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
以保守估计的每年2万亿绿色投资需求为基数计算,财政资金最多只能提供15%的绿色投资,必须发展一个绿色金融体系,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
我国雾霾如此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结构中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比重太高。2015年11月26日,北京的PM2.5指数200多微克/立方米,估计河北的雾霾指数也不在北京之下。11月8日,沈阳PM2.5的瞬间值到了1017,突破历史记录。而大家知道,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PM2.5第二阶段标准为25,许多发达国家的PM2.5只有10左右。我们分析的结论是,我国空气污染如此严重,除了末端治理没有到位之外,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是污染型的。比如,我国重工业占GDP的比重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而重工业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服务业的九倍;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消费占2/3,而给定当量,燃煤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清洁能源的十倍;我国城市居民出行比例中90%以上是公里出行,而给定同样运输量,私家车产生的空气污染是地铁的十倍。
发展绿色金融可以帮助推动改变投资结构,从而改变污染型的经济结构。过去,太多的投资进入到了污染性的产业、能源和交通项目,而投资于环境治理、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绿色产业的资金太少。这是因为,许多绿色项目的盈利不高,绿色项目的融资也面临许多困难,即绿色项目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人说,既然社会资本不太愿意或难以进入绿色行业,政府就应该投资于绿色产业。但是,单靠财政来发展绿色产业是不现实的。各种研究表明,未来每年绿色投资的需求达到2万亿-4万亿元人民币,而政府财政每年只能拿出3000亿元左右投资于绿色产业。即使用保守估计的每年2万亿元绿色投资需求作为基数来计算,财政资金最多只能提供15%的绿色投资,即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来自社会资本。因此,必须要发展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才能有效地推动投资结构和经济结构向绿色转型。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这项战略的具体内容也已经明确。2015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45条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几周以前,中共中央在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45条的具体内容很多,我这里举几个例子:比如,要用贴息、担保等方式来推动绿色信贷;要发展我国的绿色产业基金;要发展我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要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的投资产品;要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要建立强制性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机制等等。这些举措,将有效地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向绿色产业配置资源的动力,减少金融体系向污染性产业的投资。
河北在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治理雾霾、发展绿色经济方面任务仍然极为艰巨,因此更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与其他许多地区相比,河北的重工业占比更高,治理空气污染的压力非常大。2014年,河北省为了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全年压减炼铁1500万吨、炼钢1500万吨、水泥3900万吨、平板玻璃2500万箱。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而主要依靠限制性的手段来关停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就可能造成很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乃至失业的压力。在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减速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发展绿色金融,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来投入到绿色产业,就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做好了,既可以达到稳增长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起到调结构的效果。
在地方层面,我认为,可以考虑在如下几个方面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第一,建立对绿色信贷的贴息机制。贴息3%,可以撬动100% 的贷款本金,也就是用一块钱的政府资金撬动33块钱的社会资本投资于绿色产业。第二,建立对绿色项目的担保机制。一般的银行,由于对绿色项目的专业评估能力不足,会认为许多绿色项目的风险很大,但是专业的绿色担保机构可能会发现这些绿色项目的风险实际上远小于银行的估计。对这些项目提供担保,就可以保证在不良率可控的情况下,明显降低绿色贷款的融资成本。第三,建立有政府参与的绿色产业基金。国内外经验表明,政府背景的股权基金投资于绿色项目,可以大大提升民间资本对这些项目的风险偏好,有效吸引民间资金跟投。第四,通过发行绿色债券为当地的中长期、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提供融资。我认为许多地铁、新能源、污水处理的项目就很适合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本文为作者在绿色金融与治霾产业峰会上的发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