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心内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冠心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是诱发冠心病的独立高危因素。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缺乏、对康复的信心不足是造成其出现情绪障碍、导致其临床疗效欠佳的首要因素[1]。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分析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5年1月~2015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冠心病患者,我们将其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均符合WHO规定的关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在A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13例。他们的年龄为48~83岁,平均年龄为(62.1±4.7)岁,其住院时间为4~21d,平均住院时间为(10.3±3.0)d。在B组2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有12例。他们的年龄为47~82岁,平均年龄为(62.5±4.2)岁,其住院时间为4~21d,平均住院时间为(10.6±3.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①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②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③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④患有严重脑血管疾病的患者[2]。
为A组患者进行用药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对症护理等常规护理,为B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具体方法是:
1.2.1 进行健康宣教 ①为患者及其家属发放有关冠心病基础知识的健康手册,并耐心为他们讲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护理方法、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②主动关心、照顾患者,多与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与其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③多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以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并帮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进行情绪干预 ①在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的过程中,找到导致其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合理及情绪不佳的原因。②让患者充分地认识到不良的情绪及行为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其临床疗效不佳的关键。③通过多与患者进行沟通,找出其心中的不合理信念,然后运用夸张式与质疑式的提问方法与其进行辩论,从而转变患者的错误认知,让其养成理性思维的良好习惯。
1.2.3 进行放松训练 ①指导患者保持舒适的姿势,闭目养神,放松全身肌肉,同时缓慢地进行深呼吸,每次练习5min。②告知患者在进行放松训练的过程中无需追求深度的松弛,而应保持身心轻松,切忌分心,以感受到温暖的感觉为宜。
①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抑郁程度越轻。②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焦虑程度越轻。③临床疗效。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B组患者的SDS评分为(47.1±4.2)分,SAS评分为(44.5±5.7)分,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A组患者的SDS评分为(55.2±5.3)分,SAS评分为(49.6±5.9)分,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0%。B组患者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
表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的比较
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发生了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量与心肌的需血量严重失衡,甚至出现心肌受损等情况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等特点,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4]。单纯的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抑制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进展。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是诱发冠心病的独立高危因素。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缺乏、对康复的信心不足是造成其出现情绪障碍、导致其临床疗效欠佳的首要因素。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分析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笔者为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B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SDS评分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护理方法不仅能改善患者抑郁及焦虑的程度,还能提高其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郭晓娟,张运生,杨卫芹,等.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02:128-132.
[2]林辉霞.认知行为干预改善冠心病患者焦虑状态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24:145-146.
[3]刘利贤.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2:35+37.
[4]石建华.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10: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