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媚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旋覆代赭汤;治疗
旋覆代赭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一例
吴媚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旋覆代赭汤;治疗
病例:患者,男,45岁。患者诉反胃、泛酸2个月。2个月前受寒后,出现反胃,泛酸,烧心,胸骨后隐隐疼痛持续10余分钟,饮食后尤甚,胃纳佳,夜寐不安。检查:腹部平软,未及肿块,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诊断为脾胃虚弱,痰阻气逆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
2.1 初诊治疗治疗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主。方选旋覆代赭汤加味。处方:旋覆花(包煎)15 g,代赭石30 g,姜半夏15 g,党参12 g,茯苓15 g,砂仁(后下)6 g,香附15 g,煅瓦楞30 g,大枣9 g,甘草9 g。上药加水煎取15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温服,1剂/d。
2.2 复诊服药7剂后,患者诉反胃、泛酸、烧心等症状稍减,胸骨后隐隐疼痛已止,胃纳佳,夜寐不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药效续服,上方加海螵蛸30 g。
2.3 三诊服药7剂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反流诸症已消失,胃纳可,夜寐转安。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稍细。药效续服,上方加白术15 g。
2.4 四诊服药14剂后,患者病情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十二指肠或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后,引起食管黏膜损伤,进而出现溃疡、糜烂及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1]。随着现代生活状况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且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
中医没有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古代常以“吞酸”“吐酸”“嘈杂”“反胃”“呕吐”“胸痹”“噎膈”“胃痛”等命名[2]。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多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劳倦伤脾等几个方面有关。本病例发病病因或可单一出现,但往往同时出现,如有的患者甚至4个致病因素集于一身。单一者,其病因病机较为简单,容易辨清,故而易治,合并者,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辨证困难,故难治。并且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往往先是有胃病的基础,胃的功能受损,胃失通降,胃气上逆,酸或胃内容物随之逆流,而后日久致食管受病,黏膜损伤。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根本在胃,受病部位在于食管。反流性食管炎实际上是胃和食管合并发病,互为影响,若要控制好食管炎,首先要控制胃病,所以反流性食管炎治愈较为困难。
本病例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痰浊内阻。治当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标当降逆化痰为主,兼以益气补虚,治本则以益气健脾为要。一般治疗反胃多用旋覆代赭汤,方中旋覆花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性主沉降,重镇降逆,则为臣药,生姜用量独重,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逆气而不伐胃,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血,扶助已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阳气不足者,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肉桂之品,气阴不足者,予益胃汤加香橼皮、佛手、绿萼梅等理气不伤阴之流。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反流症状有时相当严重,在平卧睡眠时往往反流到咽喉,引起难治性的咽喉炎,甚至反流后倒吸入气管,而出现支气管炎或哮喘。对待这些患者,医者同样要抓住胃气上逆这一病机的关键,采用温中和胃,祛痰降逆。可以在原来辨病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三子养亲汤加强降气、消食、快膈作用。分析其组方苏子味辛,性温,归肺经“主下气,降寒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下气宜用子也”,白芥子味辛,性温,归肺、胃经,擅利气快膈、温中散寒、通络止痛,《医学入门》云“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莱菔子味辛,性甘平,归肺、脾、胃经,主下气消食。
[1]程华军,朱恒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1037-1039.
[2]陈媛洁,费建平.古方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5(12):242-244.
2016-01-04)
1005-619X(2016)04-0443-01
10.13517/j.cnki.ccm.2016.04.056
116013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