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30例临床观察
许远财
江西省兴国县中医院外科,江西兴国342400
【摘要】目的:观察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无张力修补术,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1-0110-01
收稿日期:(2015.09.28)
腹股沟斜疝是指患者腹腔中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疝,具有较高发病率,质软肿块、可复性肿块和外环口增大等为其主要临床症状,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手术对该疾病具有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6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均符合腹股沟斜疝临床诊断标准[1],均通过B超确诊,将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增生及具有手术禁忌症患者排除在外[2]。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9例,年龄为31~50岁,平均年龄(40.51±2.31)岁;13例为左侧斜疝,15例为右侧斜疝,2例为双侧斜疝;对照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为32~51岁,平均年龄(41.62±3.62)岁,12例为左侧斜疝,15例为右侧斜疝,3例为双侧斜疝。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行传统疝修补术,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cm做一切口,为斜型,使得疝囊充分暴露,检查疝环大小,分离疝囊高位结扎,疝囊复位后游离精索,在精索后方加强厚壁,电凝止血,缝合切口。
1.2.2观察组行无张力修补术,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前留置导尿管,在同腹股沟韧带平行上方做一斜型切口,长度为5~6cm,并逐渐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分离腹外斜肌腱膜并确保神经血管没有受到损伤时对疝囊和精索进行充分游离。对于疝囊较大的患者,应在距离内环4~5cm处横断疝囊;对于疝囊不大的患者,可直接游离疝囊到颈部,并实施高位结扎。对患者完全止血后,将锥形网塞放置在疝环中,通过可吸收线进行固定。在精索后方放置网形补片,用可吸收线对其内侧进行固定,用单丝聚丙烯滑线对其外侧进行固定,避免补片太小导致疾病复发 ,因此,将网片固定在内侧时,其应大于耻骨结节1~2cm,最后逐层关闭切口,缝合切口。术后给以患者常规抗生素治疗,有效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术中、术后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相比 ± s)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例)
3讨论
腹股沟疝为常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疾病,其发病同腹壁薄弱、强度减弱和腹内压增加具有直接关系。传统疝修补术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改善作用,其为一种用粗丝线强行缝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的手术方法,但会增加局部组织张力,极易撕破局部组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无张力修补术不会改变患者腹股沟生理解剖结构特点,其在无张力条件下用人工材料对患者生理缺陷进行修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在对腹股沟斜疝患者治疗时采用无张力修补术可获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平海青.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4):79-80.
[2]郑国伦.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56-57.
[3]李润铭,曾隆桂,陈琼驹.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3):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