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曦 范静怡,2 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处
“康复”概念由来已久,2001年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学者根据ICF对“康复”进行解读,认为“康复”概念是一种健康策略,并通过多种模式来定义康复[1]。与成人康复相比,儿童康复有其特殊性,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又于2007年颁布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是针对婴幼儿、儿童乃至青少年在内的一个完整架构与通用语言,凸显出了儿童健康状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2]。在康复领域内,残疾儿童的确是特殊的群体。对此,我国学者沿着不同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有学者[3]回顾了我国0~6岁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康复政策变化,提出了需要加强建设残疾儿童保障制度、提高康复机构的服务能力等建议。有些学者[4]通过对我国残疾儿童标准、数量、肢残原因、福利保障等情况的回顾,提出了需要将残疾儿童康复纳入到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中、加强康复与教育的衔接等建议。也有学者[5]对1978至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护理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并指出,我国儿童康复护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数量、内容、水平和质量都有待提高。同时,一些学者[6]根据各个地方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开展的情况从宏观上进行深入分析。也有学者[7]结合上海市残疾儿童的康复工作经验发现,医教康复有机结合是残疾儿童康复的最有效手段,然而结合以往的抽样问卷数据发现,目前医疗机构、专门的康复机构仍以康复治疗为主,与教育康复脱节。还有学者[8]根据浙江省的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工作的现状,探讨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康复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合浙江省实际发展需要的建议。
本研究以康复机构为研究对象,结合康复机构的需求和康复人员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共调查了湖北省16个市区,包括武汉市、黄石市、十堰市、荆州市、宜昌市、襄阳市等市,其中包含80家康复机构,156名康复机构领导,781名康复机构员工,收回康复机构员工问卷共计802份,其中有效问卷781份,有效率为97.4%,而收回康复机构领导问卷共计165份,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为94.5%。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康复机构员工基本情况和康复机构领导对康复人员的需求情况。康复员工的基本情况包括员工的性别、学历水平、专业情况、工作时限等,康复机构领导问卷包括康复机构领导所期望的学历水平、专业知识背景、理想的实习期等因素。
三、统计分析
将回收的问卷进行逐一排查。剔除无效问卷后,把所有原始数据导入到统计软件SPSS19.0中。数据的整理分别从康复人员男女比例、学历水平及专业、实习期期望和工作时限、专业技术职称与编制情况四个方面进行。根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
一、康复人员男女比例
在本次所调查的80家康复机构中,共有781名康复员工填写问卷,其中女性康复人员占总调查人数的77.8%,男性康复人员占总数的22.2%,而27.2%、24.5%的康复机构分别认为康复人员1∶1、1∶2的男女比例比较合适。见图1。
图1 康复机构人员男女比例
二、学历水平及专业
在本次调查的781名康复人员中,49.1%的员工初始学历为大专,在现有学历中,仍然有47.9%的员工学历为大专,与此同时初始和现有学历为本科的员工百分比由15.5%上升至32.7%,初始学习为中专的员工百分比由35%下降至18.3%(图2)。
图2 康复人员现有学历与初始学历分布
在调查康复人员专业时发现,58.1%、57.5%的员工的初始专业与现有专业均为医学,其次29.7%、27.4%的员工的初始专业与现有专业为教育学(图3a),而88.5%的康复机构领导期望员工具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教育学和医学的百分比分别为77.6%、72.4%(图3b)。
a:目前康复人员初始专业与现有专业百分比;b:康复机构领导期望员工具有的相关知识
图3康复人员知识背景情况及期望
三、实习期期望
在所调查的156位康复机构领导中,有39%的领导分别希望实习时间在0.5~1.0年,只有1%的领导期望实习期为1个月(图4)。
图4 康复机构领导期望的实习期时间
四、工作时限、专业技术职称与编制情况
本次调查的781名员工中,66%的员工在康复行业工作时间为1~5年,其次18%的员工工作时间为6~10年(图5a)。在对员工的职称统计中,发现32%的员工为初级职称,30%的员工暂无职称(图5b)。在所调查的员工中,64%的员工没有编制。
a:康复人员工作年限统计;b:康复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百分比
图5康复人员工作年限和专业技术职称分布
一、男女比例配置不合理,男性康复人员的比例有待提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康复机构中男女比例接近1∶4,女性康复人员居多,然而,从领导层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希望男女的比例在1∶1、1∶2。本次调查的康复机构领导在职的平均时间为(5.5±3.9)年,他们根据自己对康复行业的了解,从机构发展的全局出发,认为机构的男女比例应该趋于或接近于平衡。
在残疾儿童的康复事业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员工,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女性细腻,富有爱心,在应对需要反复悉心教导才能掌握的孩子时能展现出更大的宽容度和耐心,这一点保障了康复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男性头脑灵活,做事干脆果敢,体力强、力量大,所以合适的男女比例搭配,能够在康复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综合作用。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物生态学模型,与个体产生最直接互动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是模型中的微观系统,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9]。对于残疾儿童而言,康复机构就是其学校,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因素之一,尤其在年龄稍大的特殊儿童群体中,教师的性别角色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残疾儿童中,男孩居多(69%),在后期的康复过程中,他们更需要男性教师角色的榜样作用。因而,康复人员男女比例平衡,将更利于康复工作的开展。
二、丰富康复人员的专业背景知识,促进医教研结合
在本次调查的员工中,有50%以上人员的原有专业为医学专业,其次为教育学专业,占25%以上,但是心理学专业人员比例仅为1%左右,这与机构领导所期望的专业知识背景比例相差甚远,尤其是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从领导的角度出发,儿童康复事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熟悉残疾儿童生理发育的医学人员来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也迫切地需要熟练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专业、特殊儿童教育等专业的人才根据儿童的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教育方案并教授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因此,康复人员应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增强专业优势,这样不仅可以在应聘康复员工时脱颖而出,更可以从容地应对康复工作。
另外,本调查发现,有些康复机构依托于医院,根据资深专家的诊断和评估来开展康复训练,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将医教研三者紧密结合,既解决了目前康复机构缺乏权威康复专家的困难,又提升了康复水准。因此,培养多专业背景的人才梯队,提升医教研能力,才更有利于提出更适合、更有效、更快捷的康复方案,在康复领域中更有见地。
三、重视康复领域的实践经历,开展规范化的继续教育
调查发现,45%以上的康复人员为专科学历,同时超过70%的领导们期望员工的学历水平为专科。的确,专科人才在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实践为主,更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学校也会安排相应较长的实习期。根据调查结果,2/3的领导期望应届生的实习期在半年或1年左右。实习时间过短,可能会致使学习的内容较为肤浅,不能保证实习质量,也难以深入地钻研到康复行业中来。专科生所具备的实践教学模式、较合适的实习期等一些优势,促使他们在刚进入康复领域时显得更能满足康复机构的需要,从容地适应工作环境,因而更加受到机构领导的青睐。
与此同时,随着康复机构的逐步稳定发展,康复人员工作适应期的渡过及康复对象病种的多样性、复杂性等现实情况,都对康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发展潜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特别是从事了1~2年的康复人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业知悉度,也在实践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教训,探索出了自己特色的训练道路,他们正是具有转向资深康复专家的潜力,是使康复行业能够发展壮大下去的关键,应该受到格外的重视。规范化继续教育能够让他们突破学历水平的限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在更高层次上深入研究相关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员工晋升提供了一个受到行业认同的通道。
四、康复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差,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本次调查的781名康复机构员工中,在康复行业工作1~5年的员工占60%以上,而工作15~20 及年以上的员工不到10%,“初级职称”和“暂无职称”的人员分别占到总人数的1/3,“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总和竟没有达到总人数的1/3,“无编制”的员工占64%。可见,目前康复行业内的多数从业人员为新手,职称低,没有编制,因而造成康复人才队伍稳定性比较差,人员流动性大,十分不利于康复行业的长久发展。
残疾儿童康复行业比较特殊,事关成长中的儿童能否健康成长,也蕴含着无数家长的希望,因而康复员工的责任重大,康复员工能否扎根立足这个行业对儿童康复事业的未来尤为重要。面对人才稳定性差的局面,需要建立合适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员工的晋升制度,如定期选派优秀员工进修,参与康复行业内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使员工的能力与社会地位相匹配,稳定康复人员的职业趋向。
1 Gerold S,Alarcos C,John M,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康复策略进行统一概念描述的模式[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03-1107.
2 杨华,徐伟,陈翔.《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的发展及应用回顾[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8):1-4.
3 曹跃进,纳新,孙光.0~6岁残疾儿童康复研究残疾人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2(2):30-34.
4 张金明,赵悌尊.对我国残疾儿童康复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2):193-196.
5 肖廷超,朱照静,郑惠,等.1978~2011 年残疾儿童康复护理文献综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9):1517-1519.
6 戴红,薛慧,尹宗杰,等.北京市社区康复服务供需的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2):930-931.
7 周海旺 高慧.上海市残疾儿童医教康复结合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8):67-72.
8 许保生,蔺红杰,邱淑女,等.浙江省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6):16-18.
9 谷禹,王玲,秦金亮.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J].心理学探新,2012,32(2):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