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美君 郭华伟 姚惠明 肖 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吡唑醚菌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和叶片渗透传导作用。该药剂已在多种蔬菜果树等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用于防治黑星病、白腐病、白粉病、褐斑病、锈病等多种病害。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008年获得了在茶树上的农药登记,防治对象为茶炭疽病。近年来逐渐在茶园推广应用,目前已成为茶树病害防治的主要用药品种之一。为探明目前该药剂对茶炭疽病的应用效果,更好地指导病害防治,2014年笔者开展了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茶炭疽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药剂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凯润),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产品,对照药剂为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先正达公司产品。
试验地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场。坡地条栽茶园,品种为龙井43,树龄10年生,树高75cm左右,覆盖度90%。该地块近几年茶炭疽病发生较重,曾使用甲基硫菌灵、百菌清防治。
共设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mg/kg(2000倍)、166.7 mg/kg(1500倍)、250 mg/kg(1000倍)、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6.7 mg/kg(1500倍)和空白对照5个处理。每处理设4次重复,每重复小区面积20.5m2,随机区组排列。
在夏茶新梢生长期未见病斑时进行第1次喷药防治,7~10d后进行第2次喷药,共喷药2次。用PB-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用水量1125 L/hm2。
分别在第1次喷药前、第2次喷药后7d、14d和28d调查各小区的病情指数。参考试验准则GB/T 17980.83-2004,在各小区随机选取夏梢上的成叶,调查50~100片叶,按分级标准目测分级,记录总叶数及各级病叶数。
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75%以上。
按下列公式计算病指和相对防效,并用DPS软件对各处理的病指进行显著性测定。
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茶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列于表1~3。本试验在5月23日进行了第1次喷药,此时为夏茶茶梢一芽二叶,药前无基数。7d后进行了第2次喷药,药前各小区亦均无发病。从表中可见,末次药后7d,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个处理(125、166.7、250mg/kg)均无发病,病指为0,相对防效100%,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6.7mg/kg处理平均病指0.5,也有较高防效(91.1%);末次药后14天,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个处理的病指近乎为0,相对防效为98.8%~100%,对照药剂防效则下降为76.0%;末次药后28天,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个处理对茶炭疽病仍有较高防效,达98.4%~99.2%,相互之间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70.7%的防效(P<0.01)。
试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25~250mg/kg)对茶炭疽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6.7mg/kg)。
表1 吡唑醚菌酯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末次药后7天)
表2 吡唑醚菌酯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末次药后14天)
表3 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茶炭疽病的田间防效效(末次药后28天)
本试验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茶炭疽病防效优异。使用时需及早喷施,宜在茶炭疽病未发病时连续喷施两次,间隔7~10d。推荐用量为125 mg/kg(2000倍)。
茶炭疽病在我国茶园发生普遍,近几年发生程度逐年加重。长期以来,防治药剂多以百菌清、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这几种药剂为主。这些药剂对茶炭疽病的防效多在60%~80%之间(表4),远不及本试验药剂,而且有些药剂在茶园使用多年,病原菌可能已对之产生了抗药性。本试验药剂防效突出,田间控制病害效果明显,适宜在茶区推广应用。
为减缓抗药性的产生,生产上应控制药剂的使用次数。建议年使用吡唑醚菌酯乳油的次数不要超过2次。
表4 几种常用杀菌剂对茶炭疽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