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能源行业央企政策研究部门经理王铎正在起草企业的年度工作报告,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6年的重点工作,领导明确要求专门有一段讲僵尸企业。”
面对僵尸企业这一“新命题”,王铎表示,“僵尸企业有太多历史问题,涉及众多员工和家庭,(清理僵尸企业)必须破釜沉舟,需要魄力和勇气。”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中国GDP贡献超过30%的央企,在经历2015年“成绩单”整体下滑之后,可以预见整顿治理僵尸企业,将是它们未来一段时间摆脱困境、浴火重生的重要举措。
僵尸企业已成众矢之的
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官方尚无对僵尸企业的准确定义。虽然如此,但其表象特征却在各方的观点勾勒中大致清晰:已停产或者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主要靠政府补贴、银行续贷等方式维持生产经营,甚至濒临破产倒闭。
决策层显然对这样靠“长期吸血”维持生命的企业丧失耐心。从2015年11月至今,李克强总理三次表态要加大清退僵尸企业力度,表示对“僵尸企业”、“绝对过剩产能”的企业,要狠下刀子。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调研时强调,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落后产能。
处理僵尸企业,有行业已在落实负面清单管理。2015年12月初,工信部对汽车行业的僵尸企业亮出红灯,连续两年年销量为零或极少的92家车企被工信部一份公告曝光,公告称两年之内将不再受理这些企业的新产品申报。
既然已成“众矢之的”,那么僵尸企业的治理“死结”何在?为多家央企提供过战略咨询的中国四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高级顾问李文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僵尸企业因为负债较高,一旦通过减产、停产、转产来进行调节,前期地方政府给予的税收优惠、土地赠与、金融扶持等投资都会打水漂;另一方面,僵尸企业拥有大量职工和信贷资源,关乎社会稳定,被“绑架”的地方政府和银行只能继续补贴企业。
僵尸企业是央企减利的最大出血点
潮退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当经济下行之际,僵尸企业无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央企也不例外。
2015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中央企业增效升级。会议指出,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事实上,僵尸企业的成因复杂,李文武对记者表示,“有的是行业周期,还有一些是政策性亏损,也有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也有技术跟不上市场形势,还有内部管理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以来,央企利润持续下滑。1至10月央企利润总额同比下滑11.3%。在A股市场,244家央企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中亏损公司达到67家,占比27%。中石化控股的石化油服(600871.SH)成为“亏损王”,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亏损20.6亿元。
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能过剩“重灾区”,上市央企的数据更是“惨淡”。以钢铁行业为例,宝钢控股的韶钢松山(000717.SZ)和八一钢铁(600581.SH),前三季度亏损均超17亿元,而鞍钢股份(000898.SZ)和武钢股份(600005.SH) 分别亏损8.88亿元和10.01亿元。在2015年12月22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明确表示:“必须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这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
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则坦言,僵尸企业对于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质增效是一个大的障碍,是当前的心头之患,也是企业减利的最大出血点。“所以中央和国务院下决心处理僵尸企业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因企施策治理僵尸企业
作为央企的“大管家”,国资委对央企处置僵尸企业,坚持因企施策。张喜武表示:初步想法是以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坚持分类处置,因企施策,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企业为工作主体,坚持依法依规,确保稳定,立足于优化存量,拟采取深化改革、减员增效、清产核资、债务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多种措施,来加快处置僵尸企业。
某转制央企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因为历史沿革的原因,该央企内部有几家“死不了、活不好”的僵尸企业。他表示从实操的角度,解决僵尸企业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钱从哪儿来,二是人往哪儿去。“资产和人员的问题解决了,僵尸企业的正常退出迎刃而解”。
在工信部副部长冯飞看来,各级政府要建立社会托底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下岗分流人员的安置政策,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给予下岗职工必要的创业支持,使得失业人员能够顺利再就业。“关于人员安置,这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冯飞同时表示,“这不是救企业,而是让其尽快顺利退出。”
关于资产处置,冯飞认为要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倒逼的办法。“坚持多兼并少破产,更多地通过兼并重组使僵尸企业退出,妥善安置职工,减少对社会的冲击,降低经济社会风险,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上述央企高管认为,僵尸企业自己可以通过债转股、债务转移、债务抵消等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减轻兼并重组的债务负担,也可以通过产权交易所向社会公开征集新的投资者。而“人往哪儿去”的问题也不必太过悲观。“央企还是有很多很优秀的员工,而且本身就是熟练工,总比再培训其他人员成本要低。”
在国资委总会计师沈莹看来,治理僵尸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一是加强管理提升一批,通过管理提升提高运行效率,拓展营利空间。二是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一批,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使它能够走入正常轨道。三是通过兼并重组一批,与其他企业合作重组、协同,形成新的活力。四是对于确实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关闭退出。
关于国有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和细则,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我们还在进一步研究,但是没有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