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
[摘 要]“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城镇化过程中比如产生的大量失地农民,他们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创业视角寻求通过引导失地农民创业解决其生计问题,为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另一种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城镇化;失地农民;创业
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04. 214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城镇化进程使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大量失地农民由于自身年龄、学历、技能、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无法顺利实现再就业。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促进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的必经之路。[1]从国外经验来看,通过引导弱势群体自主创业来促进就业是解决这部分群体可持续生计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如何积极引导、鼓励、扶持失地农民走上创业路有着积极的社会、经济意义。
1 失地农民创业的特征
1. 1 失地农民创业类型多为生存型创业
生存性创业是指创业者创业行为的动机出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不得不通过参与创业来解决其面临的生存困境[2]。失地农民往往是在受到自身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不得不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自身生存问题,是一种被动选择,属于生存型创业。
1. 2 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偏低
失地农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同时由于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社会阅历不足、社会关系简单、劳动技能单一。作为一个群体而言,失地农民总体上素质不高,各地对于失地农民的调查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据江西省2013年开展的一项针对失地农民生存状态调查统计,受调查对象中超过83%的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87%的人未掌握农业生产以外的生存技能。
1. 3 创业物质与精神准备不足
多数失地农民征地前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个人收入低;家庭积蓄少,在思想上,征地前绝大部分农民没有创业意识,同时与创业有关的市场知识、投资理财观念、技能等方面的精神准备也不足。
1. 4 创业活动创新性低,层次不高
失地农民抵抗风险的能力不高,创业时往往是在周围亲朋好友从事某项活动取得收益之后,才模仿创业,属于尾随模仿型创业。创业范围一般局限于商业贸易或低层次的服务业,少量从事工业生产也基本上是作坊式的小加工业,总体上层次不高。
2 失地农民创业存在的问题
2. 1 创业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
资金缺乏是制约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更是影响失地农民创业的关键。失地农民收入低、家庭资产有限,创业经营所需的资金是树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高墙,许多人只有望而兴叹。一方面是创业自有资金不足,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于这类前景不明、风险大的创业项目往往不愿贷款,即使出于政策考量愿意发放贷款也往往手续繁杂,历史漫长。资金问题无法解决,失地农民创业只能是沦为纸上空谈。
2. 2 失地农民创业能力不足,创业培训不到位
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限制,失地农民通常素质不高,缺少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创业的信心和成功率。目前各级政府虽然也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了一些创业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中存在重形式、轻实践的问题。另外培训基础条件差、师资力量弱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2. 3 失地农民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支撑能力弱
创业服务水平和创业成功率密切相关,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未接受创业辅导的小企业4~6年的失败率高达80%~85%,而接受创业辅导的企业失败率仅为55%~60%。由此可见,成功的创业辅导可以有效降低创业失败率。目前我国创业服务机构数量少、水平低,而且大多属于赢利收费的机构,满足弱势群体需求的公益性机构很少。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失地农民创业的重要因素。
2. 4 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创业意识不强
创业文化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氛围,浓厚的创业氛围可以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锤炼创业者的心理承受力。受传统农业文明思想的制约,失地农民往往缺乏创业热情和开拓精神。同时,失地农民的市场观念淡薄,风险意识落后,市场敏感性较低,心理承受能力差也制约了他们的创业活动。
3 扶持失地农民创业的政策举措
3. 1 拓宽创业筹资渠道,打破创业资金瓶颈
资金约束是创业者创业活动普遍面临的一个大难题,而失地农民由于自身积累少,所以资金问题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个困难,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方式来增加失地农民的创业自有资金。我国目前征地补偿标准是征地前三年土地平均收益的6~10倍,这个标准相对于土地收益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无论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还是解决失地农民生计、扶持创业角度都应该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其次,政府应该从征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成立失地农民创业扶持基金。政府是征地最大的受益者,拿走了征地的大部分收益,这部分收益应该也有必要用于失地农民的创业发展上[3]。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失地农民创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贴现扶持,帮助失地农民顺利获取信用资金并降低其资金成本。
3. 2 建立、健全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升创业者个人素质
有效的创业技能培训能增强失地农民创业成功的信心和成功率,促使更多的失地农民走向创业之路。做好创业培训首先是要通过电视、网络、上门宣讲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其次要通过筛选、培训、交流等方式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最后要加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政府应加大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投入,积极建立适应各地不同特点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从而提高创业者的个人素质,进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3. 3 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创业热情
浓厚的创业氛围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创业文化和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培育和大力宣传,政府可以通过树立创业典型、宣讲创业事迹等方式积极在失地农民中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风尚。政府应大力倡导积极探索、敢闯敢干的开拓精神。各级政府和宣传部门应积极调研,总结各地失地农民创业成功经验。通过宣传向失地农民传播创业理念和方法,形成“以一带十,以十传百”的群体创业效应。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不仅可以使失地农民摆脱自身的生存困境,同时创业成功者还可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帮助其他人解决生计问题。因而大力倡导、鼓励、扶持失地农民创业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内涵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曲娥. 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3):22-24.
[2]林添福.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2005(9):56-61.
[3]张台斌.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城镇化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3(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