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背黑锅

2016-01-18 09:25
第一财经 2016年2期
关键词:救市汽车业A股

观察人士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每天都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摇摆不定。

可以肯定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股改并不成功。201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A股创造了9年以来的最大跌幅。紧接着,全球股市遭遇了一个难堪的黑色星期一。

从铺天盖地、良莠不齐,充满揶揄甚至是咒骂的分析中,我们迅速弄懂了“熔断机制”一词的含义。它本来是证监会想出来阻止类似去年6月股市连续暴跌事件的办法,即股市跌幅超过7%便停止大盘交易。但没想到在实施它的第一天就用派上了用场。

人们对熔断的指责集中在“磁吸”这一点上—就像我最近列举的2008年法兴银行的例子,大公司的大量抛售必然会引发市场恐慌—IPO潮和即将到期解禁的救市资金促成了人们对下跌的心理预期,而熔断加剧了这一恐慌。

不过,只要稍微用点脑子就会明白,4万亿在一天之内灰飞烟灭,错根本不在熔断机制本身。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拯救一个赌徒市场?当它只许涨不许跌,受到看似严密的控制,也意味着市场预期已经偏离了现实的轨迹,因此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额外猜想和激烈震荡。

这下好了,国家队救市把自己救成了A股大股东,加之银行也是国有的,资本流动是管制的—整个金融体系似乎得到了很好的管控。

本着既不五毛也不美分的观点去看,在一个发展中经济体中,这种由国家维持金融控制的做法很常见,一个国家需要依靠银行体系为一些利润不高但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业项目服务,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东亚成长起来的各国,比如韩国和日本都有相似轨迹。而一个反例可能是1870年代的西班牙,尽管拥有大量投资银行,制造业却一塌糊涂。同时期的奥地利也是如此。

但眼下中国的问题在于,实施管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半年之内两次大幅暴跌、管理部门的狼狈和束手无策就是很好的例证。

习近平主席最近提出了供给侧改革,顾名思义,就是从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这与当年美国总统里根所倡导的政策有几分相似之处,目的都是想获得更多的国民消费和投资,不同则在于,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严重的产能过剩,而美国当时是产能不足。本期封面故事提到的汽车业在2015年的悬崖式下跌,刚好是此景的体现。

靠什么来提升中国人的消费还不大清晰。过去一直靠的是刺激,比如过去多年的宽松信贷及去年9月为了提振汽车业的减税行为,说白了是利用廉价资金和大量的政府支出做到的。在经济一路上扬的情况下,债务与经济规模之间的比率很容易控制,但现在这招不灵了。

朱镕基的国企改革或许成功解决了当年的问题,但却埋下了中国私营企业无法获得足够支持的伏笔。

供给侧改革也好,金融的自由度也罢,说白了都指向一个根源:能否抛开所有制,实现市场化的有效竞争?这一决策的质量将决定未来。当然也包括股市的未来。就别让熔断机制背黑锅了吧。

猜你喜欢
救市汽车业A股
全球汽车业碳博弈升级 中国汽车业面临挑战
汽车业四大新政将出台
车易链:做汽车业的“以太坊”
1月A股市场月统计
汽车业能否重构新生态
政府救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楼市新型“救市”,该不该出手买房
本轮地产救市对水泥需要正面影响或将在2015年一季度末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