,要有破有立、边破边立。简单的大拆大建不符合工业发展规律,容易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与发展的恶性循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株冶现址的产能只能切一刀,不能一刀切,利用株冶已有品牌打造总部经济比引进知名企业入驻更为有效。
如何看待低端与高端的关系。低端是高端的初级阶段,高端是低端的延伸拓展。株冶的铅锌冶炼水平很高,但只是一味复制扩大,那么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容易形成物资过剩累积,冶炼水平的优势因规模的上升而消减。株冶的发展之路是湖南省有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甚至是我国传统工业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大量企业简单规模化导致的结果是产能的过剩与产业的低端。因此,亟须通过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发展集散交易、仓储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才能既赢取较大利润,又避免污染环境。
如何看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力量是整体发展的组成部分,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扶持。湖南发展产业的重要问题是,权力部门化难以打破,不能以大视野、大胸怀来面对发展,认为自己做不好的别人也做不好,甚至还因为自己曾经做不好,而不让别人去做好。因此,全省上下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凝聚力量,推动株冶转移转型早日实现。
加快株冶转移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建议成立由省领导牵头、中国五矿为主的专业对口的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并正式推出“株冶战略”以及组织推进落实。
建议在脱困转型期内,改组管理体制,赋予株冶更多自主权,或授权实施整体托管经营,并将株冶原有贷款实行挂账停息。在此基础上,每年有计划地安排6亿~10亿元投资额度,加快“6个中心”建设。
建议湖南省委省政府授权专门机构,研究出台具体政策,主导推进株冶脱困转型发展,并在矿业资产注入、直供电、财税政策等方面对株冶给予重点支持。
加强株冶领导班子建设,推动株冶自觉培育抢抓机遇的意识,全面按照“严细实恒”的原则,抓好改组、改革、改造与加强企业管理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