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 吴静 李瑛 蔡爱敏
目的观察自制改良式分诊标识在批量患者院内救治检伤分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参加2016年6月3日武进医院急诊科群发伤分诊演练的40名模拟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名拟患者分为2组,每组20名,在演练中分别用传统检伤分类标识(对照组)和自制的改良分诊标识(观察组)对模拟患者进行标记。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标识脱落情况、佩戴舒适度、医务人员标记患者的操作性以及两种标识的单位空间最大存储数量,评判两种标识用于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中的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标识脱落率[0.0%(0/20) vs 10.0%(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双侧)>0.05];观察组患者标识佩戴舒适度[100%(20/20)]优于对照组[75%(15 /20 ),P(双侧)<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佩戴用时更短 [(11.65±2.412)s vs (15.85±3.150)s]、单位空间最大储存量更大[(201.20±2.168)张 vs (25.00±0.707)张],P均<0.001。结论改良自粘式分诊标识可节省医务人员诊治批量患者的人力和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能有效维护良好的诊疗秩序、保障患者安全,值得在批量患者的急救诊疗中推广应用。
改良自粘式分诊标识; 批量患者; 检伤分类; 急诊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其特点是短时间内出现伤患的数量大、病情复杂且轻重不一,容极易出现诊疗秩序的混乱,对批量患者的院内救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量患者的检伤分类和诊疗成为急诊医学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检伤分类为START法和创伤评分[ 1-3],使用腕带、臂式分诊牌、输液贴等进行简单标识,虽然能够进行初步分类,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4-5]。本课题组将自行设计的自粘式分诊标识应用到急诊大批量患者的检伤分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根据 2016年 6月3 日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急诊科进行群发伤分诊的演练,总结自制改良自粘式分诊标识在急诊批量患者救治中的优势,以期在急诊救治批量患者过程中,提高伤情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
将参与群发伤分诊演练的40名模拟患者(均来自江苏大学附属武进人民医院急诊科,其中男性20 名,女性20 名,年龄 24~50岁)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名,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1.材料:一次性自粘式防水纸。
2.制作方法:自行设计的分类标签为自粘式,长6 cm,宽6 cm。为对应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将其设计制成红、黄、绿、黑4种不同的颜色,分别对应“重伤”、“中度伤”、“轻伤”和“死亡”。每张标识上留有供医护人员填写患者信息(包括:编号、姓名、伤情、初步处置等)的信息栏。
1.检伤分类步骤:(1)当大批伤员到达医院后,由急诊分诊护士根据“三区四级[6]”分诊标准对患者进行初步分诊。(2)初步分诊的同时,由另一名护士配合分诊护士填写完整患者信息。(3)分别采用不同的标签方法为每位患者进行标识分诊。
2.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制改良式分诊标签进行分诊标识:(1)粘贴顺序为左手、右手、胸部。(2)绿色标识用于轻度损伤、生命体征平稳、可步行者;黄色标识用于病情重但暂不危及生命的患者;红色标识用于病情危重,在短时间内病情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黑色标识用于死亡患者。(3)粘贴绿色标识的患者,由绿区护士负责安排到绿区诊室就诊;粘贴黄色标识的患者,由黄区护士负责进入抢救室黄区进行救治;粘贴红色标识的患者由红区护士负责进入抢救室红区进行抢救;粘贴黑色标识的患者由护士通知太平间。
3.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分诊标签进行分诊标识:(1)将分诊标签夹于患者胸部。(2)绿色标识用于轻度损伤、生命体征平稳、可以步行者;黄色标识用于病情重但暂不危及生命的患者;红色标识用于病情危重,在短时间内病情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黑色标识用于死亡患者。(3)夹有绿色标识的患者,由绿区护士负责安排到绿区诊室就诊;夹有黄色标识的患者,由黄区护士负责进入抢救室黄区进行救治;夹有红色标识的患者由红区护士负责进入抢救室红区进行抢救;夹有黑色标识的患者由护士通知太平间。
1.标识脱落情况:记录就诊后两组患者分类标识脱落数,并计算各组诊疗过程中的标识脱落率(脱落率=标识脱落数/总标识数)。
2.标识舒适度:记录患者就诊后佩戴标识的舒适感受,分别计算各组各等级患者数。
3.标识佩戴/粘贴用时:记录分诊护士为患者佩戴/粘贴好分诊标识所用的时间,并计算两组的出平均时间。
4.单位空间最大存储数量:将两种不同的标识分别尽可能多地存放于19 cm×12 cm×8 cm的容器内(存放方式不得影响标识的正常使用性),计数标识最大存放量。重复操作5次,计算并取平均值用于对比。
对照组20例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标识脱落率为10.0%(2/20);观察组在诊疗过程中未发生标识脱落现象,脱落率为0.0%(0/2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双侧)<0.05。
分别询问两组患者佩戴检伤分类标识的舒适度,对照组有5名患者因标识夹在衣领,损伤颈部而引起不适,总舒适率为 75 %( 15/20 );观察组患者均述无特殊不适,总舒适率为100%(20/20)。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双侧)<0.05。
佩戴改良自粘式标识的观察组平均用时为(11.65±2.412)s,短于对照组的(15.85±3.1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4,P<0.001)。
于固定规格(19 cm×12 cm×8 cm)的容器内,仅能存放传统分诊标识(25.00±0.707)张,而存放自制的改良自粘式分诊标识量多达(201.20±2.168)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778,P<0.001)。
批量伤员抵达急诊科室时,及时准确分诊是救治的重要前提。国际公认标准[7]将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并给予不同颜色的检伤分类标识相对应:轻伤(绿色),中度伤(黄色),重伤(红色),死亡(黑色)。救治过程中,通常使用腕带、输液贴等,按佩戴标识颜色对进行了简单初步分类的患者作必要信息备注,虽可减少分诊时间,但由于所提供的信息量过少,在进行进一步救治前,需要再次进行伤情询问等重复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患者接受最佳治疗的宝贵时间[8-11]。本课题组设计制作的改良自粘式分诊标识在传统分诊标识的基础上做了多次优化与改进。
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良自粘式标识的患者在接受急救诊疗处理过程中的标识脱落率低于使用传统标识的对照组。且改良式标识上注有编号、姓名、伤情、初步处置情况、运送人员等患者相关信息,患者的伤情一目了然,可大大降低患者错误识别率,减少不必要的询问,及时准确地将患者送到相应的救治地点,缩短检伤分类和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时间。可满足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急救、后送和治疗的需要,尤其是重伤患者,显著缩短其抢救前的准备时间。自制改良自粘式标识具有设计科学、信息简明、易使用的优点,书写、粘贴方便,标记部位较传统标识有所增加且更加灵活易变,减少了医务工作者为患者佩戴标识的用时、提升了佩戴者的舒适度。配合选择手背等醒目的标识部位,还可随时提醒医务人员对密切注意特殊患者要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治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规避风险。此外,与传统标识相比,改良自粘式标识在代为空间内的最大存放量更大,更便于储存或出诊时携带。
综上所述,使用改良式分诊标识可节省人力和时间,提高急诊医务人员的救治效率,有效维持批量患者良好的诊疗秩序,保障患者安全,值得在批量患者的急救诊疗中加以推广。但我们需客观地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是标识偶尔会脱落,部分患者粘贴后出现不适应的情况,需要在使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选取合适的材料和粘贴方法加以改进。
1 沈国良,杨雯娴.突发性成批伤、灾害伤的早期救治[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6,11(3):169-172.
2 刘谦民,李锦安.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6,2(2):92-95.
3 席淑华,李蕊.国内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制定及现状[J].上海护理,2016,16(2):93-95.
4 张秀茹,李治丰,孟玲玲.臂式分诊牌在成批伤病人急救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18):1703-1703.
5 徐凌燕,谢臻蔚,刘根红,等.改良的加拿大急诊预检标尺在妇产科医院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12):1457-1459.
6 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4):338-340.
7 Fitzgerald G,Jelinek GA,Scott D,et al.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revisited[J].Emerg Med J,2010,27(2):86-92.
8 金静芬,陈水红,张茂,等.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的构建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25(4):527-531.
9 贾亚平,杨晔红,王云,等.两次标识在群体性事件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3,12(12):1166-1167.
10 何梅,李桂蓉,刘晓春.医患信息双向标识卡在救治大量伤员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3):1485.
11 楼晓红.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7):60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