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实践与展望

2016-01-13 11:13李妍许祝华吴卫强丁艳峰吴芳芳
河北渔业 2016年1期

李妍+许祝华+吴卫强+丁艳峰+吴芳芳

摘要:介绍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途径和保障措施,结合实际展望保护区建设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海洋环境立体监管;资源修复

2008年1月,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准建立连云港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总面积490.37 km2。2009年成立保护区管理处。近年来,管理处致力于实现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高了管理手段和技术,改善了保护区内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恢复了生物资源数量,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关注,保护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保护区概况

海州湾北起日照市岚山镇佛手嘴,南至连云港市高公岛乡,是一个濒临黄海的喇叭口形开敞海湾。在连云港市境内海岸线长87 km,宽42 km,海湾面积876 km2,生物资源丰富,自然环境独特。保护区以秦山岛为中心,按功能划分为四个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生态环境整治区、开发利用区)和三个保护点(龙王河口沙嘴保护点、竹岛保护点、东西连岛苏马湾保护点)。

2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现状

2.1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2009年3月,经连云港市编办批准,成立“连云港市海州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处”,内设综合科、海域动态监管科、海域权属管理科、海籍管理科、海洋生态保护科、种质资源保护科、海域权属流转科、海洋信息科。目前在岗人员共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研究员级高工1人),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20%。研究生学历12人,本科以上学历100%,涵盖海洋管理、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等专业。

2.2完善管理制度

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连云港市海洲湾海湾生态与自然遗迹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实施意见》,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制定了考勤、财务、测量、机房管理等内部管理规定;为了规范保护区管理,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做了梳理,形成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在2010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

2.3组织规划编制

组织编制了《海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如《江苏省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5-2020)》、《江苏省竹岛保护和利用规划(2011-2020)》、《江苏省秦山岛保护和利用规划(2011-2020)》、《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红线规划》、《连云港海岸带状况报告》、《连云港市“十三五”海洋环境监测规划》等,逐步建立起完整详尽的海洋规划体系,为保护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了机房、监控室及办公场所:办公场所总面积近700余m2,其中监控指挥中心面积113 m2,机房及监控室面积80 m2。实施了保护区及功能区区界标识工程,对保护区四至及生态保护区界线等进行标识。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建设了保护区海上管理平台,用于海洋生态修复、海域动态监视、海上执法管理和环境监测预报、科学试验示范等。同时初步建设了卫星数据接收点,实现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专线连接。建设无人机基地和无人机监控指挥中心,同时初步建设了三维平台,购置了两架无人机和无人机监控指挥车,研制无人机航摄遥感系统和无人机三维立体监控平台,并进行多次实地飞行作业,在海域综合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2.5建立健全保护区立体监管体系

2.5.1保护区监管体系情况围绕“保护海洋生态与环境、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水平、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保护区监管目标,在保护区管理处建设完成保护区监控指挥中心。该监控指挥中心利用了卫星遥感监测、视频监控、无线传输等先进技术,整合了连云港市动态监视监测系统、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执法信息系统、海域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系统、海洋公园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等内容,形成立体覆盖保护区范围,并辐射相邻相近区域的保护区监控管理体系。

2.5.2保护区监管手段及方法

2.5.2.1卫星遥感监测保护区由于范围大而广,很难直观观察整个区域的总体情况,卫星遥感技术是了解保护区情况的较好的手段,保护区监管工作中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疑点疑区信息提取和监测。监管方法是通过定期更新遥感数据进行监测,分析相关岸线及保护区信息的变化,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地决策参考信息。为了更好地接受国家海洋局海洋卫星应用中心的保护区卫星数据,建设了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地市级数据服务站,该服务站根据需求能及时获取保护区范围的遥感数据,及时了解保护区概况。

2.5.2.2视频实时监测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车船载GPS定位系统跟踪实时监测。在保护区内设置重点监控点4处(分别位于在海一方公园、海上平台、临洪河口、龙王河口),在管理处指挥中心建设视频监控平台,将现场图像实时传输到各级管理部门,实现对保护区的相关活动实施动态监控,为构建全国国家级海洋公园视频监控系统提供基础接入点。

2.5.2.3地面动态监视监测成功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五级联动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体系。通过该系统及时发现非法填海、非法采砂等案件,规范了用海秩序,实现了对保护区全海域的有效及时监管。

2.5.2.4海域无人机(保护区)三维立体监管率先开展利用海域无人对重点保护区进行应用监管试点,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及地面勘察技术,建立海域无人机三维立体监管平台,实现对海域从高空到地面全方位三维立体监测[1]。

2.5.2.5海洋公园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海洋公园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基础地理信息、生态环境调查数据、社会经济调查数据等,开发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空间和属性信息检索、交互式浏览、分析评估、历史数据的动态展示和专题图制作及输出,与动态监视系统集中,实现监视监测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高度整合与深化应用。

2.5.2.6联合巡护积极参与针对保护区的联合巡查,联合市海监支队完成岸线巡查任务,针对盗采海砂、伏季休渔、重点用海工程开展日常监管,及时将联动系统上报的疑点疑区信息通报有关部门,实现违法事件、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

2.5.2.7海洋环境监测于每年的3、5、8、10月份对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四次海上采样分析工作,并对保护区内的重点入海河流(临洪河)开展入海排污总量监测。

2.6生态保护与资源修复

编制了《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实施海洋牧场工程,累计投入8 000余万元建成海洋牧场近150 km2,建成人工鱼礁群20余座。投入2 000多万元,放流对虾、梭子蟹、海参等海珍品苗种超20亿单位,放流规模和投入力度位居全省前列,有力地维持了海洋公园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围绕“美丽海岛”和海洋公园建设,投入近2亿元实施了海州湾海洋公园保护目标秦山岛、竹岛、连岛、西墅湾、临洪河口以及连云新城等海岛和岸线修复示范工程。通过整治修复,海域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一、二类海水面积逐年递增,海岸沿线景观形象得到改观,海域、海岛资源价值得到提升。

2.7开展宣教活动

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保护区网站,普及海洋生态保护知识、发布工作信息。利用海洋宣传日、伏季休渔、放流宣传日等机会,集中组织大型宣传互动活动。联合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学生联合会、苍梧晚报清洁沙滩行动小组开展沙滩清洁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保护区建设的参与感。加强宣教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区的显要位置安装了大型宣传牌和宣传栏,向广大群众介绍保护区的相关知识,展示保护区的工作成就。

3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处缺乏环境监测部门,保护区的环境监测只能依托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必然造成信息传输不及时,应急反应能力不足。管理处也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开展联合执法,对保护区巡护针对性不强。

3.2保护区建设专项经费不足

由于海洋保护区管理处成立相对较晚,相对于其他传统部门,还存在人员培训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些都离不开持续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管理处的资金来源除市财政每年有限的投入和零散的项目资金,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已经影响了保护区的长足发展。

3.3人员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虽然引进了高级技术人才,但对于保护区管理处队伍整体而言,信息处理、遥感图像处理、资源调查等能力水平还不能适应日常管理工作。

3.4监管、宣教、资源养护三种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日常巡护等工作,对其他机构的依赖性太大。在扩充机构和引进人员有困难的前提下,监管能力(特别是应急能力)、宣教能力和资源养护能力,还需提升。已开展的海洋宣传日、放渔节等活动已经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但是还需拓展宣教渠道,把宣传教育工作向深入推进。资源养护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后期的资源调查主要依赖科研机构。

4改进措施

4.1健全管理处机构

现有动态科、海籍科、权属科、保护科,缺乏海洋环境监测、执法机构。解决机构不健全的第一方案当然是健全机构,设立包括动态监测、资源保护、权属管理、海监执法、海岛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等部门在内的保护区管理处。如果暂时无法达到,可以采取过渡办法:一是在市渔政支队和海监支队建立专门的保护区管理部门,或者签订管护协议,将该项职能明确赋予渔政、海监支队或县区大队。二是目前在保护区管理处机构设置、编制没有改动的前提下,实现各个部门对保护区的联合管理,建议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联合管理工作制度,由市海洋与渔业局分管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对保护区管理各个具体职能部门的协调,把保护区管理处各项职能真正落到实处,根本上解决机构问题,成立独立的保护区管理处。

4.2拓展资金渠道

一是呼吁国家海洋局建立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 用于保护区建设和运行管理。目前,海域动态系统有业务化运行专项经费。海洋环境监测也运行经费。但是海洋保护区作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海洋综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修复中的重要工作,却长期处于运行经费不足,而承担任务繁重的两难境地。二是海洋生态补偿金使用向保护区倾斜。按照国家海洋局生态用海要求,我市已建立海洋工程对生态环境损害补偿机制。先后签订并实施连云新城、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赣榆港区前期工程、徐圩港区前期工程等一批海洋生态补偿协议,累计落实海洋生态补偿金额3.6亿元,获批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城市。此项资金的使用应该向保护区倾斜,特别是在保护区范围内实施的开发活动应当征收海域生态补偿金,且必须使用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上。

4.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业务培训,编制年度预算,制定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参加无人机驾驶、海籍测量、航空遥感图像处理、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资源调查等相关培训。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展现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突出年轻人敢于拼搏的优势。全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的标杆队伍。

4.4提高三种能力

一是提高保护区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加快无人机基地软硬件设备配备调试工作,推进无人机监控平台尽快投入日常监控使用;提高无人机外业测量频次,扩大监测范围,充分发挥三维立体监控平台优势;加强无人机及设备保养维护;开展无人机飞行培训,拓展无人机海域监管新方法与新技术。将大力建设以低空无人机航空摄影、高空卫星遥感监测、地面实时监控、远程视频监控、水下无人船遥测为特色的连云港市三维海域立体监测系统,实现保护区的海洋环境立体监管。二是提高宣教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连云港市一直追求建立海洋强市,但没有与之匹配的海洋意识教育。通过加快建设海洋展示馆和海洋意识教育基地,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编制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方案,制作海洋意识教材等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三是提高资源养护能力。以人工鱼礁建设为核心提高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能力。按照《海州湾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修复规划》(2015-2020),在海州湾投放鱼礁,建设藻礁,培养大型海藻,新建海洋牧场;同时开展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

5前景与展望

去年,国家海洋局先后出台了《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等,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建议:一是各保护区加强交流,建立信息共享体制。海洋环境的开放性与各个保护区管理平台的封闭性是传统的海洋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国家或省海洋与渔业系统中建立一个“海洋保护区管理总站”,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畅通各个保护区之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渠道,加强对各个保护区的管理和指导,并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海洋保护区数字化管理系统[2]。二是加强业务指导。加强海洋保护相关领域,如基础调查、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推动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常态化,从而全方位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监测、调查、科研、宣教等素养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许祝华,张彦彦,杨晖,等.海域无人机遥感监测三维立体监管系统的建设与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6(8):16-18

[2]柯伟业 .浅谈广东省海洋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建设与应用[J].海洋与渔业,2013(12):46-48

(收稿日期:2015-11-05;修回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