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思怡 窦嘉雯
内容摘要:乌托邦文学是体现乌托邦思想的作品,一般而言主要是指乌托邦小说。反乌托邦文学以独特的虚构笔法描绘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放大、夸张现代社会中的制度、文明弊病,达到讽刺、批判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美丽新世界》中所采取的文化管控手段对于书中描绘的“新世界”所造成的文化断层方面的影响,并在现实生活中引以为鉴,避免“恶托邦”的产生。
关键词:《美丽新世界》 反乌托邦 文化管控 文化断层
乌托邦文学指的是以文本为载体,体现了乌托邦思想的作品。一般而言,乌托邦文学主要是指乌托邦小说①。学者姚建斌从文化与美学的角度对乌托邦文学的阐释较为详尽②。他认为“乌托邦小说(含反乌托邦)是一种叙述体的文学样式,它借助高度惊人的想象力展开叙述,以独特的虚构笔法描绘一个理想社会,通过放大、夸张现代社会中的制度弊病、文明弊病,来达到讽刺、批判的目的。”③《美丽新世界》作为著名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在众多反乌托邦小说之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美丽新世界》中“新世界”所采取的文化管控手段对于书中社会所造成的文化断层方面的影响。
一、“文化管控”与“文化断层”的含义
(一)文化的概念范围
“文化”是一个定义极其复杂、多样的词语,本文中的“文化”主要参照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Cultural Materialism)中关于“文化”的定义。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思想“重点关注的是艺术(主要是文学)、文化,通过艺术与文化来考察阶级、民主,进而考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④雷蒙·威廉斯认为,文化是“美丽新世界”之中存在的“一种物质、知识与精神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⑤。“文化”在本书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与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中的“文化”定义相近:
1、文学和宗教知识,它们在“美丽新世界”中被禁止,例如:《圣经·新旧约全书》、《效法基督》、《宗教经验种种》、莎士比亚全集等。
2、科学理论知识,即“美丽新世界”中对于胚胎孵化孕育等技术的使用说明。除此之外任何可能诞生新生事物的科学实验和研究发明都被“美丽新世界”所禁止。
3、价值观认识。对幼儿播放广播,进行“睡眠教育”,向幼儿灌输性学、阶级意识、服从意识等价值观,使幼儿只会重复广播内容,无法进行思考,思考能力被抹杀。
4、日常生活:国家鼓励孩子们从小进行性游戏,受到性熏陶,将性滥交当做常态,对性伴侣坚贞以及怀孕感到羞耻;每个人通过唆麻获得生理快感,遗忘一切痛苦。
(二)文化管控
文化管控,是指政府对于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管控和限制,使人们接触有限的、有针对性的文化内容的措施。在本书中,“新世界”的文化管控手段具体表现为两种:划定思想禁区和愚民。
划定思想禁区,首先要消灭以往的文明痕迹。第一是销毁以前的所有书籍,尤其是宗教和文学书籍。除了总统的保险箱内还剩余几本《圣经·新旧约全书》、《效法基督》、《宗教经验种种》和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暴风雨》等书籍,“新世界”中再也没有任何文学或宗教方面的书籍。所有的民众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有文学和宗教书籍的存在。书中的“野蛮人”这一人物是“新世界”之外的来客,他给“新世界”带来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此时“新世界”中的民众普遍都看不懂,而且将此类书籍视为异端、异类。第二是让宗教思想绝迹,因为宗教可能会唤起人的激情和狂热,“新世界”必须消灭宗教,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新世界”以信仰工业文明取代信仰宗教,以科学至上的价值观取代崇拜上帝的宗教信仰。
其次是只留下科学理论、结论,严禁科学发明和实验产生新的科学成果,试图将科技文明始终维持在当前的水平。“野蛮人”的母亲琳达,曾经在“新世界”的孵化与条件设置中心工作过,但她只知道按照机器使用说明书来操作,只会背诵说明书的科学结论。“野蛮人”向母亲询问机器的运作机理时,她根本无法回答和解释。总统以前曾经是一位科学家,他想要进行科学实验以发明新生事物,于是遭到“新世界”的威胁:若是继续坚持研究,就要被驱逐至荒凉、不开化的地区。总统面对威胁,放弃了做实验的想法。由此可知,一切科技创新的幼芽才刚刚萌动,就会被“新世界”扼杀在摇篮里,因为“新世界”容不下任何异类。科技创新会打破“新世界”现有稳固的社会运转模式,也是不被允许的。
愚民手段则主要表现在两个具体方面,一是给民众灌输“新世界”想要的价值观和知识。睡眠教育是在幼儿睡眠的过程中,以播放广播的形式向幼儿灌输符合“新世界”的价值观和“新世界”认可民众去了解的知识。广播就是以无数次的重复向人们灌输所谓“真理”,让这种价值观根深蒂固。二是通过制造生理快感麻痹人的自我意识。在人心理状态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唆麻来排遣,性滥交反而成了百姓生活常态,民众有了唆麻和性滥交两大方式获取生理快感,就不会再有精力去追求个人精神境界的提升。生理快感的满足让民众沉湎于个人欲望,再没人想探索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三)文化断层
文化断层的概念,最早源自孙关龙于2001年率先提出断层文化的概念和“断层文化论”⑥。断层文化论的核心观念:文化是断续发展的。孙关龙认为,“文化普遍有断层,是断续发展的,而不是学界所有书籍中所主张的连续发展、不间断地积累的。文化的演化主要是间断的、突变的过程。”⑦
本书中的文化断层现象,间断、突变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世界”在文学、宗教、科学、价值观等传统文化传承中产生文化断层,乃至文化消失。
1、文学和宗教的所有书籍和文字记载的消失。除了总裁有私人收藏一份,其余都在“新世界”被消灭;
2、科学技术发展停滞。不允许现在、以后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3、“新世界”创造了一套新的价值观。将以前的价值观都替换了。
二、“美丽新世界”中文化管控的表现及影响
在《美丽新世界》中,极权政府利用科技工具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以达到社会“稳定”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在文化领域严加管控,极力贬低甚至消灭文化,造成了文化断层,主要表现和影响是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传承产生断层;2、文化的教育功能萎缩;3、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社会风尚。
传统文化的传承被强行中断,新的文化却并没有发展起来,“文化”整体上走向了终结。“美丽新世界”割裂了与以往文明的联系,在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一套新的系统和体制。小说背景是“福帝632年”,经过几代人的巩固和发展,“旧文化”基本被消灭殆尽。福特取代了上帝,十字架变成“T”字架,工业文明变成了人类文明的起步,这也是“新世界”中充斥的消费主义和技术崇拜的源流。信仰的转换带来的是传统观念的全面崩塌,“爱”被贬低而“欲”被宣扬,“自由”被排斥而“服从”被拥护,独立的人格和个性被社会化的集体取代。在总统对参观的孩子们讲述“历史”时,他多次使用这样的表述:“有一种叫基督教的东西竟然强迫妇女怀孕生孩子……”“有一种东西叫自由主义……”由此可知,传统文化在当时不仅被禁止,更是被“社会进步”所抛弃的“糟粕”。传统的文化精神和成果被轻易否定,消失在“新世界”机器的轰鸣声中。
文化的教育功能被技术手段代替,人在学习中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意识丧失。“美丽新世界”中,科技水平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尤其表现在胚胎技术上,人类由胎生变成“瓶生”,可以进行通过社会需要进行条件设置,实现批量生产。人由科技的使用者沦为受科技支配的工具,从独立的个体变成庞大社会机器中一颗没有自主意识的零件,所作所为都是为集体服务。新世界中推行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生来就被设置成丑陋、低智商甚至“半白痴”的形象,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这种设定决定了他们不会有文化需求。而高种姓的人同样是社会机器的一部分,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但自己却无法理解文化本身。“野蛮人”的母亲琳达会读操作说明书却解释不了“野蛮人”关于说明书的疑问。这就得咎于“新世界”的教育模式:将已有的理论、观念和指令植入人的头脑,不断重复使之成为“真理”,人们只用记住这些被灌输的要求并严格遵守,没有作为独立个体自主思考的能力,文化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载体和受众,在“新世界”中走向消亡。
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被剥夺了,毒品和性滥交填补文化的空白,成为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和精神依赖,由此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与社会风尚却人人推崇。统治者借倡导人们追求生理快感控制人的心理和行为。“唆麻吃一片,烦恼全不见”,一粒小小的药片可以消除所有烦恼,让人得到绝妙的幸福体验,不会再有任何焦虑。琳达就是唆麻的牺牲品,她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几乎全部是在唆麻假中度过的。大量的药剂侵蚀着她的身体,将她变成一个面目全非的怪物,并直接导致了她的死亡。用药物来控制感觉,永远让人感到“幸福”,这样的社会表面上是稳定、美好的,实则畸形、病态。
“新世界”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女交往的随意性。他们信奉格言:“每个人是属于彼此的”。同种姓之间的男女可以随意发生性关系,孩子们从小就被要求玩“性游戏”。看似淫乱荒诞的场景,在“新世界”中司空见惯。“爱情”和“家庭”是肮脏的,“贞操”更是个笑话,人们只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唯一把爱情放在崇高位置,恪守道德的却是被视为“野蛮人”的约翰。他爱着美丽动人的列宁娜,把她视为女神,可当列宁娜主动向他投怀送抱时,他的原则还是战胜了情欲。约翰是清醒的,在“美丽新世界”中,清醒带来的却是孤独和痛苦。人们嘲笑约翰的“野蛮”,在他为琳达的死痛哭时冷漠围观,在他扔掉唆麻大喊“自由”时愤怒压制,在他鞭打惩罚自己时像看猴子一样看热闹,殊不知他们才是最可悲的,表面上是“文明人”,实际上只是集体无意识的奴隶。
三、“美丽新世界”中文化现象的现实启示
《美丽新世界》中描绘的场景看似极端、荒诞,但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与现实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可以说,赫胥黎的笔下的“美丽新世界”比奥威尔在《1984》中塑造的阴森可怖的极权社会更准确地预言了人类社会的走向。
“美丽新世界”里有一个巨大的矛盾——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人文学科极度衰弱,而这种科学主义毋宁称为“技术崇拜”,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以福特取代上帝,将“T”型车问世作为公元纪年的标志,机器被赋予神圣而崇高的地位,“美丽新世界”里的每个人,也生活在技术的支配与控制下。表面上看,人是机器的使用者;从深层分析,人实际上已经沦为机器的奴隶。首先,人变成了胚胎技术的产物,生育被“制造”取代,从根本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其次,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社会机器的正常运转。不同种姓的人被按照条件设置批量生产,以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人的智力和情感都可以被技术设定,他们永远感到快乐和满足,无需思考,无需面临精神上的痛苦,生活在无知的幸福中。
三次技术革命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科学不断进步和技术持续革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它为人类带来的便利之外,更要警惕它对人思想的异化。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娱乐至死》里提到,电视时代的到来使娱乐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教育和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被电视话语重新定义,人变得浅薄和无知,“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的确,我们看到电视上充斥着各种哗众取宠的娱乐节目、情节和内容都很雷人甚至漏洞百出的“神剧”,网络中泛滥着空洞无聊的各种“心灵鸡汤”和庸俗低下的段子。现代人沉迷于这样的“快餐文学”,接受的知识越来越片面化、碎片化,在肤浅的娱乐和快感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体意识丧失,使娱乐变成一场集体无意识的盛大狂欢,热闹的表现背后是精神和文化的荒芜,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思想真的被机器所左右,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部充满想象色彩的科幻小说,更是一部力透纸背的警示录。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失去了文化精神的社会是多么可怕,其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极权统治对文化的消灭和管控,更在于技术控制下人们自由意识和质疑思想的缺失而不自知。外界的压迫也许会带来隐蔽处的暗流涌动,但从内部造成的精神毁灭更会使整个社会变成一潭平静的死水,永远泛不起一点涟漪。
注释:
①李媛,反叛与延续——从“反乌托邦三部曲”看反乌托邦小说[D],江西师范大学,2009:5-6.
②白晓荣,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小说研究综述[J],大众文艺,2011:166.
③姚建斌,乌托邦文学论纲[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8-61.
④梁锦才,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14.
⑤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9.
⑥孙关龙,断层文化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09-25.
⑦同上,第11页.
参考文献:
[1]阿道斯·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邬晓燕.科学乌托邦主义的建构与解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姚建斌,乌托邦文学论纲[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03-24(57-66).
[6]孙关龙,断层文化论[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09-25(7-12).
[本文系科研立项结项论文,指导老师:杜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