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雯
六年级上学期,笔者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语言淳朴、意境幽远、言语表达极富特色。那么,有针对性的言语探究训练就必不可少了。
1. 对比发现,言语智慧。本文中有一句话值得细细推敲:“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师:细细读读,结合上下文用心想想:这句话怎么写出姥姥剪纸神了?
生:姥姥剪纸,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什么像什么……真的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生:这句话不是姥姥自己夸赞自己的,而是借乡亲们的嘴夸赞的,这样的侧面烘托更能写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让人心服口服。
生:我发现,这句夸赞姥姥剪纸技艺高超的话,虽然很短,但是列举的两组动物都很有代表性。一组是猫和虎对比;一组是公鸡和母鸡对比。我想,作者这么对比着写,也是为了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出神入化,因为,两个这么相像的动物,姥姥都能剪出各自的特点来,真的是太神奇了!
(借由学生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笔者趁机出示了一句话进行对比:“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像母鸡,剪只公鸡像公鸡。”)
师:自己读读,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句子前半段是剪什么像什么?后半段是剪什么能什么!而您改的这个句子,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
生:我觉得您改的句子没有原文中的好,全部都是剪什么像什么,觉得句子太直白了,不生动。
师: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姥姥剪纸的逼真和栩栩如生。如果说“像”字写出了姥姥剪纸的形似,那么,“能”字则写出了神似,这样写,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形神兼备”。我们读文章时,就应该像这样细细地品读语言。
2. 披文入境,言语画面。同学们在对比中发现,在读中感悟,思维日渐活跃,言语表达欲望不断提升。我适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盘腿坐在炕上,鼻梁上架着老花镜,专心致志地剪着窗花,背景的窗框上也满是精妙绝伦的窗花……一段悠扬的轻音乐中。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姥姥身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姥姥?能动笔写写吗?(生练写)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的姥姥,她正盘腿坐在炕头,就着炕边的煤油灯,专心致志地剪着“喜鹊登枝”的窗花……
生:姥姥她剪得那么专注、那么投入,连老花镜快滑下来了,都没有察觉到……半晌,她用手背推了一下老花镜,手上的活计也没停下。只见她手指灵巧地上下翻飞,剪刀在她手下仿佛被施了魔法,不一会,一幅“牛驮小羊”就剪好了……
这是作者记忆深处姥姥的样子。续写:“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你渐渐长大了,远离家乡……当面对着日渐衰老,却天天翘首期盼你归来的姥姥时,当你忆起童年那段美好时光时,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整篇课文两次习作指导、画面想象,不仅让学生对作者铺情含蕴、谋篇布局的构段形式有所领悟,也不断披文入境,积淀情感……达到文字与篇章的完美融合。
【反思】语言具有提升思维品质的效度。语言达到一定效度就成为“表达力”,语言表达达到的效度,形成的美度,致人心灵的感受度、震撼度,综合起来就是语言表达的功力。
1. 咬文嚼字,言语智慧探究化。语文教师应该紧扣“言语智慧”,挖掘文本的言语价值,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本课“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的载体。姥姥手中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会牵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第一课时,我从“神”字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探究文章是如何淳朴真切地还原姥姥人物形象的。一句句夸赞的话,家家户户窗户上都贴着姥姥的剪纸,乡亲们任谁开口,姥姥都有求必应……广结善缘的姥姥形象,在咬文嚼字的言语探究中跃然纸上,为后文做好了铺垫。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明白“写什么”的基础上,探究“怎么写”,理解作者如何谋篇布局——围绕主题,甄选合适的材料,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带领学生从整体感知到咬文嚼字,从遣词造句再到布局谋篇走一个来回。
2. 阅读感悟,言语训练开放化。教师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很多教师对于“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句话解读只是为了表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其实,在不断地诵读中不难发现,这句话还从侧面烘托出乡亲们对姥姥的爱和赞美,且语言淳朴而极富节奏韵味,读着琅琅上口。两个相似动物的对比描述,长、短句的韵律节奏,形神兼备的写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来。
读中思、思中悟、悟中写,正是学生通过开放化言语实践,来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体验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时那种“物我相融”的心境。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以期他们形成自己的阅读策略和表达方式,促进阅读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3. 披文入境,言语表达生活化。创设出文章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氛围,唤醒学生以往的感知体验和美好的记忆,学生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胸臆。在本文教学中,我两次用到扩写、续写,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想象姥姥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言语因素,巧用音乐渲染的魅力,调动同学们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勾勒渲染姥姥与作者离别的画面:“年幼时的你,看见姥姥在灯下剪纸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假如你就是文中那位小孙子,你渐渐长大了,远离家乡……当面对着日渐衰老,却天天翘首期盼你归来的姥姥时,当你忆起童年那段美好时光时,会对姥姥说些什么呢?”此时,形、神、声兼备,教师合理创设情境,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情动而辞发……
(作者单位: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