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京
摘 要:学生面临学习竞争、升学压力,他们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我们通过创设优美校园环境,营造心理健康成长氛围、强化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加强家校合作等形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教师;家庭
正文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但是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同样面临学习竞争、升学压力,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往往被我们忽视。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恰恰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所以,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创设优美校园环境,营造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古时有“孟母三迁”的典故,由此可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所以,我们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里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优化
目前,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对学生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而是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学生在课桌上乱写乱画,教师的说教难以见效。于是,我们因势利导,创设课桌文化,采取统一形式,让学生在课桌右上角粘贴纸条,内容为“今天我是不如你,明天我要追上你,后天我要超过你,期中(末)追赶目标为xxx”,这样既消除了乱写乱画现象,又使学生自己创设学习追赶目标,接受自我教育。我们在楼道设置安全警示语、在水房设置节水展板、在学生卫生区设置保洁提示等,处处对学生进行提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既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强化教师学习教育,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对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聘请专家来校讲座,请心理教师日常答疑,共同探讨。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
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引导,培养阳光、健康心态的教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会发生情绪传染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踢猫效应”,任何一方不好的情绪都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作为教师,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情绪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去,我任教师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在学生面前,都要以积极乐观的形象出现,以良好的心态带动学生。今天,作为校长,我同样以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出现在教师、学生身边。但烦恼之事,人皆有之。父母、孩子生病住院,工作不顺心,或遭遇到别人的误解等等,这样的事谁都会遇到,但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我们引导教师绝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发泄到学生身上,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2.强化班主任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一言一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我们认为,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不能算优秀教师,作为一名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班主任不但自己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爱心,乐于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的成长,有博大的胸怀和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为人正直、坦诚、乐观;为事公正;善于学习、兴趣广泛、知识面广;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而且要交给学生一把维护心理健康的金钥匙。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3.学会倾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校曾对学生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所以,我们教育引导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在一次全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总结时,英语教师何崴的发言,在老师们当中引起了很大震动,大家深受启发。她所教的班级有一名偏科较为严重的学生,英语考试成绩总在九十分以上,而数学每次测验成绩都超不过十分。班主任找其谈话问其原因时,他说:“数学老师厉害,不会就批评我,上数学课就紧张,会的也不会了。英语老师和气,对我好,上英语课我特别高兴、轻松,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由此可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我们以此为契机教育引导教师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我们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更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知识,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家长信任自己的孩子、赏识孩子、“做好孩子的表率”。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从而保证了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兴衰。所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深远。只要我们教师本着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采取合理有效的疏导方法,不断整合各种力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合力,就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蒋奖,《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0
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