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华
我还是愿意把它叫作新闯关东故事。
这是我的公公婆婆的一生故事,他们从大城市来到黑龙江农村,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来讨生路,而是因为建设祖国农村的信念。
他们的新闯关东里面的事,很多年轻人会当成传说或嗤之以鼻——他们很难相信,还有那样傻冲动的人?还会有那样的家庭关系那样的婆婆?现在,媳妇进了门,婆婆差不多都得看儿媳妇的脸色。也许有人会觉得他们这样的生活有点傻。可是那个年代,人们无论是对自己的工作还是对待老人,都是这么真心真意,忠贞不贰。
黑龙江电视台曾播出介绍全国五好家庭《宋玉环的一家》的电视专题片,宋玉环就是我的婆婆。
一场苏联电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改变了婆婆的命运
婆婆出生在哈尔滨市,19岁那年经人介绍与公公结了婚。公公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都是当年从山东闯关东来哈尔滨的,有句民间俗语叫“嫁人不嫁关里人,关里家婆婆规矩多”,那时,山东家庭很多还遵循着封建传统的习俗。
婆婆进门后,当时刚40多岁的奶奶就专心当起了“甩手的婆婆”,家里所有的活都交给了19岁的婆婆。每天天不亮,婆婆就要起来做全家的早饭,屋里屋外忙完后还要去被服厂上班。结婚没多久,年轻的她就被左邻右舍称赞为好媳妇。
虽然劳累,可是新婚的婆婆从无怨言,每天尽力操持家务尽媳妇的贤孝,公公也很满意自己的媳妇。平常人家的日子过得倒也有甜蜜。谁知结婚一年多,公公看了一场苏联电影,回到家叨咕了好几天。万万没想,就是这部描写苏联国营农场的故事片电影,让公公的生命有个巨大的改变,也改变了婆婆的一生命运。
年轻的公公热血沸腾,他和谁也没商量,就自己决定辞去了在百货商店的工作!他执意要去国营农场开拖拉机。任凭家人的劝阻和反对,公公只身去了离哈尔滨600多里路的、刚刚成立不久的通北机械化农场(现赵光农场),真的如愿当了一名拖拉机手!他走了,留下婆婆在家照料家务,伺候爷爷奶奶。
一个刚满20岁的女孩,丈夫不在身边,自己要照顾、伺候好两位有着传统观念的山东老人,想都能想到那时婆婆每天过得有多难。
自己挣的工资都要如数交给婆婆管,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请示、再汇报,遇到任何问题都得听婆婆的,凡事要逆来顺受,简直没有自主自由。21岁那年婆婆怀孕了,可她没有孕妇的待遇,因为奶奶是一个封建思想很严重的老人,在她眼里哪家儿媳妇不干活、不生孩子?孕期,婆婆就没有得到老人的关心照顾,而她自己还得努力操持着家。
婆婆22岁那年,我的丈夫出生了,他的到来给家里带来了喜悦,可我的婆婆就更忙更累了。她要伺候好老人,又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还得去上班工作挣钱。
两年后,公公决定接婆婆去农场生活。婆婆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离开过家,可为了支持丈夫,她丢下工作带着孩子来到了陌生的农场。那时的农场非常荒凉、落后,连电灯都没有。
刚到农场,闲不住的婆婆就开始了繁忙的田间劳作,从没干过农活的她五谷不分,铲地时她牢记老书记告诉的扁的是草,圆的是苗。当时许多人看不起这城里来的小女人,婆婆也着急上火常流鼻血。但她是一个非常要强而又十分有骨气的人,没用多久就熟悉了所有的农活,还学会了扒炕、抹墙,这个城里来的倔强能干的小媳妇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不久,公公当上了生产队长,婆婆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在家,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在家属队,她干活时处处当“打头”的,还利用裁缝手艺义务为大伙服务,并学会了接生,成为远近闻名的多面手。
公公当领导后,工作总是调来调去,几乎两三年就要搬一次家,婆婆说每次搬家时,里里外外都是她自己忙活,搬一次家就要掉几斤肉。那些年婆婆可受老累了,孩子一个一个地来,后来又把奶奶和患病的爷爷接到农场照顾。婆婆照顾老的小的吃喝,又要到生产队干活,晚上在油灯下缝缝补补,每年都要为5个孩子和老人每人做两套棉衣,做几套单衣服,把家人打扮得干干净净。
婆婆在农场一干就是三十年,这些年她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谁能说清楚?又有谁能告诉你?她那双因多年劳作而变了形的手可以告诉你她的辛劳和付出!
我进了婆婆家门,没有改造了他们,反而被他们改造了,也成了效老敬老“低眉顺眼”的小媳妇
1979年,我来到了李家,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好婆婆,她个头不高,人很清秀,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在她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国女人传统的美,她对老人的孝敬,对子女的厚爱深深打动了我。
记得结婚前我在李家过第一个春节时,婆婆做好了一桌菜,家里人都坐好等婆婆上桌吃饭,婆婆的一个举动让我惊呆了,只见她来到奶奶跟前,双腿齐跪给奶奶磕头,说“娘,儿媳妇给您拜年了。”然后才上桌吃饭。婆婆说自打结婚后她每年都要给老人家磕头拜年,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
第二天我问奶奶,怎么家里只有我姨给您磕头拜年?这公平吗?
从那年起,婆婆就不用给奶奶磕头拜年了。
1980年11月,我的儿子出生了,我的月子是在婆婆的精心照料下度过的,31天才让我下地,她说月子里休息不好像我一样要作一生的病的。婆婆生了五个孩子从没有坐过月子,看着瘦小的、为了家为了儿女不知道累的婆婆,我从心里感谢上苍让我找了个好婆家,我好幸福。
1998年,我的奶奶又病了,这次病得很重,89岁了行动不便,牙也快掉没了,奶奶的病情可急坏了婆婆。她想尽办法为奶奶治病,每天坚持在医院护理。奶奶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咬不动的就把它磨成面,像喂婴儿一样喂奶奶。奶奶看婆婆太累了,就说让孩子们轮流护理我吧,你也六十多岁了别来回跑了。结婚这么多年,伺候了这么多年的婆婆终于知道心疼自己了。婆婆的心,酸酸的也有感动。
奶奶带着满意的笑容走了,奶奶临终前常说,别看我只生一个儿子没有姑娘,可我比谁都享福。是的,奶奶这些年跟着婆婆享的福我看到了,一年四季新鲜水果不断,想吃什么婆婆就做什么,每天家里的食谱都由奶奶决定。就这样奶奶还时常发脾气,婆婆明知自己无错,但为了让奶奶开心也要违心地向奶奶认错。婆婆对老人的孝敬和无私的付出得到了邻居和领导的高度称赞,李家多次被评为北安市、黑河市的五好家庭,婆婆也多次被评为尊老道德模范。1983年,婆婆一家被评为全省和全国五好家庭,这些荣誉背后,是婆婆几十年的无私付出。
我儿子结婚时,我没给儿媳妇红包和改口钱,我把婆婆送给我的那块全国五好家庭奖牌传给了儿媳妇。她接过奖牌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李家的好家风传下去。我也有一个懂事的好儿媳妇。
他们的幸福定义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你要去哪,我都相守相随
婆婆79岁那年,公公的一场病让她的生活又有变化。医生建议公公到气候暖一点的地方住对病情有好处。在大连的二弟为公公婆婆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孙女给设计装修的,厨具和卫生洁具都是最现代的。
当时婆婆不想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都说故土难离呢,那边的儿女、朋友、邻居更舍不得她走。可为了公公,她又一次搬家来到了大连,要在这里安度晚年。
到大连后,公公的病情真的好多了。
谁能想到80岁的婆婆为了能及时与儿孙们联系,学会了用手机打字发信息,每周都和外地的儿孙们联系问候。后来,婆婆又玩起了电脑,每周和在北京、厦门、秦皇岛、哈尔滨、北安等地的儿孙们视频。并下载学会了流行的健身操,白天教小区里的老姐妹们,现在已有好多老人跟着婆婆跳起了健身操。看到婆婆和公公在大连过得好开心、好幸福,也看到了二弟一家为了老人好辛苦。婆婆和我说,没想到我80岁了能到这么好的地方,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能享孙女的福。我的二弟妹是家里的老姑娘,又是处级干部,没想到她对公婆是那么的孝心,每两周都要给公公剪指甲,公公脚上有灰指甲,她每次剪完都要小心地磨平。婆婆有些过意不去,我告诉婆婆您该享我们的福了。
我的公公和婆婆工资不高,可我们五家都有婆婆给买的家电,儿媳妇的手腕上都戴着婆婆给买的玉镯,都有婆婆送的金饰品,都穿过婆婆亲手织的毛衣。孙辈们上大学、结婚、生子,都能收到婆婆的祝福。现在他们也懂得回报自己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这5个孙辈对婆婆非常信任和依赖,让我们这些当父母的好羡慕。
我进李家30多年了,我的婆家充满了温馨和幸福,每个人都想为对方做点什么。原来的李家由一家后来变成了6家,现已成了11个小家庭(5个孙辈都成家了),婆婆的重孙女、外重孙子都满地跑了,我也当上了奶奶,有个非常可爱的小孙女。
我公公对婆婆的评价是:尊老爱幼、贤妻良母、无私奉献。而婆婆则这样评价当了一辈子领导的公公的:大公无私、光明正派、品德高尚。婆婆和公公风风雨雨走过了60多年,这么多年他们没有吵过架,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宽容,是一对令人敬佩和羡慕的好伴侣。
我想对婆婆说,别总把儿女的孝心放在心上、挂在嘴边,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为我们付出那么多,该是我们回报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