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不成钢琴大师,又有何不可

2016-01-18 12:25沈嘉柯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李云迪王力宏钢琴家

沈嘉柯

适用主题:坦诚面对失误;宽容待人;包容的时代;不僵化不刻板……

2015年10月30日,中国钢琴家李云迪在首尔艺术中心出现演奏失误,继而引发退票狂潮。事件发生后,“李云迪风波”“李云迪道歉”“李云迪古典演奏”等词条迅速串升到微博的热搜榜。

说真的,如果不是李云迪,古典音乐的话题很难这么火。

小众古典音乐界的钢琴家李云迪,在微博上有1821万粉丝。总是被拉在一起说的朗朗,有1100万粉丝,但是两个人的话题热度,明显不在一个重量级上。光是李云迪跟王力宏一起春晚演奏那次,就给娱乐圈留下了长盛不衰的八卦。

高雅音乐本就是日常生活实用品

在高大上的小众圈子人心里,高雅艺术大众爱听不听。那是天才和精英的世界,引领人类文明上升,大众只管被引领就是了。

但是艺术说穿了就是一种表达形式。技艺越精湛,越能表达人们共有的情感和认知。获得各种国际大奖,更加是通往高阶的通行证。

李云迪韩国演出出错了,还错得如此众目睽睽。玩高雅艺术出现失误,的确是一件有损声誉的事。然而在我看来,大众享用高雅音乐的需求之外,也有和艺术家相互娱乐的需求嘛。

其实古典音乐本来就是生活实用品。我们看的电影电视纪录片,还有广告等等,充满了古典音乐。乃至网络上各种搞笑视频的配乐,也常常用到古典音乐。阳春白雪并没有那么阳春白雪,只不过没单独拎出来装腔作势罢了。

《肖申克的救赎》用了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七宗罪》里用了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如盐化水,音乐艺术本来就是世俗生活的一部分。

别对现代音乐艺术期望太高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一向觉得人家的人生和发展,是他自己的事。况且,今天根本就不是过去的古典钢琴大师养成模式的时代。

我们这个时代变化了。李云迪少年时代得了肖邦奖出道,天才惊艳,带着小圈子的大通行证,加入艺术家名人行列。一会儿被传有前妻,来自富贵家庭;一会儿主动玩暧昧,跟有名的歌手王力宏闹“断背恋”。出风头出得简直没边了,盖过了他的无数同行不说,还跨界盖过了更多的通俗音乐界大明星。

不止李云迪,郎朗等等钢琴家也差不多。在我们这个时代,出名了,代言银行,代言名牌手表等等大牌商业产品,开办音乐教育机构,事业渠道多种多样,职业身份也丰富多彩。

这跟历史上的钢琴家生涯,反差太大了。很多人对艺术有认知偏差,觉得大师应该每个年代都冒出来几个。期待着有潜质的年轻一代照着模范刻苦用功,成为大师。

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时期,会猛然冒出一大堆大师,群星璀璨,传奇艺术家那么多,经典那么多,多到我们只享用古人的都享用不完。然后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些比较优秀的人士演绎表演,重复延伸,踩着前人大师的肩膀再进步一点,丰富一点。

古典音乐虽然专业,虽然高大上,但过去的时代艺术形式有限,隔着岁月时空,也很容易被后代人塑造经典。

我们呢,也真不必期待郎朗和李云迪成为历史上的那种大师。如果能成为当然很好,成不了也没什么。就像文学历史上的曹雪芹,几百年出一个,是因缘际会和个人天才叠加综合成就的。

看待人生路线,不必那么刻板

一大批媒体跑去采访李云迪的老师友人,采访古典音乐的专业人士,用各种技术证据分析想证明他业精于勤荒于嬉。李云迪自己也在微博公开道歉,但是,哪个大明星道歉不是这样的套路?

名利早就有了,而且是远超同行的名利,再前进也不过是封神,老了得到一枚标签——某某世界级著名钢琴大师。

有的人觉得他出现失误是在损害自己的艺术生涯,觉得他太分心捞过界,我却觉得包容他的个人选择是社会进步。说不定,他玩着钢琴和娱乐圈,成为超级文化符号,远远超过他的钢琴成就呢?

一流青年钢琴家是他自己奋斗得来的光环和身份,他怎么运用,当然是遵从自己的喜好和渴望。他完全可以道歉了以后,多花点时间练琴,堵上大家批评的嘴,同时继续在娱乐圈玩得风生水起。他也可以不断转移到娱乐圈,直至放弃钢琴。毕竟,他不过才三十多岁,心态也还年轻着。

我作为听众,大可以一边听着别的钢琴家埋头苦练,弹得出神入化,感动我,熏陶我,陪伴我。一边看着李云迪闹出各种话题,心头飘过“喜闻乐见”四个字。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李云迪王力宏钢琴家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我是小小钢琴家
故意输球的李云迪
李云迪爱的AB面:那鲜活的“哥大女神”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