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纸媒副刊的文化担当

2016-01-19 19:31李晓勤
出版参考 2015年17期
关键词:天龙副刊报纸

李晓勤

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传统纸媒被日益推向风口浪尖,特别是纸媒中的副刊,更是给受众一种夕阳近黄昏、晚霞红将褪的感觉:有的报社撤销了副刊,有的大幅缩减副刊版面,有的将副刊融进了专刊,曾经辉煌的报纸副刊一时陷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热词:互联网 融合发展 纸媒副刊 文化担当

作为报纸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副刊在其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承载着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提供进步精神产品的重任。副刊的历史证明,副刊曾经是报纸的重要角色,“五四”时期,传播新思想、新思潮的阵地就是副刊,它为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新时期文学初期,也有很多在文学史上产生影响的文章是首发在报纸副刊上的,如王蒙的《夜的眼》、张洁的《捡麦穗》、卢新华的《伤痕》等等。

有言论称,现代化的时代是快餐式的信息时代,一切皆以速度而论,速写、速读、速食、速效……副刊的辉煌只能代表过去,如今的四平八稳已经赶不上发展的脚步,纸媒尚且面临着冲击,那其中的配角副刊被冷落甚至被淘汰更是早晚的事。事情真的会如此吗?君不见,在以汶川、玉树大地震为代表的重大事件发生后,除了各家新闻版面的强势消息报道外,能进行深度挖掘与感悟并思考的,唯有副刊。从中可以感受到,对于精神的追求、灵魂的挖掘、品位的提升、素质的加强,副刊有着新闻版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确实,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现实语境,副刊所承载的文化担当和社会责任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副刊的文化担当该如何实现呢?笔者以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进而达到创新,打破副刊的地域性,以新闻与时节为切入点,以副刊的特性为基础寻找唯我独有的触角,做大做强做深做出文化做出历史,副刊的功用就会突显。

与新媒体融合实现创新发展

2015年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可见,微博、微信、智能客户端App等移动互联传播平台改变了旧有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新形势下与新媒体尽快融合,实现创新发展。这是传统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笔者供职的太原晚报副刊部为例,副刊稿件先是登陆太原日报报业集团网络平台及电子阅报屏,融合其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加大传播辐射力度,将“天龙·副刊”推向全国,被新华网转发的稿件不计其数。之后,太原晚报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副刊上的文章凭借这一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实现了即刻传播,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部门同仁也都开通了微信,与作者、读者互动,基于新媒体的加工方式和表述方法,实现了编辑与作者、读者的良性沟通,实现了新旧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上的创新融合,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副刊的影响力。

以互联网思维拓展传播空间

副刊没有地域性,这是做大做好副刊的关键。就我们的传统而言,国字号的媒体副刊为全国各地的名家大腕提供发表的平台似乎天经地义,而地方媒体就自惭形秽,仿佛大家离之非常遥远,他们的精神产品也只能经“二传手”才可到达地方。这种思维很大程度限制了地方纸媒副刊的发展,而使其仅仅成为地方性的小众化产品。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当道的环境下,纸媒,尤其是地方报纸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气魄,以大视角容纳大制作,以大胆识结识大作者,而不应自缚手脚,主动地将自己圈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唯其如此,才有机会约到高质量的稿件,也才可能创造机遇发展自己,让自己走得更远。笔者主持创办了《太原晚报》天龙副刊的“名家”版,面向全国和海外的作家约稿。其实,在实施这一行动的过程中,笔者感到放宽眼界办副刊真是大有可为。名家不仅有文名,更多的是具备“品名”,大家风范不仅表现在作文上,为人更是多可称道。铁凝、蒋子龙、陈忠实、龚明德、韩石山、哲夫、冰凌等一批海内外知名作家无条件为我们撰稿,还时常受邀为我们的主题策划撰写专题美文,同时,笔者请美编为每位作家配画一幅人物素描,在版面上突出新意,这大大提升了天龙副刊的品位,扩大了天龙副刊的读者群,使得“天龙”真正地日益飞升,从而确立了天龙副刊在本土纸媒副刊中的权威地位。

找准切入点做深文化性

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和其他新闻版一样具有新闻性,要在新闻性上下工夫。同时要紧跟时节,挖掘其历史文化的内涵,这样,副刊就有了与新闻互动的效应,也会拉近读者与副刊的距离。而这种贴近,是以新闻为切入点、以时节为契机的。编辑可以围绕这两个中心展开主题策划,揭示事实发展的来龙去脉、事件背后的历史文化思考,从而在深度上弥补自身时效性不足的缺憾。比如《太原晚报》天龙副刊,就常常进行这样的思考与实践:“霓裳丽影春风情”是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从古代中国妇女的衣着、发式、配饰等展现女性美丽风情的角度进行深入性的历史挖掘,既有知识性又加趣味性还有贴近性,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赞不绝口;满街杏子黄时,《红杏枝头闹》为读者送上了有关杏的起源、杏的文学、名人与杏的文章,知识性、趣味性集一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来临,两个版的《唐风晋韵有传人》的专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太原市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集中展示,使读者对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太原晋源区店头古村落的地道被山西大学两位教授考证为古代军事城堡后,副刊编辑除了在新闻版发表消息外,同时在副刊版发表两位教授的署名文章《千年古村——店头巡礼》,以详尽的史料与周密的考证向读者介绍了论证的思想,点与面结合,很好地深化了主题,并使店头村由此成为太原市第一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专题片《公司的力量》引起强烈反响后,副刊记者立即北上京城,采访了节目制作的主创人员——群在北京创业的山西前媒体人,完成了《三生万物 多士以德——一群山西人的“三多堂”故事》的报告文学,向读者全面介绍了这些人在北京的创业艰辛与故事,文中主人公被读者投票选为当年太原市十大新闻人物,文章获当年山西报纸副刊年赛金奖、山西省好新闻一等奖。还有孝文化、爬山虎、月亮代表我的心、徐霞客与山西、世界读书日主题等等一系列的策划让《太原晚报》天龙副刊走向了市场,走进了读者的心。

反向思维办出人无我有的特色

我们知道,在办报理念中要有人弃我取、反向思维的思考,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副刊。比如,长久以来,诗歌甚至其他文学样式在平面媒体的阵地一丢再丢,相当一部分报纸取消了副刊版面。而我们在办报实践中,得到这样的结论,即新闻是报纸的核心,副刊则是报纸的后花园,能为读者提供精神滋养与熏陶。提升、引领,应该是副刊推不掉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剑走偏锋,加强了副刊文化深度的构建,将处于淡季的文学包括诗歌纳入我们的视野,并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诗歌能用最简短的文字来反映社会现实,能用最精炼的文字概括思想,能用最优美的语言表达情感。因此,不能断言诗歌这一文体过时,也不能不在发展中关注社会现实,这是任何文学体裁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加大了这方面的宣传,为诗歌作者提供了一块不可多得的阵地。配合形势,我们精制了许多诗歌专版。比如,前年德国作家以诗人身份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没有单纯地就获奖说获奖,而是将制作的重点放在了“诗人”,并以此为切入点,引深对诗歌乃至整个汉语诗歌方向的思考,约请著名学者就此撰文,以“光明澄澈:守望汉语诗歌新方向”为题,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对诗歌的发展做了问诊式的探讨。玉树地震后,我们约请省内外知名诗人就此作诗,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玉树,玉树”为主题制作了专版。春节、世博会、端午节,我们都以诗歌为载体,以专门的版面进行宣传。半年七个诗歌专版的问世,我们凝聚了诗人的力量,也扩大了报纸的影响。这是一场双赢的浓度。

总之,融合发展,创新思维,加深副刊的历史文化内涵,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刊之路,是为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下副刊的救赎之道,也是副刊实现文化担当,在全媒体背景下有效引导舆论、提升文化品位的方向。

猜你喜欢
天龙副刊报纸
不够减怎么办绘
只有嘴巴想睡觉
报纸
萌娃趣语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