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2016-01-16 09:42
魅力中国 2016年2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互联网+

黎 鲲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51)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综述

黎 鲲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51)

以“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为着力点,重点研究高职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实现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提出“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提供调研数据和应用参考。

“互联网+”,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中指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之一是“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同时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和助推经济发展的问题,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如何服务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驱创新的问题等。

在人的一生中,人文素养是伴随其终生的。但是在我国的目前的教育格局与体制下,由于追求经济利益与发展,对中国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与传承呈现淡化趋势,趋向于功利化、实用化。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人文素养教育逐渐边缘化。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少高职院校,为了贴近工作一线的需要,《大学语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基本不开设,取而代之的是更实用的《应用文写作》,传统文化教育比重逐渐下降。二是人文素养教育方式失措。在专业技能至上的教育方式下,健康人格、精神、情志与意志力塑造却始终处于被漠视的事实状态,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最为脆弱的环节。三是人文素养熏陶效果不明显。目前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开设处于散兵游勇状态,可开可不开,开多开少,大多取决于专业主任对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视程度,人文素养课程处于附属地位。

一、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在国外,在大数据时代,各国均意识到互联网的革新是一场革命,国外以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发展理念,不仅是把握未来信息技术与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多棱镜”,而且是信息技术发展到深层次阶段的一种崭新的工业发展模式,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企业、行业甚至国家的整体竞争力。相关的理念在各行得到贯彻与融入并着力实施。

在国内,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关于“互联网+”的研究呈现蓬勃之势。“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国内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何将“互联网+”与教育结合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地观点有:“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张岩,中国高教研究,2015);“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解继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李碧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刘云生,教育发展研究,2015)等。本课题拟结合“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要求,结合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的多重融合方式,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国内关于人文素养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的体系构建的研究。如高职人文综合素养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张端端,职业技术教育,2012);推进人文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彭宣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论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唐俊,教育与职业,2011);职业人文综合素养课程的构建与实践(李冬梅,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等。二是针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开展的研究。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研究(金蕊,教育与职业,2015);教师的人文素养教育之探微——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反思(冯青来,黄雪利,当代教师教育,2014)等。三是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的研究。如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蒋承勇,?云慧霞,中国大学教学,2013);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韩奇生,卿中全,高教探索,2008);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与培育(史习明,中国高教研究,2011);人文素养培育:塑造完整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朱梅梵,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四是调研研究与实证研究。如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原因探析(孙光辉,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等。

综合起来,目前国内关于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互联网+”形式下,如何结合教育化的背景,构建更加适宜高职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在高职院校如何推行人文素养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对个人的人的影响等实证分析,研究和探索都还不够。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学术价值

在我国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的特定背景中,展开地方教育政策的底线目标、价值伦理、效力区间与作用机理、制约因素及影响机理,以及政策布局“新常态”等研究,将有助于地方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2)应用价值

一是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提供政策研究与应用支持。教育管办评分离、政府职能转变、学校办学自主权等已经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地方政策如何引导与促进,已是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的现实需要。二是为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实证研究依据。在个案省份研究和全国几大区域分别选择一个省份进行面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教育改革发展和不同群体对地方教育政策的现实需求,并提交若干地方政策研究文本,可以为如期基本形成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并为全国提供借鉴。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现有研究中数量较少,较为零散,还没有形成系统研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互联网+”的的不断发展,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素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互联网+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