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战武 段磊
摘 要:东秦岭钼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钼矿资源基地和产业基地,其钼金属储量居世界已知单个钼矿带之首,占全国总量的43.6%。本矿带以其独特的成矿地质背景,丰富的矿床类型,受到地质工作者的瞩目。本文收集了东秦岭钼矿带典型钼矿床的地质资料,详述了各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并从构造环境、岩浆活动和岩体、蚀变作用、以及围岩与岩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区域钼矿床的成矿控制因素。
关键词:东秦岭;钼矿床;控矿因素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1
Abstract:Mo mineral belt in Dong Qinling region is the important base of molybdenum resource and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Molybdenum reserves in the belt is the first of the known single Mo mineral belts in the world,accounting for 43.6% of countrywide total Mo reserves.The Mo mineral belt is known for its unique mineralization geological background ,abundant deposit types by geologists.The paper systemically collects the geological data of the typical deposits in Dong Qinling Mo mineral belt,detail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 types,and analyses minerogenic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o deposits in the area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ectonic background, rock mass formed by magmatic activity, alteration and lithology of its Surrounding rock.
Key words: Dong Qinling; Mo deposit; minerogenic controlling factors
1 區域地质概况
东秦岭地区在大地构造上隶属于华北地台南缘的豫西断隆区[1]。该地区断裂、褶皱构造发育,在西部和中部,主要为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两组,在东部,主要为北西西-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两组构造相互交织成近格架状。其中,近东西向、北西西-北西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早,活动时间长,并呈带状发育,几乎贯穿整个区域,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深大断裂和区域性褶皱。西部北北东向以及东部北东向构造为印支-燕山期地壳活动的产物,其叠加于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北西向构造带之上,在地壳浅部表现为一系列北北东向、北东向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与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北西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对区内中酸性小岩体和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意义。
该区岩浆活动发育,经历了从阜平期、熊耳期、晋宁期到加里东期以及印支-燕山期等多期岩浆活动。其中该区域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密切。
2 钼矿床分布特征
该地区以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在区域上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具有密集产出,分段集中的特征。矿床在区域上多与中酸性小岩体关系密切,如前所述,这些中酸性小岩体受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北西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或两组构造的交汇部位控制。矿床的产出部位多位于小岩体的内部、边缘以及围岩接触带上。
东秦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岩浆活动强烈,矿产丰富。其中,钼矿的产出,不仅矿床数量多,而且储量大,笔者系统收集了本地区钼矿床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钼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3 主要类型钼矿床地质特征
3.1 金堆城斑岩型钼矿床
金堆城钼矿床的矿体以NE走向的燕山期花岗斑岩为中心,产出于岩体内部以及内外接触带中。矿体呈一连续的扁豆体,延325°~145°方向展布,向ES方向翘起尖灭。钼矿化由岩体向四周逐渐减弱。矿石类型主要为3种:花岗斑岩型、变安山玢岩型、板岩-石英岩型。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以及微量方铅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绢云母、萤石、绿泥石、方解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斑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粒状结构等,常见网脉状、脉状、浸染状构造。岩石蚀变强烈,具有典型的斑岩型矿床蚀变特征,自斑岩体向外,大致呈现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主要发生于围岩中)的分带现象。其中硅化作用最为强烈,表现为不同期次的石英细脉广泛发育于岩体和围岩裂隙中。同时石英脉的发育伴随有钼的矿化富集。金堆城钼矿床成矿年代为燕山期[2],属中-高温热液矿床。据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及特征参数研究,以及硫、碳、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与斑岩体同源的深源流体,氢、氧同位素的组成说明成矿流体并非单一来源,从成矿前至成矿后,早期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晚期伴有雨水的混入不断增加[3]。
3.2 南泥湖——三道庄矽卡岩-斑岩型钼钨矿床
该矿床钼、钨矿体除少部分赋存于燕山期酸性复式岩体内,绝大部分赋存于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主要为外接触带北面、北东方向的矽卡岩、钙硅酸角岩及黑云母长英角岩中。矿体形态简单,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总体走向280°~310°,倾向南西,倾角平缓。钼、钨矿体的空间分布与构造、岩性及热液交代作用关系密切,就分布范围而言,钼矿体大于钨矿体[4]。矿石类型主要为矽卡岩型、斑岩型、蚀变角岩型。矿石的矿物成分复杂,种类繁多。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钼矿、白钨矿、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包括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阳起石、石榴子石、绿帘石、黑云母、绢云母、萤石、方解石、透辉石、沸石、方柱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片状、束状、放射状、镶嵌结构、自形-半自形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稀疏浸染状、浸染状、细脉状、角砾状等。围岩蚀变发育,以岩体为中心向外发育钾长石化、硅化、矽卡岩化等,成矿作用与上述蚀变关系紧密。该矿床成矿年代属燕山期[5],总体上属中高温热液矿床[6]。据前人稳定同位素研究判定成矿流体早期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晚期混入大量的大气水[7]。
3.3 黄龙铺-大石沟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
黄龙铺-大石沟钼(铅)矿床的矿体主要赋存于熊耳群黄龙铺组岩层中,受矿区北西和北东向断裂的联合控制。矿床工业矿体主要由含钼(铅)的石英-方解石碳酸岩脉组成,矿脉规模大,发育密集,一般长几十到100米,宽0.1到1.0米,单一大矿脉形态规则,细脉则多交错构成网脉。矿石物质成分复杂,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和辉钼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微斜长石、钡天青石和黑云母等。矿石的主要结构有骸晶结构、压碎结构,残余结构以及网格状结构等,常见的构造为角砾状、斑点状、浸染状及条带状构造等。蚀变仅局限于矿脉两侧,呈现线型蚀变特征,主要围岩蚀变有黑云母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碳酸盐化的发育程度一般与脉体规模和围岩破碎程度相关。黄龙铺-大石沟钼(铅)矿床的成矿年代为印支期[8],属中-高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据硫、碳、铅、锶、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与区内花岗岩类岩石无关,主要为幔源(上地幔),但在成矿过程中受到了区内古老基地(下地壳)物质和地下水的混染[9]。
4 成矿控制因素
4.1构造环境对区域成矿的控制作用
本区域受秦岭褶皱带和板块边界深大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构造形态复杂,断裂和褶皱发育。区域上,自西向东,近东西向至北西西、北西向的深大断裂为本区的主导构造,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构造叠加于前者之上,形成格子状构造格架,二者的交汇部位控制着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群及与此类岩体相关的钼矿床的产出。
4.2岩浆活动和岩体对成矿的控制
大量的研究表明,东秦岭地区钼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的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区域内一系列的钼矿化分布直接与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的侵位有关;矿床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浆侵位的地质环境和岩浆系列化学成分。碳酸岩脉型矿床的形成与源于EMI的碳酸盐熔体-溶液的结晶分异有关[10],受构造控制明显,与燕山期岩体无成因关系。
4.3 蚀变及其分带
东秦岭钼矿带内,不同类型的钼矿床发育不同类型的蚀变作用,其与成矿关系密切。
斑岩型钼矿床的蚀变具有面型蚀变特征,自斑岩体中心向外,呈现钾长石化→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主要发生于围岩中)的分带现象。其中,与钼矿富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硅化,其次为钾化和绢英岩化。
矽卡岩型钼矿床中蚀变、矿化分带也表现出明显的面型蚀变特征,以岩体为中心向四周主要发育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矽卡巖化等蚀变。其中与钼、钨的沉淀析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硅化、矽卡岩化。
碳酸岩脉型钼矿床的蚀变仅局限于矿脉两侧,呈现线型蚀变特征,主要围岩蚀变有黑云母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碳酸盐化的发育程度一般与脉体规模和围岩破碎程度相关,与钼成矿关系密切。
4.4 围岩及其岩性
东秦岭地区钼矿在太华群、熊耳群、官道口群、栾川群中均有产出,这表明成矿对围岩没有选择性。但围岩及其岩性与矿床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不同岩性的围岩赋存不同类型的矿床。如:在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中赋存矽卡岩型矿床,在火山岩中往往形成细脉浸染型矿化。
5 结语
综上所述,东秦岭钼矿带矿床的主要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矽卡岩-斑岩型)、碳酸岩脉型等,其控矿因素主要为断裂构造(近东西向至北西西、北西向的深大断裂、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及其与前者的交汇部位)、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以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的小岩体,特别是斑岩体为主,印支期碳酸岩岩浆活动亦伴随有钼矿床的产出)。其次,蚀变作用及其分带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矿体的发育和规模;围岩及其岩性对该区域钼矿床的矿化类型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 陕西地质矿产局.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 杜安道,何红蓼,殷宁万等.辉钼矿的铼-锇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方法研究.地质学报,1994,68(4):339-347.
[3] 郭波,朱赖民,李犇等,东秦岭金堆城大型斑岩钼矿床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矿床地质,2009,28(3):265-281.
[4] 罗铭玖,张辅导,董群英等.中国钼矿床.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P116.
[5] 李永峰,毛景文,白凤军等.东秦岭南泥湖钼(钨)矿田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地质评论,2003,49(6);652-659.
[6] 杨永飞,李诺,杨艳.河南省栾川南泥湖斑岩型钼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岩石学报,2009,025(10),2550-2562.
[7] 刘孝善,吴澄宇,黄标.河南栾川南泥湖-三道庄钼(钨)矿床热液系统的成因与演化.地球化学,1987年9月,第三期,199-207.
[8] 黄点豪、吴澄宇、杜安道等.东秦岭地区钼矿床的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矿床地质,1994,13(3),221-230.
[9] 黄点豪、王义昌、聂凤军.一种新的钼矿床类型——陕西黄龙铺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地质学报,1985,59(3),241-257.
[10] 黄典豪、侯曾谦、杨志明等.东秦岭钼矿带内碳酸岩脉型钼(铅)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及成矿构造背景.地质学报,2009, 83(12),1968-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