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健斌
普京对国家不变的信心和俄内政外交变幻的危机、俄经济对油气出口不变的依赖和起起伏伏变幻的油价。正可谓是 “铁打的普京、流水的记者会”……
2015年12月17日,一年一度的普京年度记者会落幕。在俄罗斯2015年政权未动摇、集权未放松、经济未见底、复苏未有期、民心未涣散、外交未脱困的大背景下,普京在三小时八分钟的马拉松式记者会上挥洒自如、妙语连珠,一共回答了32名记者提出的45个问题。他时而热言热语,时而冷言冷语;时而轻描淡写,时而浓墨重彩,他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引来一连串的闪光灯声和快门声,他的嬉笑怒骂、含沙射影甚至博得了现场记者的一阵阵笑声和掌声。
这已经是普京第11次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举办专场大型记者会了。对普京而言,他似乎越来越享受这种“一夫当关、舌战群儒”的成就感,而对于俄罗斯国内外各路记者而言,亲历普京本人亲自“主厨”的这场“新闻饕餮盛宴”已成为每年年底最让人期待的“年度大戏”。
2015年12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年度记者会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举行。
如果回放这11集普京版的“新闻贺岁片”,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部主角一直未变的“系列剧”穿越了15年的“普京时代”,其中蕴藏着俄罗斯近15年的变与不变……
不变的主角 变幻的配角
执掌俄罗斯15年来,普京从最初默默无闻、羞涩腼腆的“无名英雄”变成如今叱咤风云、长袖善舞的“政坛明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与外界互动的攻略。
每年,以各级官员和上下院议员为主要对象的总统国情咨文、以俄国内外智囊学者为主要对象的“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以俄各地百姓为主要对象的“与普京直接连线”电视直播节目、以俄国内外记者为主要对象的大型年度记者会,已成为普京阐释治国理念、强化亲民形象的“四大法宝”。
这四大“品牌活动”虽然交流对象各有侧重、交流内容各有不同、交流方式各有差异、交流时间各有先后,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作为核心主角的普京。而且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普京2000年1月1日入主克里姆林宫后,俄总统新闻局每天都能收到雪片般的采访总统的申请。到了2001年中,堆积如山的采访申请已超过千份,而分身乏术的普京显然无法满足所有记者的愿望。有鉴于此,俄总统新闻局为普京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搞一个“开放的记者会”,让总统能够不通过“中间人”就直接与记者面对面地交流。
就这样,普京2001年7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宫第14号楼大厅内搞了首次“扩大记者会”,吸引了500多名俄国内外记者前来报道。在93分钟的记者会上,普京回答了22个问题。但对这场记者会,俄罗斯既没有现场直播,也没有次日长篇累牍的报道,更没有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
但随后情况却一发不可收拾。自2001年起,每年举行大型记者会便成了普京主演的“年度大戏”。起初,这个记者会就叫“年度记者会”,但从2004年12月23日的第四场记者会起,克里姆林宫就给它正式命名为“普京大记者会”,而且这个名称还成了专有名词。2001年〜2008年,普京在第一和第二总统任期内共搞了七场大型记者会,只是在2005年出现了“空白点”。而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担任总统期间仅于2011年5月18日搞过一次大型记者会。2012年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普京又恢复了年度记者会的老传统。有意思的是,普京“大记者会”举办地前七次均在克里姆林宫第14号楼,而从2012年起便“移师”到了国际贸易中心。据说,这是因为14号楼大厅空间有限,其固定座位只有800多个。
不变的热度 变幻的热点
据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新闻局统计,2015年12月17日到现场参加普京“大记者会”的记者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1390人。“俄罗斯-1”、“俄罗斯-24”和“第一频道”三个电视频道,“灯塔”、“新闻FM”和“俄罗斯之声”三家电台,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网站、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网站均进行了现场直播。
从2001年第一次记者会时的500多人到2006年的1000多人,再到2008年的1364人,报名参加普京记者会的俄国内外记者越来越多,而且换了一批又一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许多网站记者也开始报名参加记者会,并通过记者会现场提供的免费无线网络在微博上直播记者会。
普京记者会的程序很简单。如果普京不迟到,记者会一般都是在莫斯科时间正午12时准时开始。普京先说几句开场白,然后直接进入问答阶段。先是俄总统新闻发言人替普京点记者提问,不一会儿,普京便直接“钦点”记者了。为了能够被普京点中,众记者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让自己更加“出众”。有人直接用黑色特大号字在纸上写出自己所代表的媒体名称;有人用红笔写出自己代表的媒体属于哪个国家或俄国内哪个联邦主体;有人直接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或者感叹号;有人用彩笔写上自己准备提问的主题,如儿童、母亲、军队、因特网、移民、原子、酒,等等。还有的女记者干脆用口红在白色纱巾上写上大大的“SOS”。今年,更有女记者直接打出了“孕妇不排队”的牌子,希望能得到普京的“绅士礼遇”。
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横幅、海报和标识中,不难看出每年记者们不同的关注热点和焦点。起初,记者们更关心俄罗斯国内问题,比如在2002年6月24日的记者会上,普京回答了36个问题,其中19个由地方媒体记者提出、9个由联邦媒体记者提出、8个由外国记者提出。在2003年6月20日的记者会上,普京回答了53个问题,其中38个是内政问题、10个是外交问题。在2004年12月23日的记者会上,普京回答了51个问题,外交问题为15个。
渐渐地,记者们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微妙变化。2012年12月20日,在第八次记者会上的81个问题中,50%涉及俄经济及社会领域、20%涉及俄内政、20%涉及国际关系。在这次记者会上,“禁止美国人收养俄罗斯儿童”的法案成了焦点问题,先后有八名记者提出与此相关的问题。而普京在回答过程中先后七次提及2009年11月在俄看守所羁押期间死亡的俄罗斯律师马格尼茨基的名字。在2013年12月19日的记者会上,普京回答了73个问题,其中30%或者更多涉及国际关系;2014年12月18日的记者会上,在普京回答的53个问题中,国际关系问题占27%;而到了2015年12月17日,在普京回答的45个问题中,国际关系问题占33%。更耐人寻味的是,近年来涉及外交政策的问题都与当年的国际热点问题相契合,如北约东扩、俄与格鲁吉亚的关系、俄与乌克兰的关系、俄对叙利亚的态度等问题均被提及。
不变的问题 变幻的答案
仔细统计一下,尽管普京每次在“大记者会”上要回答的问题五花八门、涉猎广泛,但有些问题是例次记者会的“必问题”和“必答题”,如“双反”问题,即反恐和反腐问题。
在2015年12月17日的记者会上,来自“标志”网站的一名女记者向普京提了一个“尖端”的问题:“您执政15年了,我们可以说,我们有一个很复杂的体系。我的问题涉及这个体系最危险的一面,因为我们最近清楚地看到,精英们非常危险的第二代正在成长。”在历数了俄罗斯总检察长柴卡的孩子经商过程的非法行为而记者们要进行调查时却被柴卡身边人阻挠的事例后,这名女记者最后说:“我们的问题很简单,当您2000年掌权之际,你是否预想到这种结果?如果能修正一些,或许还不晚吧?谢谢!”
女记者的话音刚落,会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普京耐心地等到掌声平息后说:“我想,如果我们客观地评价,我们要承认,结果并不只是这些,结果首先是居民收入的增加、经济的增长……至于柴卡或者其他什么人,我知道,媒体和网络上有一些关于图尔柴克(柴卡的儿子)殴打记者的传闻,是他还是他的父亲与此有关?……至于柴卡本人是否利用职权之便帮助自己的孩子,这将由总统监督总局负责,我们现在不想评论,但这不等于我们无动于衷……”对普京这段稍逊流畅的回答,俄罗斯《生意人报》事后评价称:“或许,普京的确不想谈论这个,但是他还是谈了,并确认在这方面还是有事可做的……”
无独有偶,普京2015年记者会上就具体反腐事件的表态,与他在2012年记者会上的表态极为相似。在回答一名女记者提出的“为什么不追究卢日科夫刑事责任”的问题时,普京称,针对莫斯科前市长卢日科夫已经进行了数起刑事立案,但是还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因为为时过早。而在被问及前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是否会因国防部资产诈骗案被追究责任的问题时,普京说:“如果侦查部门查出具体事实并掌握材料,那么肯定会将其绳之以法。”不过三年多过去了,这两个问题的主角似乎并未被追究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实际上,不只“反腐”是普京历次记者会上的“高频词”,“反恐”也是“热词”。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记者会上,普京都曾不厌其烦地大段介绍车臣当地的反恐形势和俄联邦强力部门在车臣的反恐行动成果。在2004年的记者会上,“反恐”的内容有所变化,普京对俄美展开的反恐合作表示满意。2006年,普京呼吁要关注“可能引发恐怖主义活动”的伊斯兰瓦哈比教派的活动。在2008年2月14日的记者会上,普京主动问现场有没有来自车臣的记者,并回顾了1999年自己第一次赴车臣视察时的情景。在回答俄美关系问题时,普京又意味深长地强调:“没有与美国的合作,我们无法战胜恐怖主义;而没有与俄罗斯的合作,美国也无法战胜恐怖主义。”2015年12月17日,普京又明确表示:“‘伊斯兰国’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个威胁,越快解决它越好。要采取政治解决方案。”从这些回答不难看出这些年俄罗斯对反恐内容的界定及相应的变化。
不变的犀利 变幻的狠话
在2015年12月17日的记者会上,普京愤怒地说:“土耳其政府不仅不对此事(俄战机遭土耳其击落)进行解释,反而向北约抱怨,随后北约出面庇护。最终,土耳其的目的不仅未能实现,反而使局势恶化。”随后,他似乎仍不解气地直言嘲讽道:“土耳其领导层中,有人想舔美国人的某个特别部位,但我也不知道美国人到底需不需要他们这么做。”现场顿时爆发出一阵掌声和笑声。
随着对记者会每个细节掌控能力的提升,普京在回答国内问题时更像一位“暖男”,充满了对俄民众疾苦的关注和关心;而在回答外交问题时却越来越像“硬汉”,用词也越来越犀利、尖刻,且不断撂出狠话。
在2012年12月20日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的第一次记者会上,在被问及“重启”失败的俄美关系时,普京说:“我们曾与美国基本保持过正常、良好的关系。但关系被破坏了,相对被破坏,原因是我们在伊拉克问题上持另一种立场。”普京还特别强调,他根本不清楚“重启什么”,因为这个名字是华盛顿方面想出来的。而在被问及俄罗斯的反美论调问题时,普京又说:“我们根本不需要抵触性的论调,这种论调永远都是有害的。但我是个糟糕的基督徒——如果我们被打脸了就该还击,否则的话我们会一直被打。”
一年后,普京在2013年12月19日的记者会上谈及“斯诺登事件”时称,斯诺登做出了“崇高但却艰难”的抉择。在称赞斯诺登为“有故事、有趣的人”的同时,普京仍不忘揶揄奥巴马:“我很羡慕奥巴马,因为他能够如此行事却不会被追究责任。”
其实,普京在记者会谈及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时,也不都是放狠话,还有形象的比喻。在2014年记者会上他就说:“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总会遇到问题、反对和争斗。你们认为,如果这只熊安静地坐下,不去针叶林中追赶小猪,它们就会放过它吗?不是这样。他们仍然会一直试图用锁链拴住它。”普京继续说道,一旦熊被锁住,西方国家就会立即“拔掉它的牙齿和爪子”,而“牙齿和爪子”就是俄罗斯的核武器。他强调:“一旦熊失去牙齿和爪子,就变得没用了。这只熊就会变成一只毛绒玩具。问题不在克里米亚,而在于我们要保护领土完整,保护存在的权利。”
如果仔细回顾普京11次记者会的一个个片段,就会发现普京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喜怒哀乐。除了上述这些变与不变之外,还有普京对国家不变的信心与俄内政外交变幻的危机、俄经济对油气出口不变的依赖与起起伏伏变幻的油价。正可谓是“铁打的普京、流水的记者会”……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