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刘运平王慧娟曹妍冯社军薛靖曹凌李军涛
项目来源:河北省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1323108087-8)
作者单位: 056008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E-mail:504422425@qq.com
【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安全性。方法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对照组、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治疗。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和依达拉奉治疗。4组患者入院1、7、1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在患者入院14 d时对治疗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入院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P<0.05),4组患者入院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入院1 d(P<0.05),入院14 d与入院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14 d时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效果优于其他3组(H值分别为58.6375、29.3500和28.6125,P<0.05)。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优于对照组(H值分别为27.9840和27.9841,P<0.05)。4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丁苯酞氯化钠;依达拉奉;脑梗死;改良Rankin量表;Barthel指数;治疗结果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22.017
通讯作者:李军涛,056008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中图分类号】R 743.33【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6-17)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量下降导致脂肪酸脂质过氧化,ATP生成减少,脑细胞内Na+、Ca2+、K+等离子水平升高导致细胞毒性水肿,尤其是Ca2+水平升高导致脂酶、蛋白酶和核酸内切酶水平升高,氧化自由基水平升高,最终对脑细胞产生损伤。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至14 d是脑细胞发生坏死、凋亡和炎性反应的关键节点,此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以促进受损脑细胞修复重构[1]。丁苯酞可以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依达拉奉是一种可以清除自由基的脑保护剂。杨慧等[2]研究表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减少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血液黏度。王国印等[3]对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减少炎性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本研究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对安全性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中的相关标准,其中男104例,女56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2±13)岁;体重52~84 kg,平均体重(66±15)kg;病程1~74 h,平均病程(2.6±1.3) h;合并高血压54例,2型糖尿病30例,高脂血症28;不良生活习惯:吸烟24例,饮酒16例;既往脑梗死病史22例,临床表现:肢体瘫痪46例,发作性头晕32例,发作性肢体无力26例,肢体麻木24例,语言障碍20例,共济失调12例;梗死部位:基底核40例、额叶35例、颞叶31例、枕叶28例、顶叶26例;梗死灶大小:中梗死57例,小梗死52例、腔隙性梗死51例。对72 h内的急性期脑梗患者160例,进行随机分对照组、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4组性别比、平均年龄、体重、病程、合并疾病、既往脑梗死病史、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和梗死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患者发病72 h以内;③患者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检查和(或)治疗;④患者年龄<80岁;⑤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⑥患者和(或)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4组一般资料比较 n=40
1.2.2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有出血倾向疾病患者;③颅内出血、感染、肿瘤患者;④昏迷患者;⑤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痴呆等认知功能障碍者;⑥病窦综合征、冠脉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患者;⑦对治疗药物过敏者;⑧存在沟通障碍的疾病,如先天性耳聋、失明等;⑨孕产妇。
1.3治疗方法(1)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胞二磷胆碱1.0 g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14 d。(2)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3)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4)联合组,在丁苯酞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 d。4组患者均常规应用调血脂药及神经营养药物,根据实际病情应用脱水剂、降压药。每天进行45 min的康复训练,均14 d为1个疗程。
1.4改良Rankin量表改良Rankin量表是用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4组患者入院1、7、14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
1.5疗效判定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通过对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等对患者进行评定。显效:NIHSS评分降低91%~100%;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90%;无效:NIHSS评分降低或增幅18%以内;加重:NIHSS评分增幅>18%。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包括10项内容:进食,床椅转移,修饰,进出厕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每个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四个等级,总分为100分。治疗14 d进行活动能力评定:100分:独立,75~95分:轻度依赖;50~70分:中度依赖;25~45分:重度依赖;0~20分:完全依赖。
1.7安全性评价对4组患者心电图、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进行观察,收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结果
2.14组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4组入院1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入院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P<0.05),而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入院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入院1 d(P<0.05),入院14 d与入院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4组治疗效果比较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4组治疗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 n=40,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P<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P<0.05;与入院1 d比较,☆P<0.05;与入院7 d比较,▲P<0.05
丁苯酞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与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4组治疗效果比较 n=40,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P<0.05;与依达拉奉组比较,△P<0.05
2.3日常活动能力评定4组14 d时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比较 联合组治疗14 d时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效果优于其他3组(H值分别为58.6375、29.3500和28.6125,P<0.05)。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优于对照组(H值分别为27.9840和27.9841,P<0.05),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7375,P>0.05)。见表4。
表4 4组14 d时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比较 n=40,例
2.4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4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4组患者心电图、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进行观察,均无明显改变。
3讨论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较快,短时间内即可发生神经元不可逆损伤。汪南田等[5]研究表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认知功能各项指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李雨峰等[6]对4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呈负相关,且认知障碍是后者的独立负性影响因子。研究发现,改善脑部血流和神经保护是急性期脑梗死治疗的主要策略[7]。
依达拉奉作为氧自由基清除剂其选择性高,对机体生理性的氧化还原反应干扰小,且血脑屏障通过率高。动物实验发现,依达拉奉可以阻断氧化损伤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减轻炎性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和脑细胞[8-10]。动物研究表明:丁苯酞具有重构微循环和保护线粒体的双重作用,可以保护血管结构完整,恢复血管管径、增加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开放,同时还能够提高线粒体酶的活性,维持线粒体膜的稳定性,保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缺血半暗带和梗死区域血流灌注,维持能量代谢减少神经细胞凋亡[11]。国内研究表明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炎性反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12-14]。改良Rankin量表是用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本研究发现,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入院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P<0.05),4组患者入院7、14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入院1 d(P<0.05),入院14 d与入院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丁苯酞氯化钠和依达拉奉联合用药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联合组治疗14 d时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效果优于其他3组(P<0.05)。丁苯酞组和依达拉奉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种药物联用可以加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同时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秋月.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742-744.
2杨慧,马德库,陈凤慧.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327-2329.
3王国印,侯婧.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国医药,2013,8:1079-1080.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146-153.
5汪南田,陈奕农.脑梗死急性期梗死部位及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52-53.
6李雨峰,邓靖洁,彭博,等.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33-35.
7王秀菊.急性脑梗死治疗进展.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1:1200.
8陈贺华,刘勇,沈晓明.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神经功能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2014,9:203-205.
9乐华辉,吴荷花.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自由基含量的影响.当代医学,2015,21:130-131.
10韩凡,刘吉昌.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940-2941.
11袁晓勇.丁苯酞的药理作用于药动学研究及临床评价.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5:6.
12周舰,段理成,郑自龙.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463-465.
13赵月霞,杨笑,庞耀斌.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36:326-328.
14王国印,侯婧.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国医药,2013,8:1079-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