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祥青 ,闫祥山
(1.山东省旅游项目策划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2.济宁九巨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003;3.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绿道,作为一种集交通、景观、生态、游憩、保护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景观型廊道,正在国内渐趋流行。绿道建设的兴起,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本身需要合理的慢行交通体系、科学的公共空间规划、紧密的斑块绿地串联,以及生态化的道路景观设计;而社区居民则需要更多的休闲和游憩空间,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当两者的需求交叉,绿道建设成为解决社会多样需求和变革城市空间规划的优选路径。
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拉开了国内绿道建设的序幕。目前广东、浙江、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枣庄等省市均构建起具有地域适宜性的绿道网络体系。国内绿道的功能也由景观和生态价值逐步转向休闲和游憩价值。在国民大休闲格局基本形成的时代背景下,对游憩型绿道的功能和规划研究愈发具有现实意义。
“绿道”一词,由美国的“Greenway”翻译而来。“Greenway”思想肇始于奥姆斯特德(Olmsted)于 1867年进行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时提出的“公园道(Parkway)”概念[1]。正式提出于1959 年,并为怀特(Whyte)所用[2]69。1987 年首次被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官方认可,将绿道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3]209。20世纪 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广泛开展绿道规划运动[4],国际上对于绿道的相关研究进入热点时期。在概念研究中,许多学者将其与公园道(Parkway)、风景道(Scenic Byway)、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s)等概念进行交叉界定。这些概念互有重叠,都是指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线型绿色开放空间。在国内,《广东省省立绿道建设指引》中对绿道的定义为: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5]。学界的定义为,绿道是人们接近自然的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自然保护区和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包含一系列线性元素地块组成的网络[6],具有娱乐、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7]和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功能[8]。
游憩型绿道是绿道的一种(表1),是指位于城市中的、依托城市水体、交通线、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历史文化主题等形成的、以提供市民游憩和外来游客旅游为主要功能的线性游憩空间[9]。代表了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综合功能的城市绿地形式,不仅包括城市道路、城市河流廊道,也包括连接各城市公园绿地的公园道,以及历史人文资源之间的连接道等[9]。游憩型绿道一般由“绿廊+慢行道+配套服务设施”构成。其中绿廊是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空间,包括绿地、湿地、森林、公园、山体等人工和自然环境,是绿道区别于其它道路的主要条件;慢行道是指供市民绿色出行、休闲、健身的慢行交通系统,包括自行车道、步行道、游步道等,配置有明显的“慢行标识”;配套服务设施是游憩型绿道的主要标志,包括零售、餐饮、驿站、健身、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公共自行车站点等场所,形成一个游憩型的“慢生活”空间。
表1 绿道的分类与功能
城市中的绿道网络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美学的综合效应。宏观层面,绿道网络有助于城市形成完整性的大休闲景观格局;具体来说,它有助于生态保护、风景名胜保护、游憩利用、空气及水资源净化、渔林资源管理、提升附近地块经济价值以及创造长期社会价值等[10]。绿道的出现,实现了道路从较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景观、生态、保护和休闲游憩等复合型功能的转变(图1)。
图1 具备复合功能的游憩型绿道节点效果设计
游憩型绿道,作为基础设施的一种,交通功能是其基础性功能。城市道路按照属性可以划分为快行交通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游憩型绿道属于后者。尽管慢行交通系统的标签为“旅游休闲型”,但不可否认,它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和近距离的通勤能够起到显著的作用。2009年发布的《海口市绿色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出,通过绿色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构建覆盖海口市区所有主要景点、节点的慢行通道系统,并与公共交通枢纽站相连,使整个市区慢行道网络具有连续性和通达性,打造一个完整的休闲、生活、娱乐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11]。实际上,游憩型绿道建设的出发点就是游憩功能和交通功能的兼顾,是“游憩+交通”的模式。而绿道设计中自行车、轮滑、人行过街设施、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自行车租赁设施等公共设施元素,以及线路标识、服务设施标识、旅游引导标识等标识系统元素的融入,也是游憩型绿道交通功能属性的体现。
从词源上来看,Greenway 是人们接近自然的通道,并具有连接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功能[8]。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态学来看,斑块破碎化往往对景观的空间格局产生负面影响,而各斑块的整合是排除破碎化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绿道建设,能实现景观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因此,绿道在满足城市功能,促进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流,改善住区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2]。游憩型绿道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串联,形成景观多样性的廊道,从而将城市围合成一座生态绿岛。
生态功能是绿道存在的突出价值,也成为绿道建设的持续推动力。根据周年兴、俞孔坚等(2006)的分析[8],绿道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1)绿道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过程,具有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等作用[13]1-21;(2)可以保护内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扰,成为生物保护的栖息地[8];(3)根据集合种群理论和岛屿地理学理论,绿道可以减轻景观的破碎化[14]43-68,[15];(4)绿道主要的生态功能在于提供了动物运动的通道,使物种在不同栖息地之间可以季节性觅食,增加物种基因交流,还可以通过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迁徙来适应全球气候变化[14]。
游憩型绿道的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层面,绿道主要的目的是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包括植物、野生动物、土壤、水等),保护水资源,并在现有的生境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防止生境退化和生境的破碎[7]。游憩型绿道在全球城市化和资源紧缺的压力下,作为生态保护的有效手段,对解决破碎化生境下的物种保护、生境恢复及河流保护等有着重大意义[16]。在历史文化保护层面,绿道可以将各种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起来,更加有效地保护遗产资源,提升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地方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同其他任何形式的开放空间相比,绿道更具有社会和个人的交流功能。90%的历史文化遗迹集中在自然廊道的两侧[17],如此“集中性”地突出地方人文资源禀赋,能够加深遗产文化和历史的体验,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
随着休闲社会的到来,社区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绿道的出现,是对传统休闲方式的拓展和完善。Shafer的调查数据显示约34%的调研对象使用了绿道的休闲游憩功能,20%的调研对象同时使用了游憩和通勤的功能,而只使用绿道通勤功能的调研对象占比不到 7%[18]。游憩型绿道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安全、自由地开展散步、跑步、轮滑、垂钓、骑车等户外活动,以愉悦身心和缓解压力;同时提供更大的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市民之间、市民与游客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除上述功能外,游憩型绿道的建设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提升、旅游产品的打造和产品线路的串联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在保护增加自然人文资源吸引力、满足审美游憩需求、拉动社区经济增长等方面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
游憩型绿道因其重视道路复合功能的开发利用,受到政府、非政府组织、投资商、游客和市民的广泛青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绿道规划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对游憩型绿道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寻求一个科学、全面的规划设计准则,以便在各种情况下把握绿道建设的尺度。一般而言,游憩型绿道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生态平衡原则是指采用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充分考虑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尽量使其对生态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原则。绿道的设计和应用有鲜明的景观生态学基础,它可以调节景观结构,连接破碎的生境,作为物种的迁移通道,使之有利于物种在斑块间及斑块与基质间的流动[7]。游憩型绿道的规划必须考虑可持续性的生态效益,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因地制宜原则,要求绿道建设前应该对区域的自然、人文及社会经济过程进行系统解读。并在土地适宜性分析和景观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线路选择,以及“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布局。生态层面,对黄土裸露区、危险边坡等破碎的生态斑块进行修复[20],减小陡坡坡度并在两侧进行植被覆盖,对沿线碎石进行清理并控制风化侵蚀。根据场地特点设计主要景观节点、次要景观节点和视线通廊。选材层面,充分突出地方人文特色,优先利用本地材料、本地风格进行规划设计和铺装选择。均衡考虑构成元素,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空间、人与动植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完整的、系统的绿色自然廊道。
Lusk提倡绿道的规划应该遵从“人的需求”理论和“场所”精神并作为绿道设计的准则[21]。绿道是为人服务的,人本关怀原则主要体现在游憩型绿道选线的人性化和服务设施的人性化。根据绿道使用的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公里,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规划师必须充分考虑到绿道规划的位置,尽量接近居住中心[8],并且根据地段情况合理设计道路宽度(图2)。为了强化绿道的游憩功能,需要沿道路布局绿色服务设施,以满足市民和游客骑行、跑步、垂钓、散步、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建设停车场、博物馆、公园,开发短程徒步路线,构建自游步道系统与周边景区景点相连接;建造沿线公用设施和分站点、游客中心、野营设施和户外运动场等游憩和旅游设施等[22]。所有游憩服务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以人性化、简约化为标准。
图2 游憩型绿道道路断面设计
绿道的吸引力源于绿道类型和功能的多样性,绿道的生命力在于必须选择与当地社会需求相适应并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23]。游憩型绿道的存在意义并不局限于市政层面,低碳理念的传递、生活观念的改变都是其能够长期长期发挥效应的领域。所以游憩型绿道的建设应采用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和旅游发展的最为节约、简洁的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资源可以修饰、保留,但不能切割和毁坏;保留长期有人居住的外观;保护自然和历史;美观与使用结合;视平线就是边界线等理念[20]。设立专业性的绿道管理机构,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平衡关系,形成稳定的、系统的、健康的线型公共游憩空间和可持续发展体系。
游憩型绿道为城市规划从宏观到微观的层面构建了一个可实施且可持续的绿色化战略,并为开放性游憩空间的衔接和控制提供了实践依据。相较于欧美广泛开展的规划和研究运动,中国绿道发展的层次较低,现有的绿色游憩空间还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游憩型绿道的规划实施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应积极探索游憩型绿道之于宜居生活的实践路径,重视游憩型绿道多重功能的开发利用,发挥其在建设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模式中的独特价值。
[1]刘东云,周波. 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链”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 中国园林,2001(3):59-61.
[2]WHYTE W H. Securing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n:conservation easements[M]. Washington:Urban Land Institute,1959.
[3]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Americans Outdoor. Americans outdoors:the legacy,the challenge,with case studies[M].Washington:Island Press,1987.
[4]FABOS J G.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 use and potentials of greenway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3.
[5]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省立绿道建设指引[EB/OL]. [2015-07-20]. 广东绿道官方网站(2011-08-20)http://www.gdgreenway.net/.
[6]张云彬,吴人韦. 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中国园林,2007(8):33-38.
[7]李团胜,王萍. 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 生态学杂志,2001,20(6):59-61.
[8]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9]田逢军,沙润,王芳,等. 城市游憩绿道复合设计——以上海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9,29(8):1385-1390.
[10]李开然. 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2010(3):24-27.
[11]张中宝. 海口宣布打“慢”牌:慢城市 慢行道[N]. 海南日报,2009-11-23(B3).
[12]谭少华,赵万民. 绿道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园林,2007(2):85-89.
[13]SMITH D S. An overview of greenways:their history,ecological context,and specific functions. In:Smith D S ed[M]. Ecology of greenways.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14]NOSS R F. Wildlife corridors. In: Smith D S ed. Ecology of Greenways[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3.
[15]SOULE M E. Land use planning and wildlife maintenance:guidelines for conserving wildlife in an urban landscape[J].Journal of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91(3):313-323.
[16]夏媛,夏兵,李辉,等. 基于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策略探讨——以珠三角绿道规划为例[J]. 规划师,2011,27(9):39-43.
[17]LEWIS P H. Quality corridors for Wisconsin[J].Landscape Architecture,1964(1):31-40.
[18]SHAFER C S,LEE B K,TURNER S. 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some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9):163-168.
[19]竹子. 蓝岭风景道——美国风景道建设的卓越案例[J].中华建设,2014(7):50-51.
[20]高阳,肖洁舒,张莎,等. 低碳生态视角下的绿道详细规划设计——以深圳市2号区域绿道特区段为例[J]. 规划师,2011,27(9):49-52.
[21]LUSK A C. Guidelines for greenways:determining the distance to,features of,and human needs met by destinations on multi-use corridors[D]. Dissertation of A. Alfred Taubm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2.
[22]余青,樊欣,刘志敏,等. 国外风景道的理论与实践[J]. 游学刊,2006,21(5):91-95.
[23]胡雪琴. 绿道网让广东“慢下来”[J]. 中国经济周刊,2011(16):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