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河
“一带一路”倡议已正式提出两年有余。时至今日,中国学界对如何理解和看待“一带一路”仍有颇多歧见,比如,其到底是单纯的经济倡议还是战略设计,沿线国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不一而足。尽管争论还在继续,“一带一路”却已稳步开始实施。正如俗语“草鞋没样、边打边像”所言,“一带一路”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质。
2015年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与《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一带一路实施中的挑战与应对”大型学术会议,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就“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政策建议。笔者结合与会在此谈点个人研究心得。
南、北两线热冷不均
2015年11月16日,山东烟台港正在接收来自几内亚的铝矾土。首航运输船在卸下铝矾土后将把中国的机电、纺织、化工等产品运回几内亚。
目前来看,虽然中国近年在与沿线国交往时都大谈“一带一路”,但针对不同国家的推动力度却存在差别。眼下的着力点主要还是在中巴和中印孟缅两条“经济走廊”上,而前者更是“示范点”的重中之重。不过,无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处于何种实施状态,现阶段首要目标仍应是确定挑战的来源、判明困难的大小。这一判断不仅适用于巴基斯坦这样的与中国经济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的伙伴,也适用于俄罗斯这样的与中国“一带一路”合作尚未全面铺开的大国,甚至也适用于阿富汗、缅甸、菲律宾这样的中国经济力量正不同程度遭遇阻力的国家。可以说,这三类国家能够从不同角度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过河”经验。
我国境外“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最快的是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及四方面的能源基础设施产业合作都已启动,瓜达尔港建设也较顺利。但巴国内安保风险仍然相对较高,因此中国民营企业仍踯躅不前。也要看到,在巴国内,中国的庞大投资被各类政治力量视为从中渔利的绝佳机会,它们当中一些人甚至为了中巴经济走廊的路线问题在政治上激烈争斗,还试图把来自中国的投资用作撬动美国、印度对巴政策的杠杆。要实现中巴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长期稳定合作,必须在未来处理好政治风险问题。
相对于巴基斯坦这一热闹的“南线”,计划中联通中国—中亚—俄罗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仍较沉寂。其中原因,一方面是中亚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担心双方体量差异太大,使得自身成为向中国提供原材料和市场的“香蕉共和国”;另一方面是俄罗斯出于其大国自尊和将中亚看作自家“后院”的心态,仍不能全身心地加入并积极推动落实有关倡议。对俄罗斯来说,其首要目标仍是扩大和深化欧亚经济联盟,而这一联盟又是俄主导下的排他性一体化组织,与中国的“互联互通”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时至今日,中亚各国和中国铁道轨距不同的问题仍是各种道路互通方案的主要障碍。虽然中俄战略和政治关系越来越紧密,但要将其转化为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仍存在较多困难。目前中亚各国更倾向于通过欧亚经济联盟或者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框架来商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事宜。俄罗斯和中亚的事例说明,经济合作计划同样会引起地缘政治忧虑和风险,即便对双边政治关系稳定的国家也是如此。
沿线国内部安全政治风险造成困扰
不管是巴基斯坦还是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都是中国目前正在或者愿意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设想的地区。还有一些国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虽然也在“一带一路”沿线,对这一倡议也表示欢迎和支持,但中国的经济力量却在那里处于“止损”甚至“撤出”状态。
最典型的是阿富汗。虽然中国在2012年前依靠绝对优惠的价格条件连接取得艾娜克铜矿、阿姆河盆地油田这两个大项目,一度被视为“阿富汗重建的最大赢家”,但由于安全等原因,两个项目进展都不顺利,合同中方企业也提出希望废止修建相关道路基础设施和发电站等条款的修改请求。艾娜克铜矿投产日期已延后到2019年。但阿富汗新一届政府却对中国的投资和“一带一路”倡议有相当高的热情,多次敦促中国尽快重启这两个项目并扩大投资。中国正尝试通过一些新办法来化解风险,那就是加强对阿富汗和解进程和阿巴(基斯坦)关系走向的介入和影响,为经济建设提供基本稳定的政治环境。目前,中方已承诺考虑在阿巴边境修建水电站,修筑连接俾路支斯坦和坎大哈的铁路、贯通喀布尔和白沙瓦的高速公路,同时也积极参与到推动阿国内和解的进程中来。可以说,尽管前景还不确定,中国正在积极寻求改善阿国内投资环境的办法。
自密松水坝事件以来,中国在缅甸的投资就不太顺利,很多企业对昂山素季领导下的民盟取得大选胜利并即将全面执政也缺少准备。由于缅甸遭受的国际制裁可能得到缓解,中国企业对是否继续推进在缅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存在疑虑。缅甸社会对中国企业的这一心态有所察觉,出现了抱怨“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有可能绕开缅甸的声音。对中国来说,在缅投资不论进退,都有政治风险。
由于中菲在南海问题上矛盾尖锐,两国关系仍较紧张。虽然菲律宾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菲国内却依据部分非官方的信息,认为中国政府并未将其真正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在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国家的实施确实受到了南海问题升温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力量对沿线国家的杠杆作用也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有效。“一带一路”如果确含战略考虑的话,那么在菲能否用经济上的互联互通来加强政治联系也未可知。
经过一年多的具体实践,随着沿线国内外情势的发展,不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正得到积极落实的国家、还是在尚未成为推进重点的地区,其所暴露出的挑战和问题都不容忽视。事实上,大量外部经济力量的涌入必然影响到接受国的政治结构和平衡,所造成的冲击也会自然而然地反馈到中方,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有些地方,重点要放在化解国家层面的战略疑虑上;有些地区,是要做好风险评估和安全工作。但在沿线大多数国家,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应单纯输出资金和产业,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更新自身的发展理念,真正地做到民心相通、发展利益相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不间断的探索中建立起评估和改进机制,绝不浪费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