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铭言
【摘要】古今中外各国都很重视家庭在个人道德形成中的作用,但是不同国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中美两国的家庭道德伦理教育方面加以比较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该比较分析能引起读者对于家庭道德教的方向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美家庭道德教育 差异 思考
英国的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早期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影响,他说:“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弥补,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格、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占据着教育的半壁江山,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也开始面临因社会急速变化而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早前,美国耶鲁大学的哈兹霍恩就在大量的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研究结论:第一,儿童品德发展是由道德经验情境决定的;第二,学校德育对品德教育没有影响。此结论强调了在道德教育中家庭、社会道德经验情境的作用。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柏格指出:“在分析关于早期家庭经验对于道德发展的影响的这些研究成果时,我们并不认为家庭对于道德发展是无光重要的。相反我们提议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完全是在家庭中打下的。教师和学校不能否认他们有责任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发展。”由此可见,家庭道德教育成为全世界父母一直关注的问题。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一、中美家庭道德教育的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中强调以人伦为基础,以情感情理为原则处理家庭人际关系。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强调把集体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同时中国家庭伦理遵循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这极大地肯定了家庭成员内在的高尚情操,这种高尚的品格正是把义务放在了个人权利之前。但是有些情况下家庭成员个人权利被限制,但是义务必须要严格履行。美国家庭中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公正为原则,强调平等。他们把权利放在了义务之前,强调权利第一。他们对自由的追求超越了社会和家庭。他们相信付出劳动必须得到回报,无论对方是谁。比如孩子为父母做一些事情,父母也要相应地付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权利得到了极大地肯定,但是这种看起来的自由平等,在某些时候会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中充满了冷漠。
(二)“服从”与“自由”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包办式教育。好孩子的标准也是听话、学习好、聪明。同时中国父母善于说服教育,他们过分重视孩子,以忽视和牺牲自己为代价;他们无私地帮助孩子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为孩子规划好路线,紧紧地牵着孩子的手。唯恐孩子会吃亏,受苦。而中国孩子从小就在这环境下长大,大多数孩子都习惯性地服从,使得孩子独立能力差。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想法。在美国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变得更为开放。美国父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鼓励孩子进行独立地思考并拥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孩子如果因为缺乏经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和打击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但是自由都是相对的,有的时候过分的自由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很深,中国文化根植于人们的灵魂。因此,在中国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以血缘关系和情感为原则的。中国孩子从小就被要求顺从、保守,所以他们的创新意识薄弱。而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在多元素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能够很快地接受新思想,个人发展的限制少,因此他们更喜欢冒险和创新。其次,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中国人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生活的全部希望,所以他们喜欢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生活。而美国人追求个性,他们的价值观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父母往往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最后,是由于社会条件不同。中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因此中国父母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个人养老或者家族荣誉上,认同“棍棒底下出孝子”。相比之下,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所以父母不需要为孩子的未来做太多地规划。他们抚养孩子到18岁,孩子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去生活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
三、对于中美家庭道德教育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家庭道德教育都有弊有利。在现今更强调道德素质的社会中,我们不应该盲目崇拜美国教育模式,也不应该故步自封继续沿用旧的教育模式,应该学会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使其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