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经典文学《阿拉比》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2016-01-15 07:33:09廖燕萍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阿拉比

英语经典文学《阿拉比》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廖燕萍

(暨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510632)

摘要: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是英美文学名篇之一,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及物性、语气和主位结构分析,既能学习英语经典文学作品里地道的语言形式、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又能系统、客观地把握其文体特色,深入理解其主题思想。

关键词:《阿拉比》; 英语经典文学; 功能文体学

收稿日期:2015-06-29

作者简介:廖燕萍(1984-),女,广东清远人,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5)04-0089-03

Abstract:James Joyce’s short novel Araby is one of the famous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work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transitivity, mood system and thematic structure from the angle of functional stylistics, readers can not only study the native language forms and western cultures, but also grasp its stylistic features in a systematic and objective way, and deeply understand its theme.

一、引言

詹姆斯·乔伊斯于1904年开始创作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大背景下,爱尔兰政治上遭受大英帝国的压迫,天主教会又在宗教上施以钳制,“瘫痪的中心”落在了首都都柏林。《阿拉比》是其中一篇著名的短篇心理小说。小说以小主人公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具体、细致地叙述和描写“我”周围的生活环境、客观世界,并以此来烘托、反映“我”的心理变化历程。作为少年的“我”心中对美好爱情的渴求以唤起“精神的重生”,但最终还是难逃都柏林社会精神瘫痪的劫难而幻灭、绝望,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小主人公感到痛苦和愤怒,顿悟自己只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愚弄的可怜虫。

语篇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通过对意义的选择生成的。[1]38情景语境由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构成,分别制约着对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这三大意义系统的选择,相应地突出表现在对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主位结构的选择上。针对如何才能更有效地阅读并欣赏英语经典文学作品,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言学理论框架,以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为例,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系统、客观探讨小说的文体特色,深入剖析其主题思想。

二、《阿拉比》的功能文体分析

(一)及物性结构分析

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反映了人们在主客观世界中的所作行为和所见所闻。小说及物性结构的六个不同过程分析如下:

表1 小说的及物性结构分析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是主过程,而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又是始终围绕心理过程展开的,这是这篇心理小说的显著文体特色。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2]75小说的物质过程通过小主人公“我”的所见所闻来烘托、刻画“我”的内心世界。例如,小说通过描写“我”心爱的姑娘转动手腕上的银镯,对门的灯光照在她粉颈、垂发、纤手和衬裙的一边,创造了一系列“白”的、明亮的视角意象来表达“我”对温情、靓丽佳人以及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渴求。如:The light from the lamp opposite our door caught the white curve of her neck,lit up her hair that rested there and...

此外,小说还运用了许多表示物质过程的句子描写每逢星期六晚上“我”都得和姨妈上街买东西,一系列喧嚣的听觉意象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栩栩如生地映现在读者眼帘:婆娘们讨价还价、劳工们骂咧诅咒、卖猪头肉的伙计们尖声叫卖、街头卖唱者哼唱歌谣。这一派纷繁忙乱的芸芸众生相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幅富有激情的生活画面,但实质上却反映了都柏林社会的庸俗、无聊,让人感到窒息、麻木,这正是乔伊斯所说的“瘫痪的中心”。这林林种种的客观外在世界更加有助于显示“我”的内心世界——想象着自己捧着圣餐酒杯安全地通过了一大群敌人的包围。“我”对心爱姑娘的爱慕之情犹如虔诚的教徒对上帝的爱,这种宗教意象的美好象征意义与破败的现实生活反差太大,形成鲜明的对比,注定了“我”以至于整个都柏林社会的希望最终会走向幻灭与悲哀。

关系过程指的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2]78小说的关系过程展示了“我”的内心感受、心理变化与客观世界、阿拉比集市之间的关系。小说的开头几段交代了小主人公“我”的居住环境:北里奇蒙大街是条死胡同,“我”家所有的房间都弥漫着一股霉味,厨房后面的杂物间里,满地都是杂乱的废纸,“我们”冬日里玩耍的街道上,一幢幢房屋都是阴森森的……这些都让读者看到了“我”身处的周围环境破败不堪、阴暗、冷漠,平时除了天主教弟兄会教会学校放学时是一片死寂,而从前住在“我”家的房客——象征都柏林社会宗教信仰的神父也死了,这意味着人们丧失了宗教信仰,整个都柏林社会陷入令人窒息、麻木的境地,为故事的结尾“我”最终因为这精神瘫痪的现实世界而获得“精神顿悟”埋下了伏笔。如:North Richmond Street,being blind,was a quiet street except at the hour when the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set the boys free.

在经历了神思恍惚、万般煎熬的等待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到了心爱姑娘所说的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阿拉比集市,这本应是“我”一心向往的想象中充满东方神秘浪漫色彩的“人间天堂”,可是在“我”刚到来时,集市大厅的大部分却笼罩在黑暗中,“我”犹如置身于做完礼拜后一片死寂的教堂中。随后,一个货摊小姐对“我”的冷漠招待之后,熄灯喊声响起,整个大厅的上方漆黑一片,这一切都通过文中表示关系过程的小句描绘出来,揭示了“我”对阿拉比集市的梦寐以求、对少年心中美好爱情的追求最后也如同这漆黑的阿拉比集市幻灭了,折射出整个都柏林社会的政治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与精神瘫痪。这种“黑”的视觉意象与小说前面描写“我”心爱的姑娘所采用的一系列“白”的、明亮的视角意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注定了小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必将遭遇不可避免的幻灭与悲哀。

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2]76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通过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来具体、细致地描述小主人公“我”生活的周遭环境以及所见所闻,引导读者感同身受地体验小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朦胧爱情的想入非非——意识觉醒——神思恍惚——满心期待——梦想幻灭——精神顿悟。如:

I imagined that I bore my chalice safely through a throng of foes.

Gazing up into the darkness I saw myself as a creature driven and derided by vanity...

小说的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为次过程,描写了周围环境带给“我”的心理感受;曼根姐姐口中的阿拉比集市成为“我”心中对美好爱情的渴求;“我”寄人篱下,姨父、姨妈对我精神上渴求“重生”的漠不关心;阿拉比集市货摊小姐对“我”的冷漠招待,置身这样冷漠、麻木和令人窒息的社会中,作为少年的“我”无能为力,只能悲哀地接受自我的“精神顿悟”。

(二)语气结构特征

语言的人际功能主要是由语气结构,包括语气、时态和情态来体现的。语气方面,小说的小句多为陈述句。这些陈述句在小说中描述小主人公的周围世界、见闻和经历,客观展示一位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美好爱情的主观心理历程。此外,I pressed the palms of my hands together until they trembled,murmuring: “O love! O love!” many times.这两个感叹句是两个相同的由两个词组成的句子,使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抒发小主人公的情感,强烈表达了小主人公心中对曼根姐姐的朦胧爱情的幻想、向往和理想追求。这种朦胧爱情意识的觉醒使小说的主题开始明晰,并引发了小说主题的进一步发展。

时态方面,综观全文,小说主要以一般过去时态和过去完成时态,来写作这篇心理小说。与曼根姐姐、姨父、姨妈、阿拉比集市货摊小姐的对话则使用直接引语的形式,主要采用一般现在时态。由过去时态的描述转向现在时态的言语对话,“忠实”再现了在各种不同场景中当时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小主人公与不同人物间的关系,更好地揣摩“我”的心路历程。

除了直接引语,在全篇几乎是过去时态的句子中,唯独“I recognized a silence like that which pervades a church after a service.”这句话的从句使用了一般现在时态。平日里,做完礼拜后的教堂一片死寂,突出显示了受到宗教禁锢的都柏林民众的麻木和精神瘫痪。小男孩在经过漫长的煎熬等待后终于到达阿拉比集市,所见到的黑沉沉的景象和受到的冷漠待遇与心中理想的阿拉比集市形成强烈对比,心理落差太大,顿时感到这就如同死气沉沉的教堂一般让人窒息和绝望。这个唯一的一般现在时态犹如一颗夜明珠,点亮了全篇小说的主题,体现了整个都柏林社会精神瘫痪的深刻主题。

情态一方面起到客观表达讲话人对表示的情态和意态作出判断的作用, 同时还是表现社会角色关系、正式程度和权位关系的主要语言系统之一。[1]114小说在描写心理活动时较多地使用情态动词had to,could,would,may,will等,以及一些情态副词hardly,humbly和谓语扩展式来反映小主人公与不同人物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对“我”心路历程的影响。

(三)主位结构特征

主位结构体现小说小句的谋篇功能。主位和述位体现了小句的语义结构。对语篇中各小句层面上主位和述位的切分、分析有助于理清小说的信息结构,根据语篇主位的逐步向前推进把握语篇的主题思想,系统地欣赏该语篇的文体特色。下面以小说的第六段为例来探讨小说如何通过对主位系统的选择来表达其中的一个主题内涵。

本段大多数句子语序正常,在8个具有主位结构的句子中,6个小句的主位为无标记主位,描写了那一晚周围环境的沉寂,仿佛只有小主人公的内心意识在“活动”。有标记主位具有承上启下、对比、强调或点明话题等效应。[1]102本段的另外两个小句由标记性较弱的时间、地点状语充当主位。如:

One evening I went into the back drawing-room in which the priest had died.

Through one of the broken panes I heard the rain impinge upon the earth...

第一个句子通过一个时间状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段描写某个星期六晚上与姨妈上街买东西时,“我”对朦胧爱情的意识萌发,引出下段一个晚上“我”对朦胧爱情意识觉醒的细腻描绘。第二个句子则通过一个地点状语来引出话题,从对周围环境沉寂的描写来引出、烘托“我”的内心意识活动。

小说的主位推进模式影响语篇的信息流动,并在特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特定的文体效应。按照朱永生、严世清对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法,本段的主位推进模式包括主位同一型和延续型,属于复合型,主位同一型是主要的推进模式。本段一开始就以 “One evening” 为主题,采用主位同一型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展开对这个沉寂之夜的周围环境的描写,继而采用延续型推进模式来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描写周围环境对小主人公“我”的影响,最后又采用主位同一型,加强表现力,集中描述“我”的内心活动变化过程:庆幸不能看清一切——全部感官仿佛都要躲藏起来——觉得快要失去知觉了——双手紧紧合拢、微微颤抖,喃喃自语:啊,爱情!啊,爱情!细腻的心理变化描写体现少年朦胧爱情的意识终于觉醒了,这种对少年爱情意识的觉醒、兴奋和追求也与下文少年满心希望去阿拉比集市给心爱的姑娘带回礼物的梦想破灭而感到痛苦、绝望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整个都柏林社会精神瘫痪的主题。

三、结语

通过对经典短篇小说《阿拉比》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和主位结构特征的分析,语言形式和情景语境的有机联系帮助读者系统、客观地把握小说的文体特色,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其主题思想。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若能指导学生以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来阅读英语经典文学作品,并适当地增加阅读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语言大师地道的语言形式,习得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系统、客观地把握经典文学的文体特点,深入理解其主题以及获得文学语言带给读者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德禄.语言的功能与文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张曼.意识流小说文体探究-对《墙上的斑点》的功能文体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5]James Joyce.Dubliners[M].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67.

责任编辑:九林

An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Classic Literature Work

Arab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Stylistics

LIAO Yan-ping

Key words:Araby; English classic literature; functional stylistics

猜你喜欢
阿拉比
《阿拉比》:少年心事多忧愁
乔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词意义的探究
文化学刊(2017年1期)2017-02-20 03:01:24
天真与成熟的辩证统一
浅析小说《阿拉比》中主人公的成长主题
幻想与现实的主题下
青春岁月(2015年15期)2015-08-08 12:51:17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小说《阿拉比》中的精神瘫痪和灵魂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