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一、研究背景
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培养合格、优秀的少年学子是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很痛心地看到,仍然有很多小学校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儿童的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石,目前已有的儿童道德教育范式尚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选取以四川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德育课程相对单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区的少年儿童有很大比例都是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温暖和父母的言传身教。这对于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三、研究意义
百行德为首,立德育为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是纲要战略主题的首要目标……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是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作者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少先队课程和德育课程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的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研究的过程,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二)文献查阅法
课题研究离不开前人的工作成果和相关的理论指导,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掌握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文。
(三)观察法
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通过观察学生的道德行为,作者收集了很多一手材料。这些材料为作者从事该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案例和研究内容。
(四)经验总结法
通过收集和学习近几年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让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加明晰,研究内容更加充实。
五、研究现状
(一)学生在道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较为严重
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
作者本次选择的研究课题,针对学生的实际,重点研究通过少先队课程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开展一系列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实效性的教育活动,使在校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逐步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使在校学生从知道要这样做的起点上逐步升华到自己应该这样做,使学生的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良好教养的学生,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六、利用少先队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少先队应该将播种良好习惯,收获美好人生,作为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宗旨。本着“低起点、小坡度、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针对各年龄段少先队员的身心特点,构建了由大化小、由小化细、由易到难、先急后缓、有形到无形、校内到校外的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逻辑上升的立体网络。采用无痕教育方式,利用隐性少先队课程,促使少先队员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过读书引领来播种习惯
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引领少年儿童在书的海洋中寻找习惯、学习习惯,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不应局限于教材,扩充少年儿童的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眼界,是小学校图书馆运行的初衷之一。多读书、读好书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了这些优秀的资源,教师就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借阅馆内书籍,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促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环境渲染来影响习惯
学校少先队应该致力于打造精品校园文化,通过优化环境培养少先队员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爱惜环境的责任和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校园内外的围墙上,可以张贴或涂画宣传标语或卡通漫画等,内容可以包罗万象。在教室和走廊,可以悬挂名人名言,渲染学习的氛围。少年在这美的环境中感受着美的熏陶,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通过榜样激励来引领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儿童的本能决定着他们的模仿性,远到伟人、英雄、楷模,近到教师、家长、伙伴,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队员们模仿的对象。为了让孩子们易于模仿,乐于学习,学校应该积极引领队员们走近英雄、走近楷模、倡导师道尊严、树师德之风,组织开展向英雄人物学习以及各项小标兵评选的活动,树立身边榜样。少年儿童在人与人的切身交往中相互学习,在榜样的引领下不断前行,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为约束,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通过个性张扬来积淀习惯
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能找到自我,让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在校园中都能快乐、幸福的成长,这是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方针。通过开展音乐比赛、体育竞赛、才艺比拼等活动,在这样多彩的校园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少年儿童的个性得以张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得以积淀。
(五)通过活动体验来践行习惯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培养儿童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润物于无声,这是最好道德教育形式。在特定的活动体验中让队员们自行设计、自主投入、自我探究、自行悟理、习惯于自成。不怕犯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开展义务募捐,在捐助活动中将习惯升华,播种爱的种子;通过创办校园小广播,传播好人好事,展示少年们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的践行和巩固;通过开展动手制作比赛,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多种习惯的火花相互碰撞和激荡。
(六)通过多元评价来落实习惯
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时,科学的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多元性评价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一位少年儿童。结合少先队课程,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评价,并通过“颁章”等多种形式对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进行表彰。里面各学科的过程性评价、活动性评价、成长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及学期、学年末的综合评价一应俱全。对于评价和表彰的对象也没有限制,不限名额、不限类别、范围广泛。表彰的队员不一定全面发展,只要有一方面突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章都会举行隆重的奖章颁发仪式。对突出的中小队也给予评价表彰,使少先队员的良好道德习惯养成落到实处,具有连续性和实效性。
(七)通过家校联动来巩固习惯
班主任老师是少年儿童亲密的朋友,是帮助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些重要思想意识的有力引导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影响能更好的帮助少先队员们树立正确学生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处处为队员做出表率,事事在潜移默化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与家长配合,利用队员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七、结语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无形中播种到队员们的心灵深处,也在无形中促进了班主任和老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在国家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祖国利益受到威胁的危急时刻,我们更应该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殷切希望。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和复杂的家庭关系,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之重。
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利用少先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是要为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服务,从小习惯培养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习惯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参考文献:
[1]朱曙来.利用校本课程为少先队活动注入活水[J].小学科学:教师,2011,(9)
[2]陈晋旭.新形势下推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几点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3,(9)
[3]谢金飞.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农村特色少先队活动中[J].青春岁月,2013,(10)
[4]董伟红.少先队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2009,(6)
[5]戴雅娟,蒋晓.挖掘新课程内容中的教育因子,开展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23(2)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红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