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对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的分析与思考

2016-01-20 13:31钱明武二忠
农民科技培训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场主农场土地

钱明+武二忠

2013年3月,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开展专业大户认定管理和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注册登记办法。截至2015年6月,全市认定、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超2800家,其中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约占75%。为准确了解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发展需求、运行质态,破解家庭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难题,2015年6-8月间,泰兴市农广校和泰州市农委科教处对2013年以来泰州市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此调查报告。

一、调研方法

调研主要采取数据统计分析、问卷调查、集中座谈、走访农场等方式进行。对全市790家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兴化市262家,泰兴市189家,靖江市77家,海陵区34家,高港区81家,姜堰区147家。

二、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一)农场主的基本情况

1. 性别年龄结构

790家家庭农场主中,男、女性分别为705人、85人,占92.8%、11.2%。对其中有年龄登记的744名家庭农场主进行年龄段分析,家庭农场主平均年龄48.3岁,其中最小的24岁,最大的75岁。其中,35岁以下的59人、36~40岁的63人、41~45岁的有146人、46~50岁的184人、51~55岁的133人、56~60岁的105人、61岁以上的54人,分别占7.9%、8.5%、19.6%、24.7%、17.9%、14.1%、7.3%。从统计结果看,46~60岁的家庭农场主占到半数以上。

2. 文化程度

家庭农场主中,本科文化程度的有17人、大专文化程度的108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310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16人、小学文化程度的39人,分别占2.2%、13.7%、39.2%、40%、4.9%。其中,涉农专业毕业的仅12人。问卷调查中,回答“参加过专业培训” 的有21人,占2.7%。95.3%的家庭农场主反映,该农场工人平均文化水平仅为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对种养殖技术、市场需求、销售渠道的了解相当匮乏。

3. 创办主体

由村组干部(含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等创办家庭农场的有243家、个体工商资本投资创办的有30家、乡镇农技人员创办的有26家、返乡农民工创办的有61家、种养大户创办的430家,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0.8%、3.8%、3.3%、7.7%、54.4%。调研发现,90%以上的创办主体有农村生活、工作经历,对农业有一定感性认识和感情基础。

4. 创办动因

对家庭农场创办的初衷(因素)进行了调查如下表。(此项为多项选择)

(二)生产经营情况

1. 土地流转情况

(1)流转面积

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17.3742万亩,平均流转土地219.93亩。流转土地最多的为2000亩、最少的100亩,其中流转土地在100~200亩、201~300亩、301~400亩、401~500亩、501~1000、1000亩以上的分别为297家、219家、112家、53家、78家、31家,占比分别为37.6%、27.7%、14.2%、6.7%、9.9%、3.9%。

(2)流转期限

土地流转年限最长的为16年(2012年-2028年)、最短的为3年。其中土地流转期3年的占3.2%、5年的占38.1%、6~9年的占22.2%、10年的占25.4%、12~16年的占11.1%。

(3)流转方式

调查中发现,家庭农场土地集中形式呈多样化。一是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姜堰桥头镇、娄庄镇,由于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转移充分,人均耕地较多,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出现农田大量撂荒,村集体主动将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出来,组建小农场,然后将小农场发包给本村种田能手或种田大户,组建家庭农场。二是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土地。由村牵头,若干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将土地对外发包,由本地农户承包组建家庭农场。三是农户间自发流转土地集中。种田大户或种田能手,自己向农户通过租、包、置换等形式流转集中土地兴办家庭农场。这种形式的土地流转由农户自己协商,但这种家庭农场的土地不连片、不集中、不成规模。

(三)劳动力情况

家庭农场中参与生产的劳动力为3318人,其中家庭劳动力2133人;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4.2人,其中家庭劳动力2.7人,占农场劳动力总数的64.2%。平均每个劳动力耕作、负责播种面积约为52.4亩。

(四)经营模式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泰州地区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主要有单纯小麦水稻粮食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种植、粮食+花卉苗木种植、粮食种植+水产畜禽养殖、粮食种植+农机服务、粮食种植+农技服务、粮食种植+农资经营、粮食种植+加工、粮食种植+销售等经营模式,其在调研对象中的占比分别为46%、4%、1.6%、8.7%、17.5%、4.8%、7.1%、4%、26.2%。(此项为多项选择)

(五)农场经济效益情况

目前,泰州地区用于农业生产土地租金每年每亩平均为960元。生产过程中,每亩耕地用于种子、农药、化肥、雇工工资、农机费用等支出每年每亩地为892.8元,加上土地租金每年960元,每亩耕地年生产成本为1852.8元。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在100~200亩、201~300亩、301~400亩、401~600亩、1000亩以上的,每亩每年的生产成本分别为:2121.1元、2007.2元、1793.8元、1826.3元、1628元。

三、家庭农场的基本质态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既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又具备集约化、商品化生产优势,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州市呈现出以下基本质态:

(一)家庭农场主的职业化趋势明显

调研情况看,家庭农场主全年参与农业生产的平均时间为255.7天。从平均数据看,农场家庭劳动力人均纯收入约为4.9万元,农业收入正逐步成为家庭农场主的主要收入来源。农场主以农业为职业的趋势较为明显。家庭农场的固定资产、基础投入逐年增加,少则投入十几万、多则数百万甚至超千万元。家庭农场主期望政策稳定、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家庭农场增量扩面有序推进

泰州市从2013年3月以来,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已发展家庭农场超过2800家,初步完成了量的扩张。目前,家庭农场的经营面积少则百十亩,多则上千亩。对两年的统计数据分析,75.2%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增加,目前运转质态良好。但受农业自然环境、价格因素影响较大。

(三)家庭农场经营范围日益广泛

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由过去狭隘的粮食种植,扩大为涉及园艺、养殖、水产等方面的复合产业。粮食+蔬菜水果种植、粮食+花卉苗木种植、粮食种植+水产畜禽养殖等经营模式有扩大趋势。

(四)家庭农场经营收益相对稳定

在现行粮食生产技术、收购价格的指导、调控下,粮食产量、农场经济效益相对稳定,但生产受自然影响的因素仍然存在,2015年上半年受连降暴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小麦来不及收割、烘干,出现减收,农场有一定损失。建立农业保险十分必要。

(五)家庭农场社会效益日趋凸显

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让农民从简单粗放式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农民不但可以得到稳定的租金收益,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农场打工,赚取工资收入。不仅富了业主,也富了当地农民。2014年,泰兴市家庭农场共使用劳动力30多万工日,工资总支出达2500多万元,其中常年雇工871人,人均年工资两万元左右。同时,家庭农场得到发展,常年务工人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今后自己干事创业奠定了实践基础。

四、发展困难

调研发现,当前影响家庭农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设施欠缺

57.8%的农场主反映农场用电设施不足、机耕道路不通畅、无电灌站,大面积生产困难,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帮助解决。目前,泰州市家庭农场耕地面积少则百亩、多则千亩,如果大型农机具不能进田作业,势必会影响农业生产。此外,由于用地政策限制,不少家庭农场急需的晒场、机库、仓储等设施也无法建设。

(二)土地流转成本高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不统一和每户承包地面积小导致土地集中连片难。调研发现,家庭农场如需承包300亩土地,少则涉及十几户、多则几十户。而土地流转价格的逐年攀升及租期的不稳定,也给农场经营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泰州地区农户自发流转的土地价格2010年平均每亩650元,2012年涨到800元,现在每亩1000元甚至1200元,仅土地流转成本就上升了三至八成。泰州地区因土地租期不稳定,农场主不敢贸然加大投入,这样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土地流转过程中,费用、期限成焦点。

(三)融资困难

家庭农场由于规模小,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以一个家庭农场经营100亩土地的标准计算,每年的租金在10万元左右,再加上基建和生产成本,一般需要几十万元启动资金投入,否则后期运营会很困难。而根据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条件,获得10万元以上的贷款必须持有集体土地出让使用证、个人房产证明等,再视生产经营规模大小进行评估,放款额度控制较严,对于想扩大规模、拉长产业链的家庭农场而言显然是杯水车薪。受访家庭农场中有48.1%对象反映融资困难、资金不足、急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发展。

(四)农业科技服务欠缺

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粮食收购价格已到“天花板”,但农业生产成本在不断增加,传统粮食种植家庭农场的增收空间有限,迫切需要采用新的种植、经营模式,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需要科学种田、需要技术做支撑。此次调研涉及到的家庭农场主中,70%以上为初、高中文化程度,他们普遍缺乏经营管理大规模农场的经验,亟待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场主转型,需要基础灌溉、电力通信、道路桥梁、产品加工等“硬支撑”,又需要农场管理、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软支撑”。13.9%家庭农场主坦言自己知识、能力与规模化生产要求不相适应。家庭农场缺少农业技术的指导,家庭农场主虽说不少是农民出身,但真正搞起大规模的农场来,显得技术不够,更需要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农场主们希望“测土配方施肥”等科技、农产品营销信息、家庭农场补贴、金融贷款等政策能第一时间到田头,专家能一线指导生产,能手把手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

(五)缺乏品牌意识

提升农产品品质、实行品牌化营销是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品牌能够提高农场在行业内的知名度,提升农场价值,能带来实质性的利益。但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家庭农场品牌意识不强,仅有3.2%的家庭农场有“新华玉”、“瑄谡”、“旭友”、“渭禾”、“雪峰大米”、“盛禾”等品牌。24%的受访家庭农场主明确表示不关心、不关注品牌建设。

(六)政府、社会服务力度不够

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提供,但从调研情况看,政府提供服务的范围、力度与现实需求有一定差距,不能充分有效满足家庭农场发展需要。

五、发展建议

针对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农场发展

2013年3月,泰州市出台了《关于开展专业大户认定管理和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家庭农场的概念,从行业发展和市场主体资格登记的角度统一家庭农场的认定和登记注册标准、程序。形成农场主自愿申请、乡镇农经部门审核、乡镇政府审批、市区管理备案、市级指导建设的家庭农场工作网络,建立了市区级家庭农场认定备案名录库。但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碰到了诸多制约因素,农业、工商、农经等部门应加强协调,围绕家庭农场实际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尽快出台具有实效的融资、财政、税收、农资、用地、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扶持政策,尤其要妥善处理耕地保护与农场用地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种形式检查政策落实情况。通过农业“12316”、微信、微博、手机报等形式和途径进一步加大对家庭农场各类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家庭农场主在第一时间、全面准确了解政策;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家庭农场;加大对优秀家庭农场主的宣传表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服务家庭农场发展,帮助减负减压,维护家庭农场合法权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政策、社会氛围。

(二)规范土地流转,保障农场权益

土地适当集中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在农民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有偿转让土地,促进土地连片集中。建立土地流转租金指导性机制,根据土地质量实行差别租金制度;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实际,合理确定租金价格;要做好土地流转信息互通、纠纷调解工作,促进流转关系稳定;进一步完善农民保障体系,消除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建议大胆借鉴林权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土地的确权颁证,积极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做好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引导家庭农场主,按照市场需求理性加大粮食烘干设备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有序发展,防止重复浪费。

(三)加强基础建设,奠定发展基础

重点在田间道路、农田灌排设施、田间输配电设施等三个方面。要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内容,完善农田基础建设投入机制,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可以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资金,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农田基础建设。制订好农田基础发展规划,并明确市、县、乡镇各级的责任,统一协调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小型农田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实施。建立服务于家庭农场发展的农田基础设施管理协会,负责所在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维护和修复。按农用地管理的要求,对家庭农场设施用地给予支持。

(四)创新金融服务,化解融资难题

设立“惠农贷”家庭农场风险补偿基金,为家庭农场提供贷款融资服务。建立农业融资平台,将家庭农场扶持政策与金融、担保、保险等相关政策有机结合,实现政府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有机结合,为家庭农场融资提供便利。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降低融资成本。发挥财政资金对信贷资金流向的引导作用,对支持家庭农场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实施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政策,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积极性。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安排家庭农场专项补助资金对示范家庭农场进行奖励。

(五)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场主经营水平

实施以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农广校为主阵地,整合市、县(区)、乡(镇)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一套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满足家庭农场发展中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需求。有计划、有组织对全市家庭农场主进行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和专题培训,围绕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设计培训内容,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开展对接服务,促进技术落地。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他们的创业理念、创业技能和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分批培训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积极推动农技部门与家庭农场的合作,建立家庭农场农技特派指导员制度,指导家庭农场创建品牌,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发展标准化生产。安排农委科技服务专家组,对接家庭农场,定期上门服务,促进产量和效益提高。如创新形式,开展实质性的服务工作,对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建立免费土肥测量记载档案,根据各个田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并有个性化的施肥方案,能提升肥效降低成本,减少施肥盲目性。

(六)健全服务体系,助推农场发展

制定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家庭农场工作,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和手段,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农场等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建立区域性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定期发布技术、价格、供需等各类市场信息,提供农业灾害预警等服务。强化社会化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服务支撑。根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征,相关部门应为家庭农场提供至少以下服务:气象信息免费服务,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向家庭农场主发布灾害性警报;农业保险点对点服务,对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连续2年参保、未发生灾害理赔的,给予保费优惠;质押贷款服务,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实行权质押贷款;平台服务,成立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等团体,搭建家庭农场交流沟通平台,提供农产品购销对接、团购组织谈判和生产生活物资供应、法律维权等服务。

猜你喜欢
农场主农场土地
农场假期
我爱这土地
农场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揭秘:90后农场主做农业失败的5大启示
一号农场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