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勇++王洪山
棉花占棉纺成本的70%以上,其质量优劣决定了企业的产品定位,影响着企业经营效益。近年来,异性纤维、疵点、短绒率等成为纺织企业抱怨和投诉的重点。为进一步掌握到厂棉花质量的实际状况,2015年4—6月,江苏省纤检局启动了棉纺企业采购原棉质量风险监测项目,通过对内地棉、新疆棉(机采、手摘)的质量监测,开展品质分析和比较,揭示潜在质量风险,供企业今后选购棉花时作为参考。
本次棉花质量风险监测,抽查了省内88家纺织企业采购的134 批次棉花。其中,江苏棉花15批次,新疆棉花62批次,山东棉花34批次,河北棉花6批次,其他省份棉花17批次(安徽、甘肃、湖北、湖南等)。监测的质量指标包括马克隆值、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含杂率、异性纤维、短绒率、疵点等。鉴于抽取的棉花批次有限,其结果只是部分反映了当前国产棉花的质量水平,仅作研究和探讨。
结果分析
(一)国产棉质量下降明显。监测结果表明,2014年度的棉花在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等方面明显下降[与2011年(收储前)农业公布的各地区检测结果相比较]。
1.棉纤维有变粗的迹象。江苏产棉花马克隆值相对好些,A级比例为86.6%,批内马克隆值一致性尚可;新疆产棉花A级及B2档占较大比例,山东、河北棉花马克隆值最大,4.3以上的占92.5%,其他地区也以B级B2档为主。
2.长度有变短的迹象。从本次监测情况看,江苏棉长度基本在28mm以上,以29mm居多,其他地区以28mm、27mm为主,几乎看不到31mm以上的棉花,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高支高密棉纱需求。部分批次棉花批内长度离散性较大,62批新疆棉中,有3批次批内长度跨4个长度级。另外,各地区棉花长度整齐度以中等居多,相比较而言,江苏棉花批内长度一致性较好。
3.强度可纺性降低。断裂比强度以中等强度(26.0cN/tex~28.9 cN/tex)为主。强度太低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高支纱的需求,目前市场上对29.0 cN/tex以上强度棉花的需求较多,出现“双29”(长度29毫米、断裂比强度29cN/tex以上)棉花“一花难求”的局面。
4.短绒率居高不下。短绒率在20%以上的有5批次,其中2批次新疆棉,2批次山东棉,1批次湖南棉。短绒率居高不下,降低了制成率,成纱成本增加。
5.有害疵点增高。原棉疵点在纺织工艺中不易清除,直接影响纱线品质。本次监测中,江苏棉加工质量较好,疵点总粒数在中等以上(≤2550粒/100g)的占93.4%。新疆地区机采棉可能由于加工过程中的过度清理,导致疵点粒数偏高。山东、河北等地的棉花轧工质量也稍差。
(二)批内品质混杂现象普遍。监测的134批次棉花,批次内马克隆值检验结果在同一档内的有48批次,占抽查总数的35.8%;跨2档的74批次,占抽查总数的55.2%;跨3档的10批次,占抽查总数的7.5%;跨4档的2批次,占抽查总数的1.5%。长度批次内检验结果在同一长度级的有4批次,占抽查总数的3.0%;跨2个长度级的86批次,占抽查总数的64.2%;跨3个长度级的38批次,占抽查总数的28.4%;跨4个长度级的6批次,占抽查总数的4.4%。
(三)异性纤维虚标乱标普遍。异性纤维采用定量检验,与质量标识相符的32批次,不相符的95批次,相符率为25.2%(7批次未检验)。实测结果为H档及以上(≥0.7g/t)的75批次,占总数的59.1%;高于7g/t的有19个批次。检出异性纤维最多的一批为新疆机采棉,其质量标识为L,异性纤维含量检验结果高达36.25g/t,超出标准规定的120倍,异性纤维的种类均为塑料地膜。
从产地来看,江苏产棉花11批,标识为L档,检验结果H档的9批、M档的1批、N档的1批。新疆产棉花抽检59批次,标识为L档,结果为H档的31批、M档的7批、L档的12批、N档的9批。山东、河北棉40批次,检验结果H档的24批、L档的16批。其他地区棉花17批次,标识L档的16批次、N档的1批次,检验结果为H档的11批、M档的2批、L档的3批、N档的1批。
(四)未经公检棉花的质量问题突出。抽查的6批次未经公检棉花,1批次质量标识为429,不符合现行标准规定,5批次无质量标识,质量由供需双方口头约定,一旦发生纠纷,纺织企业难以索赔。
原因分析
上述质量问题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混等混级成为常态。实际收购中“四分”名存实亡、货收一堆已是不争的事实。混等混级收购、混等混级加工,造成批次内质量指标离散性大,一致性差,给用棉企业配棉带来困难,以至于棉纺企业发出“市场不缺棉花,但缺少满足纺织生产需求的高品质棉花”的感叹。
(二)异纤把关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异纤控制意识不强,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少用人,简单挑拣,甚至不挑不拣,应付了事。新疆机采棉在生产中使用薄而脆的劣质薄膜,加之目前并不完全适合机采的品种(棉株矮小),地膜在机器采收时极易被打碎吸入,混入棉花中,很难挑拣。
(三)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几年的连续收储,企业习惯于“收什么卖什么”,为追求高衣分、高颜色级,过度皮清、过度剥绒,损伤了纤维,造成长度短、疵点多、短绒率高、整齐度差。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从“收什么卖什么”向“市场需要什么企业收什么”的转变。
(作者单位:徐天勇,盐城市纤维检验所;王洪山,江苏省纤维检验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