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伟
【摘要】目前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存量债务的工作正在全国如果如茶的进行中,各商业银行也在加速转型,全力发展大资管业务,地方债置换对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关键词】商业银行 地方债务置换 资管业务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发布《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以2013年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为基础,结合审计后债务增减变化情况,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存量进行甄别。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举借的债务,相应纳入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对企事业单位举借的债务,凡属于政府应当偿还的债务,相应纳入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对甄别后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各地区可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以降低利息负担,优化期限结构。财政部分别于2015年3月、6月和8月分三次下达了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截至目前共计3.2万亿元。
根据国家审计署2013年公布的统计结果,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数量最大,经统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中银行贷款占比50.76%。地方债务置换有利于提高银行资金流动性、盘活信贷资源,也对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资管业务的推动与影响
(一)地方债务置换提高了银行资金流动性
在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结构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部分。该类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金额大,且多数的贷款存在需要展期的可能性,影响了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地方债置换使银行的“积淀性债务”得以释放,且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公告和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债券能够纳入商业银行质押贷款的抵押品范围,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将置换回来的地方政府债券在人行办理质押融资,提高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地方政府债券的可交易性,也使得银行从资产持有型更多地向资产交易型转变,提升资产交易能力,是发展“大资管”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主要是使银行内资产结构由高利息、短期贷款变换为低利息、长期债券
客观上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损失,但地方政府债务往往投向中长期项目,多为公益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旦违约,银行将出现大量坏账,不良贷款率将增加。通过债务置换,减缓了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速度,有利于银行从“重资产”经营,向“轻资产”经营转变,优化了银行的资产形态,更多地从高风险权重转向低风险权重、从非标债权转向可交易的标准债权。
(三)地方债务置换缩减了银行具备较高收益的“非标”资产,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
在经济下行期,房地产市场下滑,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资产增加,地方政府及具有政府背景的一批国有企业成为银行高收益资产的重要来源。2014年底银行为具有政府背景的大型国企客户集中申报办理了一批资产收益权理财业务,大部分债项都纳入了地方政府一类债,部分项目将被地方债券置换,使得与银行理财产品“对接”的高收益“非标”资产减少,一定程度影响了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及规模,如何寻找其他较高收益的资产,在销售端继续为个人及公司客户提供较高收益理财产品成为需解决的问题。
(四)地方债务置换对银行客户结构造成冲击,间接影响了资管业务的壮大发展
随着地方债置换的推进,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形成一定约束,地方政府及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控股企业对银行信贷需求将趋于减少,这部分“支柱”客户及信贷业务的减少,间接影响了长期以来对传统信贷业务有一定依赖的资管业务。
二、地方债置换对发展大资管的启示与对策
(一)顺应国家政策号召,发挥银行在债券承销方面的优势,充分争取额度,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地方债的置换工作
对2014底集中向具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投放的理财产品进行筛选,对于资产质量欠佳的理财业务,积极与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沟通,纳入到地方债务置换的范围,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为发展“大资管”业务奠定良好基础。
(二)拓展业务品种,搭建“大资管”平台,加强资产的配置能力
积极开拓股票质押融资、定向增发、融资融券、并购类等投行业务,拓展资产配置范围,做大资产规模,增强资产端收益率,以资产撬动负债,带动销售端的发展。
(三)加快客户结构的调整
地方债置换减少了地方政府对银行贷款的直接需求,释放了商业银行的很大一部分资产,给银行贷款再度投放的机会,同时地方政府客户的逐渐流失,使银行面临着客户结构调整的需求。一方面要改变长期与大企业、政府打交道形成的模式和理念,将客户结构下沉,做精做细小企业业务,对创新能力较强、成长性较高的小企业予以关注和扶持,量身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另一方面加大个人类客户的拓展,可适当加大对个人类信贷的投放力度,依托个人类信贷产品增加客户忠实度;开发建立银行的大数据中心,依托大数据分析更加高效的开展个人理财、信托、保险等资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