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
(福建工程学院 生态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从心理社会能力视域谈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陈明
(福建工程学院 生态学院,福建 福州350000)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的程度成为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主要从心理社会能力角度去分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据此构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模型。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社会能力;模型
作者简介:陈明,硕士,助教,福建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福建工程学院2015年度学生工作科研课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XG2015013)。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11-0038-4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标识码:A
Abstrac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one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 and the degree of mental healt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approach to solve psychological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其心理问题也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大学阶段,学生生理机能达到巅峰时期,身体各项指标均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心理机能的发展却相对落后,无论是心理能力,还是社会能力都还处于较低层次,并没有达到成熟的指标,会逐渐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导致其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1.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生理疾病存在差异,生理疾病是可见的身体机能损害而出现的症状,而心理问题是不可见的,由多种因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促使个体的行为、情绪及人格发生改变。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向全国高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8份。
网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方面内容: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心理困扰包括情绪压力、人际关系、恋爱与性、危机咨询、生涯规划、考试焦虑、网络成瘾;心理障碍涉及神经衰弱、强迫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包括躁郁症、抑郁症、妄想症及精神分裂症。
通过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所占比例最大,占到15.79%;恋爱与性及网络成瘾次之,各占13.16%;考试焦虑及强迫性神经症,各占7.89%;其他心理问题各占约2.33%。由此推断,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包括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网络成瘾、考试焦虑、强迫性神经症。
人际关系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由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前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系问题主要集中于缺乏主动交流的意识、缺乏交流的技巧、抗交往挫折能力差等;恋爱与性是人际关系问题的特殊化,重点强调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于性认识的偏差、性冲动的困扰、性焦虑和性行为的困扰、两性交往的不适、交往关系的不稳定性及耐挫力弱等。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疾病,其共同特点为:(1)患者意识到这种强迫观念、意向和动作是不必要的,但不能控制;(2)患者为这些强迫症状所苦恼和不安;(3)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强迫动作可认为是为了减轻焦虑不安而做出来的仪式性活动;(4)患者自制力保持完好,求治心切。本病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性别间无差异,脑力劳动者居多。大学生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每天学习压力较大,所以极易出现该心理问题。
2.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内外因素,个体正是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演化为心理问题。但是,本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仅仅是间接作用,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为心理社会能力。
心理社会能力指一个人的由内到外的综合能力水平,不仅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而且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的和积极的行为能力。[2-3]心理社会能力可以使人把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转变成实际的能力,即要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心理社会能力是个体必备的生存技巧,它对维持个体生存、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大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水平。心理社会能力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必然因素,而心理问题的出现又反作用于心理社会能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社会能力关系模型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心理社会能力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出现的直接因素,而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外界因素,或直接作用于心理社会能力,或直接作用于诱发大学生心理困扰,而心理困扰得不到有效的缓解,会作用到个体的心理社会能力层面。心理社会能力的停止发展或发展不健全,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般来讲,大学生初次出现心理问题往往是一般心理问题,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限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和治疗,从而反作用于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进而恶化自身心理问题,发展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达到心理障碍。因此,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社会能力关系的研究发现,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根本因素在于解决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焦虑、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几个方面,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都是由心理社会能力的缺失导致的,因此,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缓解,重点在于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心理社会能力从能力角度分为两部分,一是心理能力,二是社会能力。心理能力是指个体针对外界刺激,自身应对的心理能量的多少,包括应对能力、应激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生活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社会能力从构成结构角度分为内隐能力和显性能力。内隐能力主要是指个体意识层面的培养,最终体现到行为层面,包括想象力、认知力等。显性能力是指个体的行为能力,包括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内隐能力是显性能力的基础,显性能力是隐性能力的表达方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欧美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研究,提出六种基本心理社会能力,即:自我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换位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律能力。[4]本文重点从此角度探讨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的培养,进而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
1.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自我认知能力也称自我意识能力,它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能力按照性质不同,可分为正向自我认知能力、负向自我认知能力和中性自我认知能力。正向的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我行为和心理状态感觉非常好,对自我存在的认同度非常高,但是这类人群对自身的不足认知不到位,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就;负向自我认知能力与正向截然相反,这类人群往往关注的是自己的不足,难以觉察到自身存在的优势,长期生活在忧郁的精神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极易出现自残、自杀倾向;中性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较为全面,不仅能够认知到自身存在感,而且能够及时地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正,不会因为外界环境而出现巨大的波动。前两种可称为扭曲式的自我认知,后一种可称为可接受式自我认知。由于受到我国传统封建思想以及当前教育观念、家庭观念的束缚,很多大学生仍然延续青春期的思想,而且呈现爆发趋势,他们大多数集中于正向的自我认识层面,认为自己已经成年,脱离家庭的束缚,渴望追求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优点”,极个别的大学生处于负向自我认知。这两种扭曲式的自我认知,如果在大学阶段得不到有效的调整和引导,极容易出现心理困扰,甚至演变为心理问题。一般来说,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应从纠正自我认知入手,包括三个方面:
(1)自我认识的培养。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培养首先要求辅导员及学生工作负责教师要对入学新生进行适应教育,包括对大学学习、校园环境、大学生活等做出全面的解答,让他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特点,明白“我是谁”,以便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规划;最后,帮助大学生建立自身成长计划,明确此时此刻的自己应该如何生活和学习,并及时对自己当下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做出及时的判断。
(2)深化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展示自我真实的情感,在合理的范围内释放自己的情绪,体验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3)自我监控机制的建立。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监督机制,对自我行为和情绪情感做到舒张有度。
2.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能够正确处理组织内外的关系能力,包括人际亲和力、表达理解力及问题解决力。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每天的生活都需要他人的参与和互动,一旦脱离群体,必然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大部分没有兄弟姐妹,他们从小的生活圈子几乎都是围绕家庭展开,久而久之形成自我为中心的理念,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在宿舍的生活中,难免因为习惯或交流方式的差异而出现各种矛盾。在这种矛盾的激发下,部分大学生将面临被“隔离”的可能,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重点是“心”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明确,人际交往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交流,另一种是行为交流。与人交往要做到能够明白他人的意图,也能让他人理解自己的意图;其次,培养正确的交往方式。正确的交往方式主要表现在倾听和共情两方面。一个优秀的交往者,往往也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他能够安静地倾听他人的心声,并且适时做到同感;最后,帮助大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学会尊重与协作。让他们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从心中产生一种归属感。
3.情绪调控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情绪调控能力是指个体对自我心境的调整,不因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出现显著的情绪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能够很好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个体,在生活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滞后性,对自身的情绪控制严重不足,非常容易因为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出现不可控的情绪波动。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失去理智,实施破坏性的行为;二是忍气吞声。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会对自身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高校要采取措施对大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加强培养。一般来说,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各种困难,适应压力,学会思考;同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能量。
4.换位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换位思考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共情,是指通过对方的行为体验对方的情感和思维,并且将这种情感反馈给对方的能力。目前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要群体,大部分都没有兄弟姐妹,家人对他们也都是百般呵护,从而导致他们自身缺少换位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也就决定了他们后期的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和考验。在群体生活中,如果某个大学生不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采取一些行为,很可能会导致他人的反感,不仅对他人是一种伤害,对自己的心理成长也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地指出和矫正,很容易形成自私的人格,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进而演变为人格障碍。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明白群体的含义,在群体中自己将要扮演什么角色;其次,让他们体会在不同的情境下,每个个体的心境是如何的,并且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最后,让他们深刻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5.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解决外部问题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问题、任务问题等;二是解决自身成长问题,重点在于心理的成长。很多大学生在这个能力的两个方面中,经常难以两全其美,这也就塑造了“高分低能”“素质低下”的一代大学生。当面对现实问题和心理困扰的时候,他们不是去思考问题的来源和解决措施,而是怀疑自己的能力问题,从而耽误最佳的解决时机,久而久之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态度。大学时期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根本,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任务的安排,让他们自己对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安排等,在这个过程中,会无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6.自律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自律能力,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根源在于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发展程度。自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非常必要,如果自律能力缺失,那么就不会形成真正的健康人格,一切的行为和情绪表现都是一种虚假的反应,很可能导致个体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律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树立一种责任感,将这种责任由自身扩展到整个社会;其次,是自觉性的树立。自律是一种本能性的行为反应,而不是一种强制性的压制;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律应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定制工作或学习计划等。
三小结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于考试焦虑、恋爱困扰、择业迷茫等,它们的产生是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外界因素间接作用于个体的心理社会能力而导致的。因此,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并非简单地治疗显性方面,更多的是从隐性因子着手,即对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进行改善和培养,从根本上矫正大学生心理困扰,达到内外良性循环。详见图2。
参考文献图2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正模型
[1]旗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师,2005(9):111-112.
[2]彭菲.生活技能教育——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角落[A].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4,3(6):443-446.
[3]陈明.未成年犯心理社会能力特征及干预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4]曾天德,朱淑英,陈明.未成年人心理社会能力量表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1-5.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bility
Chen Ming
(Department of Ecology,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350000,China)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competence; model
Class No.:G44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