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肖强研究员课题组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了来自日本、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茶园的小绿叶蝉标本,鉴定认为我国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的种名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 onukiiMatsuda 1952,同时也统一了在东亚茶叶主产区分布的茶园小绿叶蝉种的归属,相关论文先后发表在《PLoS ONE》、《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和《茶叶科学》上。
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形态
小绿叶蝉是我国大陆最主要的茶树害虫,同时也作为茶树主要害虫广泛分布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东亚茶叶主产区。但在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问题长期存在争议。上世纪90年代前叶,在我国大陆就出现了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Fabricius,1794)和普里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Matsumura,1931)等种名,而后又普遍接受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Empoasca)vitis(Goëthe,1875)这一种名并延用至今;我国台湾地区的茶园小绿叶蝉种名则被定名为台湾雅氏叶蝉Jacobiasca formosana(Paoli,1932)。然而,同为东亚茶叶主产区的日本茶园的小绿叶蝉种名却是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Matsuda。
为厘清东亚茶叶主产区小绿叶蝉种的归属,研究团队分别采集了日本、我国大陆茶叶主产区和台湾地区茶园的小绿叶蝉成虫标本,利用线粒体分子标记(COI、16sRNA)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日本、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小绿叶蝉的遗传距离在0.3%~1.2%之间,地理种群间的分化尚处在种内水平;进一步进行形态分类研究和标本解剖,发现采自我国大陆各茶叶主产区和台湾地区的小绿叶蝉成虫外部形态,特别是作为重要分类特征的雄性生殖器(阳茎、肛突和尾节突等),与采自日本茶园的小绿叶蝉形态特征相同,而与文献记载的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不同。形态学鉴定结果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分布在东亚茶叶主产区的茶园小绿叶蝉是同一种,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应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而不是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Empoasca)vitis(Goëthe)和台湾雅氏叶蝉Jacobiasca formosanaPaoli,从而澄清了我国茶园小绿叶蝉种名混乱问题。
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展茶园小绿叶蝉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新的种类鉴定基础,同时为研究茶园害虫与茶树传播是否具有跟随性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