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往来

2016-01-18 09:37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看病难京津冀政策

1/2016 总第739期

@翻第三人称:作为深入学习过哲学、并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外交家,基辛格警醒地看到,当年西方国家筹划建立的世界秩序正在产生变化,并开始质疑,民主自由的市场是否能建立一个和平宽容的世界。

@二次元栗子:很惊讶能约到这么多政经领域的顶级精英写这一组文章,他们以自己的眼光阐述了他们眼中未来一年全球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很多人着重谈到了中国。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在北京生活了4年,对于作为超级城市人口的千万分之一的我来说,理想的生活环境就是吃、住、行便利。这几年我也深刻地感觉到,大城市的拥堵、排水等问题,每一项都牵一发动全身。多年前,城市规划对中国来说还只意味着盖房子,而现在,城市规划要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考察,以及向国外先进规划理念的学习。(rinoa)

本刊记者/王珊

2015年12月10日,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积分落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社会各界反应不一。

专家们有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评论的,认为征求意见稿严重损害了低端劳动者的利益;也有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维讲起,认为征求意见稿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反而会将优势资源继续集中在北京;支持意见稿的人则觉得政策门槛太高。对于将要出台的政策,很多人的态度是“不看好”。

在我费了些周折找到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组专家王太元时,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本来不想接受采访,但感觉必须要说一说。”他告诉我,“征求意见稿就是要控制人口规模,而不是用来讨论社会公平。”

当我问北京人对政策的看法时,他们极力抵制的态度让我竟有些不知所措。很多北京人跟我讲起他们儿时记忆中的北京,那时他们居住在二环内,地铁只有两条线,马路上最多的是自行车。言语之中,尽是怀念。而如今,空气差了、道路堵了、看病难了,在他们眼中,这些都是外地人越来越多的结果。所以当政策一出台,仅是从“积分落户”这几个字眼上,他们就读出了“侵略”的意味。

也有一拨人,他们对政策充满了期待。有人呼吁外地纳税人能够积极参与意见征集,将纳税人的真实意见反映给决策层。

其实,无论反对者和支持者,矛盾的根源依然在资源的分配上。作为首都,北京聚集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好的资源,涵盖经济、教育、医疗等各大领域。在入选“211工程”的100多所大学中,有26所在北京。

就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都说,“我们自己当了几十年首都居民,讲老实话,在全国居民面前有点惭愧。没电先供北京、没水先供应北京,北京的医疗、教育、文化都是别的地方无法比的。”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涌向北京,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能够享受这座城市带来的机会和拥有的资源。当然,北京当地人也逐渐觉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逐步实现各大城市养老、医疗、职业福利权益的平等化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缩小各地区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人口的大规模集中。

详见本刊2016年1月4日出版总第739期

猜你喜欢
看病难京津冀政策
崂山区:多措并举 解决基层“看病难”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
破解“看病难”的武侯探索
缓解看病难有了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