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英翻译

2016-01-14 12:27王瑜萍
学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王瑜萍

摘要: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载体,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支架。伴随着中西方社会信息的高度发展,我们对于语言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人们在中英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一道鸿沟。为了跨越这条鸿沟,我们必须对西方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学习。

关键词:中英翻译 差异 中西文化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1.216

语言源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种人们进行思想交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符号。语言的传递和人类社会文明相互促进,为人类今后的发展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便捷与好处。早期,我们的祖先分居世界各个大陆。因为海洋的阻隔与通信的不便,地球各大板块地区所使用的语言种类天差地别,因而构成了当今人类文明中各种语系的总支架。

要想掌握好一门语言,则必须要对它的历史发展和现今文化有所了解。英语起源于印欧语系,属于日耳曼语族,又属族下的西日耳曼语系。早期的日耳曼人移民到英格兰,将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语言在不断演化中传承了下来。而汉语则属汉藏语系,自成一族。对于自己熟悉的母语,这里就不多做说明了。

因为东西方发展史中差异的巨大性,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这些方面中。所以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切记不能生搬硬套,陷入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而曲解其原本的意味。

一、中英口语翻译中表意的个性化差异

(一)问候与称呼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具个性的问候与称呼的方式。在中国,有时我们的问候语对于西方的思维模式会显得比较直白。比如我们在机场接机时会说:“欢迎来到中国,您旅途辛苦了。”然而若是直接翻译成:“Welcome to China. You must be tired from the trip.”这并不符合西方思维模式中典型的问候方式。为了避免使西方客人陷入感觉被强加于人的不愉快的尴尬境地,我们应当按照西方的习惯来翻译成:“Welcome to China. Its a long trip.”又比如在中国,过年时我们喜欢互相寒暄:“新年好啊,又长福气了不少!”而在西方,评价对方的体型是比较不礼貌的。尤其是“Fat”一词,无论说得多直白或是多隐晦,对方都会认为这是一种巨大的冒犯。所以为了日后能与对方和睦相处,切记要三思而后行。另外,各种关于年龄、收入、家庭情况之类的私人问题,虽然在中国这些问题可能比较寻常普遍,但是在西方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忌讳。

在中国,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在感情的表达上相对西方人会显得较为含蓄内敛。我们不习惯把“爱”挂在嘴边,对家中亲戚,我们也不习惯说出“爱”。而在西方,“Love”是可以说给任何人听的。在这一点上,西方人要比中国人直白得多。另外,在称呼上,我们中国人习惯对陌生人的称呼为姓氏后加职业。在西方,一般不以职业作为称呼,而用先生/女士(Mr./Ms.)后加姓氏。

(二)修辞格

英语口语中常见的修辞格有夸张、反语、对比等,和汉语有一定程度上的共性。而由于语系上的差别,有一些修辞方法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翻译。

以夸张的手法为例。夸张是英文表述时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可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在表达过程中,人们从主观出发,有意识地夸大事物,表达自己的切身情感。一般的平铺直叙很难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电影《电视台风云》中,主播比尔得知自己将被电视台解雇,在直播中发泄道:“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make this anymore!”没想到这样强烈的情感表达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于是电台又让他重新开始主持节目。其中的“Mad as hell”若直译为“像地狱一般疯狂”,则对于汉语的使用习惯显得有些不合理;但若是译为“恼怒透顶”,则失去了英文原汁原味的感觉。不如采取如今的网络流行词汇,译为“气炸了”,既符合当今时代文化,又不失其原有的夸张意味。对于这种修辞格的翻译,应当尽量保留其原始的风格,以减少情感的损失为主要目的来进行翻译。

(三)谚语/俗语

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差距使得我们对谚语的运用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在西方的谚语中,“It rains cats and dogs”是“大雨倾盆”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天上落下了猫和狗”,岂不是闹了个大笑话。又例如,“Make my day”是“让我开心”的意思,如果直译成“做好我的一天”,不免感觉有些牛头不对马嘴。这些谚语是基于个人认知上的差异形成的。认知的差异又造成了对一些事物固态的思维模式。比如“龙”的形象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高贵、庄严的象征,深受国民喜爱。而在西方,“龙”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另一种可怕邪恶的生物,是人们恐惧的源头。所以在翻译时要灵活转变,做适当的调整。

二、诗词曲翻译时表意的独到性差异

汉字中的语境是英文翻译中的难点。比如说“荷花”和“菡萏”,在英文中都翻译为“Lotus”,却无法将其代入,翻译出李璟《山花子》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悲凉意境。相对的,一些英文的经典诗歌,由于押韵的特殊性和语意的多重性,很难做到完全对等翻译。例如Tagore的When day is gone,诗歌中多次运用以“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及以“Whose”引导的定语从句作为排比句,如果将它们翻译成汉语就很可能流失这些排比句原本独特的意味。

三、结论

语言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语言虽然总体上来说拥有相近的表达方式,但是若要细究,它们的种类则千差万别。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使人们在中英翻译的过程中不得不以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句子的构架与细节。因此,熟悉西方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是通往精准翻译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甘丽红.探析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N].鄂州大学学报,2015-03-22.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5-37.

[3]刘建芳.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58-60.

[4]田晓丽.简论英语国际化成因[J]英语广场,2012(1):114-115.

[5]张璐.从文化角度看东西方英语翻译的差异[J].英语广场,2015(1):40.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与差异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