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过冬”的奇葩招数

2016-01-18 08:54蒋志刚
知识就是力量 2016年1期
关键词:习性候鸟鸟类

蒋志刚

“寒冬腊月”,人们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抖,好在有各种取暖神器,那么野生动物在冬季怎么办?他们在冬季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在低温环境中生存,其次还有如何获得充足的食物。

在自然界,多数野生动物在冬季会换上冬毛或冬羽,加厚体表隔热层,减少体热散发。哺乳动物会停止生长,降低基础代谢量,同时减少活动,以减少对食物能量的需求。有些动物则靠冬眠、贮食和迁徙等方式度过严冬。

换羽、换毛

每到冬季,生活在温带、寒带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常常会换羽、换毛。雷鸟是典型的换羽鸟类。当冬日来临时,雄鸟和雌鸟会换上一身洁白的、厚厚的羽毛。春天冰雪融化后,雷鸟的头、颈和胸部又换成了有栗棕色横斑的春羽。雷鸟换羽既是为了防寒也是为了隐蔽。

分布于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夏季上部的被毛为灰黑色。冬季北极狐全身换上白色毛,针毛下具有厚密的绒毛,即使在零下50℃的冰原上,也能保持一定的体温。

冬眠

动物对付寒冷低温为人们所熟知的手段之一就是休眠。当周围气温低时,许多原生动物(一类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能力,并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会沉入泥底或在冰块中休眠,生存在寒带的无脊椎动物几乎全靠冬眠度过严冬。在寒带和温带,变温动物,包括所有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冬眠。当冬天来临时,生活在河边、塘边和田边的中华大蟾蜍会钻到淤泥中或石头下过冬,有时也会钻到草堆或树根下的湿泥中过冬;而蛇类与蜥蜴类动物会钻到土层下或天然洞中冬眠过冬。

一些鸟类其实也会冬眠。雨燕与弱夜鹰会钻到岩洞里休眠越冬。西藏昌都地区和林芝地区南部有绯胸鹦鹉,笔者在西藏昌都地区考察时得知,到了冬季,当地的绯胸鹦鹉会钻到大树的树洞里,一只踏在另一只的背上,这些绯胸鹦鹉紧缩羽毛,一动不动,不吃不喝,靠休眠来度过冬季。然而目前,动物学家尚未具体研究过绯胸鹦鹉的冬眠习性。

许多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哺乳动物,如黄鼠、刺猬、旱獭和熊类都有冬眠的习性。当冬天来临时,这些恒温动物会钻到地下洞道、岩洞或树洞冬眠。黄鼠、刺猬和旱獭冬眠时的睡眠程度较深,这些动物一旦进入冬眠,不易被唤醒。熊类的冬眠相对较浅,它冬眠的时候比较容易被唤醒。

与之相应的是,冬眠时动物的心跳、呼吸会减缓。黑熊冬眠时,心跳会从每分钟40次下降到每分钟10次。与此同时,冬眠动物的能量代谢率可能会下降到极低的水平。据报道,腹蛇冬眠时的能量代谢率仅为其夏季能量代谢率的50%。黑熊冬眠时代谢率也只为夏季的一半。鸟类休眠的能量代谢率可以降到夏天的2%。而黄鼠、刺猬、旱獭冬眠时,其能量代谢率分别下降到非冬眠期的1.48%、2.21%、3.09%。

由于能量消耗低,冬眠动物靠秋季体内蓄积的脂肪组织就可以过冬。这期间,由于冬眠动物不能活动,逃避天敌伤害的能力会变得很差。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如绯胸鹦鹉、黑熊、棕熊,在冬眠期极易被捕捉或猎杀。因此,在冬季,保护冬眠的野生动物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贮食

为了度过食物缺乏的严冬,寒带和温带的动物想出了“贮存食物”这招。它们在秋季就开始贮存工作,这样可以节省动物在严冬觅食的时间,减少动物采食的能量消耗。人们已经发现有上百种鸟类、哺乳类有贮藏食物的习性。在环境季节性变化较大的高纬度地区,具有贮存食物习性的野生动物种类比低纬度地区还多得多。

野生动物贮存的食物种类很多。一般来说,只要在一段时间内或经过处理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变质的食物,都可以贮存。植物籽实是常见的被贮存的对象。晾干的浆果、蘑菇、晒干或冻干的肉类等,也能被贮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高山地区的鼠兔在越冬前,会在洞道中堆积贮藏干草。红松鼠是领域性动物(很多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域,那里神圣不可侵犯),在寒带针叶林中,以杉果、松果为食物。其领域的半经从50米到150米不等,视松树的密度而定。在靠近北极圈的北方针叶林中,红松鼠靠贮藏的松果度过漫长的冬季,一旦失去领域和贮藏的松果,红松鼠将会在严冬里冻死。在落叶阔叶林中,红松鼠则以橡籽、胡桃、槲果等为食,也喜欢采食贮藏各种蘑菇。

对于大多数贮存食物的动物而言,贮存的食物对于贮存者在一天之中或一年的生存是至关紧要的。如果贮存的食物丢失,其后果对贮存者而言将是致命的。为了便于冬季寻回贮存的食物,高纬度地区的动物在选择贮存地时往往挑选冬季能到达的地点,以恰当的方式来贮存。夏末和秋初,河狸会咬断树枝和树干,构建食物堆。当冬季来临后,它就能在冰层下吃到枝条和树皮了。

具有贮藏食物习性的野生动物多是国家林业局新近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中的野生动物种类。对于这些野生动物的保护,我们应当注意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我国许多林区都有在秋季采集松子的习惯,这无疑是与食松子的野生动物在“争食”。

迁徙

迁徙是动物的习性之一。野生动物常常在冬季迁徙到适宜越冬的地方。说到动物冬季的迁徙,人们会首先想到鸟类的迁飞,如大雁。其实,自然界除了鸟类在冬季迁飞外,许多动物具有冬季迁徙的习性。当冬季水温下降时,一些喜温性鱼类会迁游到水温适宜的水域中越冬。黄花鱼在渤海湾产卵后,每年的11月份会洄游到黄海过冬。

灰黥生活在浅海中。太平洋的灰黥种群在夏季聚集在白令海和西伯利亚海中度过夏天。当气温下降,冬季来临时,灰黥会迁游到南部的墨西哥海域过冬。等来年天气转暖,灰黥又会回到白令海和西伯利亚海。灰黥的迁移距离达16000~18000千米。海狗是一种水生哺乳动物,也具有长途迁移越冬的习性。海狗在东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的岛屿上繁殖,在加利福尼亚海域越冬。海狗每年10月开始越冬迁游,经过两个月后才到达越冬地点。

生活在高山上的野生动物,也具有季节性垂直迁徙越冬的习性。当冬季来临,高山顶部开始积雪时,生活在高山的盘羊、岩羊和马鹿会向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积雪较少的低山地带转移。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竹林中,当冬季来临时,大熊猫会向海拔低的地区迁移。但是,由于人口增加,海拔较低的山坡被开垦为农田,大熊猫的许多冬季栖息地不复存在。在大熊猫分布区坡度较陡的山区,退耕还林,是大熊猫保护的当务之急。

靠季节性迁徙越冬的野生动物中,种类最多的是鸟类。鸟类的迁徙,指鸟类会有规律地沿许多固定路线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移居的行为。具有这种移居行为的鸟类为候鸟。候鸟的迁徙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节律。冬候鸟在南方越冬,春天飞往北方繁殖,如黑雁、花脸鸭和太平鸟等。据估计,全世界的鸟类中约1/3是候鸟,其中,北半球的侯鸟常常飞越赤道到非洲或南美去过冬。

候鸟开始迁飞前,会在体内储存大量的脂肪。在迁徙期间,候鸟完全靠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供应能量。迁徙距离越长,候鸟的脂肪消耗越大。据研究报道,金鸻越冬时,飞行距离约为1034千米,当金鸻到达越冬地时,其体重较越冬迁徙出发时减轻了14%。黑尾塍鹬的越冬飞行距离约为2021千米,越冬迁徙的体重消耗达28%。那些飞越大沙漠和大洋的候鸟,因在迁飞途中无法获得食物,于是,这些候鸟在越冬迁徙前,会在体内储存更多的脂肪。

尽管候鸟迁飞的距离长,但是大多数候鸟个体会到达目的地。一般是一些身体状况好的个体先飞往越冬地,大群候鸟随后出发,最后,一些掉队个体才出发。在起飞过程中,老弱病残个体往往不能完成迁飞,它们会在迁徙途中死去。这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结果,也是大自然的必然选择。

人工繁殖的濒危候鸟,如果在圈养中经过几个世代,其后代往往会失去迁徙能力,如人工繁殖的美洲鹤。美洲鹤由于极度濒危,人们不得不开展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成功后,美洲鹤丧失了随季节迁飞的习性。为了使这些人工繁殖的美洲鹤恢复迁飞习性,于是研究人员打扮成美洲鹤的模样,驾着滑翔机,领着它们沿祖先迁徙的路线飞行。

候鸟到达越冬地后,由于体力消耗大,抵抗疾病和逃避敌害的能力会暂时下降。这时,候鸟容易受到伤害。中国有565种候鸟,其中有136种属于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鸟类,225种候鸟是中国一级或二级保护动物。这些候鸟中有鸨、丹顶鹤、黑颈鹤等濒危鸟类,它们都是中国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对象”。越冬候鸟常常集中在一个越冬地,如白鹤几乎都集中在我国江西省的鄱阳湖越冬。越冬候鸟如果遭到无情猎杀,损失将非常惨重。因此,冬季是野生动物尤其是候鸟保护的关键时期之一。

寒冬来临,动物们为过好冬,各显神通。不论怎么说,冬季对许多动物而言,都是一个严峻的生存考验期。因此,在冬季,我们更应该注意保护好野生动物,使它们能够迎接新一年的春暖花开。

猜你喜欢
习性候鸟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习性养成要趁早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乌桕大蚕蛾的生物习性之初探
鸟类的叫声
“洋候鸟”回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