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
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出版社转型所需要的新型图书编辑问题,旨在提醒业界重视新型编辑人才的培养。
热词:新型编辑 转型 职业素养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的从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仅要精通传统业态的编辑业务,也要熟悉新媒介、新业态的技术,掌握多种媒介的编辑手段。这种全能型的编辑称之为新型编辑。新型编辑不仅要熟练掌握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校对等传统业务,还要拥有互联网思维,熟悉新媒介新业态技术,具有信息整合和内容多平台融合运作能力。
出版社为什么需要新型编辑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单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出版单位亟需新型编辑,原因如下。
第一,目前传统出版业进入一个“内外交困”的境地,突出表现在“两个流失”。
1.优质作者不断流失。一方面是网络文学、电子书巨头们直接签约作者,从源头截走作者。2013年,非虚构类纯电子书(E-only)品牌“中国故事”,同时在亚马逊、多看、豆瓣、掌阅等电子书平台上销售。另一方面是微博大V、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兴起,才华横溢的作者们发现凭借好的内容,不通过出版社出书照样能吸引读者甚至是死忠的粉丝,写篇稍有深度的文章发在微信里,一顿饭的功夫就把钱挣了,何乐而不为。
2.读者大面积流失。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各类电子阅读器的日益普及,使用智能手机通过社交软件阅读时间占据了现代人绝大部分的碎片时间。按照美国哈佛大学的网络社会研究中心和瑞士圣加仑大学的信息法研究中心提出的概念,将互联网时代的人类分为“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数字难民”三个群体,目前的状况是,大批60后、70后、80后的数字移民从纸质阅读转移到数字阅读上,更不要说那些90后、00后的数字原住民了。大批读者从纸质图书转移到智能手机上,从深度阅读转向碎片化阅读去了。深究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电子书阅读方便、便宜的优势外,最核心的是传统出版内容的陈旧、大量低层次的重复、跟风抄袭、缺乏原创、内容不精致等,跟不上新时代读者的需求,说到底还是缺乏真正了解当今读者阅读需求且能用互联网思维策划出优质图书的新型编辑人才。
第二,新型编辑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像其他行业一样,出版产业在时代的激流里,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技术、新需求催生许多新的出版形态,传统出版势不可挡地与新兴出版加速融合。出版社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形态,从营销方式到销售渠道,都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转变。
1.选题策划。以前更注重深度阅读与文化的传承价值,当下向浅阅读、热点阅读和休闲娱乐阅读转变。
2.出版形态。从以前的纸质书、光盘迭代至电子书、全文检索数据库、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很多大部头图书适应碎片化阅读的需求,被拆解成文章甚至短语,提交评论注释等交互式阅读产品涌现。
3.营销方式。现场发布会、签售等传统营销模式逐渐向各类社群营销升级。2015年6月《世界上最大的蛋糕》通过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凯叔讲故事等第三方垂直社群平台,以及妈妈类QQ群、微信群,上市一周,首印12000册全部售罄,15天内加印到35000册;成人涂色书《秘密花园》上市几天,刷爆了微信“朋友圈”,仅一个月便位居各大电商榜首……
4.销售渠道。如今当当、京东、亚马逊三家的图书销售额占整个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占非教材类图书市场销售额的95%,传统书店根本无法匹敌。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多看、掌阅、亚马逊等几大电子书平台也都在积极丰富品种,改善产品用户体验,销售增长较快。
新型图书编辑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
笔者通过观察总结,认为新型编辑的职业素养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握正确出版导向的观念和能力。
当前,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相互交流沟通、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时,海量的信息人口和发布平台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格调低下、思想倾向歪曲、封建迷信及色情的各种垃圾信息,败坏社会风气,尤其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面临这一形势,作为一名新型图书编辑,必须坚持正确的“三观”,坚守作为文化传播者的道德和价值底线,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国家的各项出版法律法规,从前端把好内容导向关;同时要坚守自己的出版理想,策划出版能体现积极的人生价值、鼓舞人们向上和奋进的优秀出版物。比如,黄山书社在与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合作进行选题调研时,发现当下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一大批青年才俊,具有优良的品质,精湛的专业能力,扎根岗位,默默贡献,在所处的领域和事业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也在践行着“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我们策划了《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故事》一书,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一些当代杰出青年的动人事迹,靠故事本身感染人,读者非常爱读。该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物,荣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还入选国新办回购计划,综合效益显著。
第二,商业经营的理念和能力。
传统图书编辑给人留下的印象,一般是缺乏商业经营理念和能力。当下,除了面临数字阅读的猛烈冲击,各地出版市场烽烟四起,大型电商的群雄争霸,纸质图书市场进行着激烈的洗牌,整体朝着更加市场化、透明化、薄利化的方向发展。编辑应迅速、准确地捕捉图书市场的最新信息,分析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测算成本、利润;策划广告宣传要点、制作宣传材料、组织图书推介活动和各种营销、促销活动等。所有这些,是一个新型图书编辑应该具备的商业经营思维和能力。据说西方某国有一位聪明的出版商为了卖一本新书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给总统送去一本,并多次去征求意见,忙于公务的总统不愿与他纠缠,便随口说了一句:“这书不错!”出版商便如获至宝,大做广告:总统喜欢的书。书被抢购而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便照方抓药。再送一本书给总统,总统上过一次当,不想被再次利用,便故意说:“这书糟透了!”不料还是中计,出版商又大做广告:总统讨厌的书。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畅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巧妙的商业营销策划,能让一本原本滞销的图书“卖点”凸显,成为超级畅销书。新型图书编辑只有具备了把一本书当做一个商品做好卖好,一个项目运作好的商业意识和能力,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经营型编辑。
第三,多媒体融合的思维和能力。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现代人几乎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手机。国外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总共有近30亿部智能手机,平均每2.5个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换言之,除了休息时间外,每人平均每6分半钟查看一次手机。微信、QQ、发微博、看新闻……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亿。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们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时代,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全球阅读主流。当我们的编辑还在为责编的一本书印刷了3000册却滞销而苦恼时,微信大号王枪枪的一篇文章几天却能收获几百个“打赏”,很多读者还埋怨作者设定打赏5元的限额太低。大众的时间被大量的信息割裂填满,新闻、视频、图片、音乐都以孤立片段的形式碎片般地出现在眼前。每个人都是读者,也开始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碎片化、自媒体时代到来了,编辑们都应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办公桌和上面的书稿,我们所做的工作未来的价值何在?这是一个知识、信息在迅速碎片化的时代,新型图书编辑应该知道怎样梳理、整合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对内容资源进行多元化利用,在不同介质和平台上融合销售,实现多渠道增值盈利;这是一个技术飞速迭代的时代,新型编辑应该熟悉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整体特性,了解Web1.0到Web3.0不同代差技术的核心特征,掌握一到两项新媒体编辑的技术;这是一个购买文化服务快捷为王的时代,新型编辑应该了解不同平台的盈利模式,知道不同介质产品的渠道和推送方式。需要我们拥有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多研究读者和其他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包括其多元化的个性化需求,用完美的产品和服务体验征服消费者,赢得市场。
第四,持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编辑是一个高文化含量、高知识密集的职业,对从业者要求甚高,尤其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编辑要做好知识的聚合者,文化的传播者,无论从内容的选择、整合,产品的策划上,还是自身知识面和专业性上都要高人一筹。新型编辑要具备持续学习的意识,务必要横向上具有广博的知识,纵向上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在本专业精通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行各业的知识,锻炼出杂家功夫。同时还要多寻找机会参加各种图书展会,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等会议,广交朋友,从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吸纳知识、获取信息、了解产业形势,开阔文化视野,同时培养出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预测力。
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浪潮的快速到来,我国将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出版产业作为文化服务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然而,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数字化阅读、休闲方式变革的猛烈冲击,传统出版业将逐渐式微,中国的出版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和巨大压力。人才兴则企业兴。编辑作为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必须成为转型提高的排头兵,从传统编辑尽快向新型编辑转型。出版社必须从现在人手,制定科学的编辑人才提升培训计划,推动新型编辑人才队伍培养,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储备好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