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梳理2015年国民经济政策,以对其为共享经济所作的顶层设计窥探一二。
最早表明政府对待“共享”经济模式的态度,当属那份备受瞩目的国发40号文。
2015年7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让“互联网+”成为2015年经济最热词。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文件中明确指出,推进“互联网+”行动坚持的首要基本准则就是:坚持开放共享。
“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由此,政府鼓励共享经济发展模式的态度可明。
之后,仅仅两个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中,一开头就对2015年共享经济的发展态势作出如下描述:“当前,全球分享经济快速增长,基于互联网等方式的创业创新蓬勃兴起……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动力强劲,潜力巨大。”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闭幕,值得一提的是,在会后发表的五中全会公报中,首次出现了“分享经济”一词,提出要“发展分享经济”。
追溯起来,共享精神由来已久。从早期信息层面的系统开源与UGC模式到如今产品服务共享,未来还将走向企业价值链的共享改造。
“如今,供给引领需求的时代已逝,长尾需求转化为普适需求,供给创造需求逐渐转向为围绕满足需求的动态及时匹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隽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用供需主导权改变来解读共享经济得以发展的背景。
产能和供给过剩是经济周期的普遍性难题,中国也在经历,这就构成共享经济发展的前提。
当传统模式企业集团的低效协同以及产业链的层层加码,导致交易成本畸高;当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应用,让数字原住民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供需信息实时、精准的高效匹配和信任鉴权成为可能。
同时,老龄化带来的人口红利消失,资源危机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后工业时代的精神层面建设等等均孕育了经济模式的转型变化。从而,以2014年为萌芽,2015年为兴起,这是共享经济的发展机遇,也是共享文化时代的开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