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幼官》英译本比较研究━━兼谈美国汉学家李克的翻译艺术

2016-01-08 06:34任强
管子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管子英译

《管子·幼官》英译本比较研究━━兼谈美国汉学家李克的翻译艺术

(山东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淄博255049)

摘要:以《管子·幼官》两种英译的对比分析为入手点,从词语溢出量、理解和表达三方面比较了李克和翟江月译本,通过比较数据分析了译文暴露出的问题,指出两位译者的翻译观不同,进而讨论了李克的翻译观和李克的翻译方法,认为李克的《管子》译本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子》; 《幼官》;英译;翻译观;李克

收稿日期:2014-12-25 2014-12-17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外语研究专项“汉学家李克及其译作《管子》研究”(项目编号13CWJJ22)阶段性成果。 此文是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康有为先秦诸子研究”的中期成果,项目编号:13JHQ017。

作者简介:任强 (1972—),男,辽宁义县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B2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5)02-0036-07

一、引言

与国内《管子》研究相比较,《管子》的英译及英译研究成果颇少。胡道静研究认为,“现代的英国汉学家哈龙(Gustav Haloun)把《管子》英译。但据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说,哈龙的译稿尚未出版”[1]。冯禹评介了李克英译《管子》第一卷,总结了李克译文的主要特点[2]。总体看来,国内关于《管子》英译本的具体研究至今尚未展开。

《管子》的英文全译本至今只有两种。第一是美国汉学家李克(W. Allyn Rickett)的译本,1985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书名为GUANZI-Political, Economic,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管子━━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哲学文献》),1998年出版了同名第二卷;第二是鲁东大学文学院翟江月教授所译的《管子》,翟江月译本是《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的一部分,200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本文拟以黎翔凤的《管子校注》为底本,通过分析《管子·幼官》两个英译本,在词语溢出量,原文理解和表达三方面对比两个译本,进而分析译者的翻译方法、翻译观念等问题并探讨李克的翻译艺术。

二、《管子· 幼官》英译本比较

《管子·幼官》被黎翔凤认为是全书理论体系的基础[3]序论21,全篇可分为两部分:本图和副图。篇章内部顺序体现了中国传统时令书的特点:以中、东、南、西、北五方,对应中、春、夏、秋、冬,先本图(中春夏秋冬)后副图(中春夏秋冬)。全文相应共分10段,段落之间用“此居图方中”,“此居于图西方方外”等方位指示性夹注隔开,以便布图。内容上可分为时令和政论两部分,“本图是讲文事和吉礼,居左;副图是讲武事和凶礼,居右”[4]。《幼官》又利用五方把五行和时令结合在一起:把五行按土、木、火、金、水的顺序与中、东、南、西、北五方相配,五方与中、春、夏、秋、冬相应,由“中”开始,最终完成四季的循环。由于五行的介入,《幼官》把中、春、夏、秋、冬分别称为“五和时节”“八举时节”“七举时节”“九和时节”和“六行时节”。全年共360天,以12天为1节,春季和秋季各有8节,夏季和冬季各有7节。代表土德的“中”虽被安排在篇首,但其占据的天数为0,在一年中没有任何位置,其文字的各项记事带有浓厚的总论色彩。而与春夏秋冬各段相配的论述因其记事内容的类似性,其语言结构也有相通之处。

李克译本(下简称李译本)和翟江月译本(下简称翟译本)虽均力求忠实于原作,但其间的差异和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因原文及译文均长,论文无法容纳,本文仅以西方本图分析作为例证。

原文:秋行夏政叶,行春政华,行冬政耗*本论文中《管子·幼官》西方本图原文取自黎翔凤撰《管子校注》(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4-155页。。

李译本:In autumn, if government [suitable only to] summer is carried out, [plants will sprout] leaves. If government [suitable only to] spring is carried out, [plants] will flower [but not bear fruit]. If government [suitable only to] winter is carried out, [plants] will wither away*此处李克英文译文出自GUANZI-Political, Economic,and Philosophical Essays from Early China, Volume One, 第178-179页,论文中所引其他各句李克译文既脚注均出自此书同一册,第179-180页。.

翟译本:If the policy of the summer season is taken during autumn, all trees will defoliate; if the policy of the spring season is taken during autumn, the plants will develop flowers all over again; if the policy of the winter season is taken during autumn, the harvest will be reduced severely*此处翟江月英文译文出自“大中化文库”《管子》第一册,第151页,论文中其他各句翟江月译文均出自此书同一册,第151-155页。.

原文3个分句,进行排比,14个汉字。李译本为3句44个单词;翟译本为3句51个单词。两译本的理解相差无几,译文表达结构也近乎一致,都使用了英语中的假设—结果句型,在外形上都重现原文的排比形式。两译文看似通顺,但联系原文上下文,则十分令人费解。问题主要纠结在假设句中对“行政”的理解,两译本都把“行政”理解为政令、政策(government, policy),而结果句都是对自然界植物的描写。假设句中的政令、政策和结果句中自然界景观的描写搭配在一起,使译文读者如坠雾中,无法理解其含义。本着理解—表达—校核的翻译基本过程反向推理,译文违反逻辑,极有可能是原文理解有误。黎翔凤先生在东方本图“春行冬政肃,行秋政雷,行夏政阉。”注解为:

“行政”《吕氏春秋》、《淮南子》皆作“行令”。如春天忽变严寒,谓之春行冬令。此“令”为“节令”,《管子》称为“行政”。《四时篇》“春三月,以甲乙之日发五政。一政曰论幼孤,舍有罪;二政曰赋爵列,授禄位”云云,四时之政不同。齐历以十二日为节,一年三百六十日,差五日四分之一,历久则四时失序,春变为冬。《四时》“春行冬政则雕”,本文作“肃”,显然以气候言之,非人事也[3]147。

参照此注理解,原文就通顺了许多。如果黎翔凤的解释可信则李克和翟江月均未能译出原文的本意。

原文:十二期风至,戒秋事。

李译本: During the twelve [days] when the seasonal wind arrives, issue warnings about autumn affairs

翟译本: Twelve days after Li Qiu (Beginning of Autumn), the autumn winds start to blow, and it is time to get ready for the autumn harvest.

原文两个分句,9个字。李克译为一个时间前置的句子,14个词;翟译本为并列句,25个词。李译本突出原文12天为一节的特征,开头直译了“十二”。而翟译本直接把农历的节气“立秋”采用音译的方法以拼音的形式放到译文中,此处翟译本译法是个典型的增译,不仅如此,翟译还在“立秋”的音译后面以括号夹注的方式进行解释,成为典型的音译加解释,是译介文化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李克接着把“期风”译为“seasonal wind”, 翟译作“autumn wind”,都采用了“期”为“朗”的含义,两译基本一致;后面的“戒秋事”李译本直译原文,翟译本采用意译。李译句型力图表现原文的句型结构,不仅把时间状语提前而且把原文“戒秋事”译为英语动词开头句子,没有主语,属于不正常英语句;而翟译虽也将时间前提,但主谓语俱全,是正常英语句。整体看来,李译本突出原文的异质性,译文不如翟译易于明了。

原文:十二小卯,薄百爵。

李译本:During the twelve [days] of the lesser mao, distribute the various ranks widely.

翟译本:Twelve days later is Xiao You (You is the name of a certain day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Jia Zi Calendar of ancient China), and it is the time for hunting birds.

原文两个分句,7个字。李译本沿用第二句的译文形式,13个词;翟译本沿用and连接的并列句,31个词。原文中的“小卯”和“薄百爵”,两译本又有不同的处理,“小卯”李译为“lesser mao”,并在注释中不惜篇幅详细陈述了各家研究者的争论和理据,明确指出“lesser mao”极可能是“小酉”之误,此译只是出于忠实于原文;翟译则直接理解为“小酉”,采用拼音加行文注释,译为“Xiao You (You is the name of a certain day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Jia Zi Calendar of ancient China)”。 翟译的方法是处理文化意味词语的通用方法之一,只可惜注释中又出现了一个文化词语“Jia Zi”(甲子);李克依据郭沫若的看法将“薄”理解为“博”;“百爵”解为百官(各种职位),译为“distribute the various ranks widely”;而翟江月解为“可以猎取百鸟”译为“and it is time for hunting birds”。两种译法对原文的理解各有依据。李译句型类似于前一句,力图表现原文的句型结构,属于不正常英语句;而翟译本主谓俱全,是正常英语句。整体上,李译本仍旧突出原文的异质性,翟译仍旧倾向于追求易懂的效果。

原文:十二白露下,收聚。

李译本: During the twelve [days] when the white dew falls, gather [crops].

翟译本: Twelve days later comes Bai Lu (White Dew), and it is time to start harvesting crops.

原文两分句,7个字。李译本两分句,11词;翟译本两分句,16词。李译本对“十二白露下”基本遵循了线性原则,保证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将“白露”直译为“white dew”并在脚注113中详加解释;而翟译采用了与前两句相同的拼音加行文注的方法,译为“Bai Lu (White Dew)”,未做任何解释,从实际效果上看,基本起不到帮助译文读者的效用。两译本在句型和译文整体倾向方面的差异雷同前两句。

原文:十二复理,赐与。

李译本:During the twelve [days] when markings are restored, bestow favor.

翟译本:Twelve days later, the vital energy of Earth begins to recover after the growth season of the year is over, and the sovereign should reward people with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te.

原文两分句,6个字。李克首先在脚注114中说明“复理”含义不甚明确,译文采用了“复理”是指气象术语,期间鸟兽为即将到来的冬日生长新羽、新毛的说法;而翟译本理解为“地气开始理顺”。此句两译本虽各有理据,但李译用词10个,行文比较简洁;翟译用词31个,比较详尽,两译文各有擅场。两译本在句型和译文整体倾向方面雷同前三句。

原文:十二始节,赋事。

李译本:During the twelve [days] of the first temporal divisions, [fix] taxes and duties.

翟译本:Twelve days later is Han Lu (Cold Dew), and it is time to start to collect the land tax.

原文两分句,6个字。李克在注释115中说明“始节”含义不明,进而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而翟译将“始节”译为“Han lu (Cold Dew)”,回避了对原文的文化意味和时间确定的困难,直接用大致相当的节气替代。不仅使用替代的手法,而且采用的是拼音词加英文词注解,深究下来,括号内的英文只是汉语拼音表达的节气对应的英文名,对译文读者理解原文几乎没有实际作用。进一步对比,两译文不仅对“始节”处理方式不同,对“赋事”理解也不尽相同,李克理解为税负和义务(劳役或其他形式)而翟江月仅解为土地产出的税负,意指比李克要狭窄。句型和译文整体倾向方面的差异雷同前句。

原文: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

李译本:During the twelve [days] of the first mao, unite the men and women. During the twelve [days each] of the middle/and final mao, carry out the same activities.

翟译本:Twelve days later, when it comes to the first You day, marriages should be held for young males and females. Twelve days later comes the second You day, and another twelve days later from then on comes the third. Undertakings during all these last three periods should be the same.

李克在前文“十二小卯,薄百爵”句下的注释照应下分析“酉”“卯”的辩论;而翟江月直接采信为“酉”,除此之外两译本理解基本相同,表达上李克的译文将两个分指中酉(卯),下酉(卯)的句子缩合为一句,而翟译本采用原文顺序,译文比李译本长很多。两译本译文可读性都很强。

原文: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饮于白后之井,以介虫之火爨。

李译本:Since it is the season when [the number] nine is brought into harmony, the prince wears the color white, tastes acrid flavors, and listens to the shang note. He governs through the vital force of moisture and utilizes the number nine. He drinks from the well of the White Ruler and uses the fire of shell creatures/ when cooking.

翟译本:During this time, people should act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nine (while nine is the number of the autumn season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s of Ying-Yang and the Five Main Elements). The son of Heaven wears white clothes, eats poignant things and appreciates the note of Shang (2 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The Shi should be regulated during this time, and the number of this period is nine. The Son of Heaven drinks water from the well of White Hou and has food cooked with fire built up with animals with scales and shells.

原文8分句,32字。李克将此句译成3句,60词;以“Prince”为主语构成正常英语句。翟译4句,94词,分别以“People”“the Son of Heaven”“Shi”“ the Son of Heaven”为主语构成正常英语。两译本的理解差异集中在“九”“服白色”“君”“商声”和“治湿气”。李克译本因为译文解说中已比较详尽的介绍了阴阳五行,在处理“九”时,直接翻译为英文数字,没有附加任何解释;而翟译本则以文中以括号夹注的形式对“九”做解释,但夹注中只是简单出现了“Ying-Yang(阴阳)”和“Five Main Elements(五行)”并且没有深入解释。“君”李克译为“prince”, 翟江月译为 “the Son of Heaven”, 由于原文的不确定,两译本的处理都算相宜。“商声”两译本都用注释做了解释,李克的脚注比较简单,把“商声”“辛味”“服白色”一并解释为同五行和秋季相关;而翟江月的夹注直接指出了商声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哪个音节。在“治湿气”的理解上出现明显分歧,李克把“治”理解为“依靠……而治理”,而翟江月理解为“治理、调整”。

原文:藏恭敬,行搏锐,坦气修通。

李译本断句:藏恭敬,行搏锐,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翟译本断句:藏恭敬,行搏锐,坦气修通。凡物开静,形生理。

李译本:His temper is respectful and reverential. His activities are devoted to grasping sharp-pointed [weapons]. As the equable vital force [of the phase metal] circulates/ and permeates, all creatures [appropriate to this season] leaves the state of quiescence and their forms acquire markings.

翟译本:At this time, take good care of the vital energy of the lung, cultivate the mind, react to the external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of silence and emptiness, so that everything with life can develop naturally.

两译本都认为原文“藏恭敬,行搏锐,坦气修通。”断句不当,以为此句当延展到“……形生理”处结句,李克、翟江月所依底本与本文不同。原文极难理解,争论颇多。李克在脚注中如实反应了各家研究成果和争论,存疑之处都用脚注加以说明,声明自己的译文是一家之言。表达上,李克译文基本遵循线性叠加的方法一一对译,可读性较差。翟译译文明显跳译了原文的“行搏锐”,但可读性比较高。

原文:凡物开静,形生理,间男女之畜,修乡闾之什伍,量委积之多寡,定官府之计数,养老弱而勿通,信利周而无私。

李译本断句:间男女之畜,修乡闾之什伍,量委积之多寡,定官府之计数,养老弱而勿通,信利周而无私。

翟译本断句:间男女之畜,修乡闾之什伍。量委积之多寡,定官府之计数。养老弱而勿通,信利周而无私。

李译本:Separate the rearing of the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 Organize the group of ten and five in the districts and villages. Measure the amount of the public stores. Determine the calculations of the bureaus and offices. Nurture the old and weak and do not neglect them. Remain trustworthy through both profit and loss, without regard for self-interest.

翟译本:Take action to facilitate the propagation of human beings, organize troops of all the local regions. Prescribe the amount of tax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savings and the store of grain of the people. Make sure that both the old and the weak are taken good care of instead of being discarded. Act disinterestedly so that everyone can be benefited from measures taken by the regime.

此句姑且依照两位译者的看法,自“间男女之畜”至段末。原文6分句,35字。李克译文6句,57词,翻译遵循了线性原则,句子模拟原文,以英语动词开头,构成非正常英语句。翟江月将原文断为三句,并试图发现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认为“量委积之多寡”和“定官府之计数”之间存在逻辑的先后关系,应理解为一句。翟译本为4句,67词。第一、二分句李克认为是“区别男孩和女孩的养育,组织民间的‘十’和‘五’”。原文第1分句又有不同的理解,张佩纶和黎翔凤都认为是指区分统计雌雄牲畜,尹知章理解为人口,李克基本采用了尹知章的解释,第二分句中的“什伍”一词李克直译为数字“十”和“五”,非常明显是误译;第三、四分句李克译文仅是词语层面的对应,把“定官府之计数”中的“官府”译为“the bureaus and offices”又是一个明显的误译。翟译本第一分句直接采用尹知章的理解,第二分句翟译本基本正确反映了原文的含义。第三、四分句翟本译为一句,翻译非常成功。第五分句的“通”字,两译本都采用了吴志忠的解读,认为意指“遗”;两译文意义大致相同,李克译文相对简练。第六分句两位译者又理解出现差异,李克采用赵用贤和王念孙的解释,把“周”改为“害”,而翟江月严格按原词语理解,把“周”理解为“众人”。

三、比较和讨论

1.两种译文的比较研究

对比译文片段:从理解方面看,原文共11句,两译本因理解不同形成不同表达的6句(第3、5、6、9、10、11句);理解基本一致的4句(第1、2、4、7、8句)。从表达方面看,方法上李克译文对概念词语以拼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辅以大量考据性脚注,译文全文把内容忠实性放在第一位,表达原文色彩、形式放在第二位,译文可读性放在第三位,是“直译”;翟江月译文以拼音意译为主,直译为辅,使用概念替代行文夹注,直译行文夹注,偶有跳译,译文全文把内容忠实性放在第一位,译文可读性放在第二位,表达原文色彩、形式放在第三位,是“意译”。词语溢出量方面,“意译”版本高出“直译”版本。

李译本和翟译本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深度翻译”的方法。 “深度翻译”( thick translation)术语是美国学者阿皮亚(Appiah )借用美国学者格尔兹在文化人类学中“深度描述”的观念提出的。即用厚语境的方法,就是通过注释、前言、评注等方法向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多的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原文文化信息,极力在目的语中呈现原语文化的异质性,使不同的文化在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中产生碰撞,从而加深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5]331-343。换言之,就是为了避免目的语读者产生文化误读,译者使用合理的方法在目的语中努力“再现”原语文本和原语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环境。“深度翻译”的方法因为“加厚”语境,势必会拉长译文,比如上文对比的“十二始卯,合男女。十二中卯,十二下卯,三卯同事”,原文19个汉字,李译本译文29个单词,翟译本译文49个单词。具体来说:两译本主要使用了引言、篇前解说、文内夹注、脚注和文内增补(即增译)几种方法来“加厚”语境,但李克译本主要依靠引言、篇前解说和脚注(详细情况见后文李克翻译艺术讨论部分),而翟江月的主要手段是夹注和文内增补,这种差别是翟译本词语溢出量多于李克译本的重要原因。

陈宏薇强调“翻译结果视为既成事实,追寻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翻译作品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并对此进行全面历时性描述”[6]。在研究翻译现象时,不能仅仅研究原文和译文,应当将自原作者开始经由译者最终结束于目的语读者的整个翻译创作过程纳入研究视野,把与原作者、译者、读者相联系的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大背景”考虑进来,进而对翻译现象做出解释。在“大背景”的关照下,译者的翻译不再是简单的个人语言转换过程,译者一方面要透过原文表面推究原作者的真实意味、意图,另一方面又需揣测预期读者群体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同一原文文本,不同的译者侧重点自然不会完全相同。两译本对《管子·幼官》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多有不同,笔者认为首先因为《管子》语言简练、晦涩难懂。朱长春评说《管子》 “其文约,其旨精,其义微,四百言即五千文之要素,而三乘之秘藏也”[7]81。又说 “其言简贵,不漫不烦”[8]148。《历子品粹·管子》评价《管子》说 “其旨确,其词核,其步骤闲雅不乱,有味哉,其言之也”[7]109。加之《管子》成书年代久远,虽研究者络绎不绝,但原文内容的丰富性使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其中争论颇多。《管子·幼官》长久以来有众多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无形中构成了原文理解的“共时文本”,李克和翟江月的翻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共时文本”的影响:或倾向于某种理解,或在“共时文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读,进而表现到各自的译文中,形成表达方面的差异。其次,译者的翻译必定,也不得不受到翻译的目的、主流文化思想、译文的预期读者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也会影响译者的理解和表达。李克是汉学家,其译本预期读者是具备相当基础的知识界人士,所以李克译本学术气象十足。首先,李克译本在正文之外, 撰写了长篇的“引言”并附有数量极多的脚注,“引言”和每篇之前的解说,都以考证和背景材料介绍为主,鲜有主观评论。其次,“李克对于《管子》的篇目顺序作了适当调整, 最主要的就是把‘经’ 和‘解’编在一起。例如, 把《形势解》编在《形势》之后, 把《立政九败解》编在《立政》之后等。此外, 他还把《宙合》篇明确地分为‘经’ 和‘解’两大部分, 使之一一相对”[2]。再次,采用新式汉语拼音直译中国地名、人名和一部分无法意译的概念。例如:“管子”译为“Guanzi”,“道” 拼写为“Dao”等等。而翟江月教授《管子》译本是在大力提升我国软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的译作,预期读者是西方对中国民族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翟江月的《管子》英译本,包括原文、今译和英译3部分,没有任何引言性质的东西。篇章顺序严格按原作既有顺序,对人名、地名和概念词也采用新式拼音直译,译文对复杂的文化概念词要么在译文中简要说明,要么用英语读者可理解的概念替代,并不深究溯源,例如本文中翟译本对“九和时节……以介虫之火爨”的英译。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表层是通过语言间的转换在不同的语言群体间实现意义的传递,深层则是不同文化间的文化信息传递。典籍翻译更是以语言转换为手段,进行文化交流、实现文化移植的过程。对照李克和翟江月的译文,我们不难发现:李克的翻译求异,翟江月的翻译求同。换言之:李克力求保持原文的汉语、汉文化的异质性,让译文读者在阅读中不断意识到不同文化的新鲜感和对峙感,而翟江月则诉求译文读者阅读的接受性,力求译文易读易解。与求同翻译相比,求异翻译不仅着力于原文的内容、预期读者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以及目的语文本语言的规范性、流畅性,还侧重于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原语文本的形式,在总体上更贴近原文。相比之下,求异翻译观下的译文能更好地体现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更能达成翻译的目的。李克和翟江月不同的翻译观也决定了各自译文的不同表达形式。

2.李克翻译艺术的讨论

李克的翻译观是求异。在求异翻译观的指导下,李克使用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方法,采用新式汉语拼音直译中国地名、人名和一部分无法意译的概念,施以大量的注释,以“引言”和篇前的解说辅助,比较成功地保留了《管子》作为汉语典籍的异域文化特征。比如李克在《幼官》译文之前撰有长达近20页的解说,介绍并讨论了《幼官》篇题与河图洛书的关联;继之介绍了《夏小正》《时训解》《时记》《时则训》的内容,《管子》中与历法相关的《四时》《五行》《轻重乙》;《幼官》中的时令、文武二事;《幼官》成文时间的推测。解说伴有38条脚注,译文伴有176条脚注。脚注极为详尽,可分为:李克对原文的解释和推测;其他版本的不同原文或不同研究者介绍和理解;解释原文中的文化现象。脚注中凡涉及名词之处,均以新式汉语拼音和对应汉字共现,极大地呈现了内容的异域特质。

行文方面,李克的译文又创造性地运用了线性原则,尽可能地再现《管子》原文的汉语特征。翻译中线性原则极为重视原文句子内部的顺序,典型作法是“对译”。即先按原文顺序理解句子各构成单位的含义,之后把相应的译文语言单位依照原文顺序叠加串联起来,在基本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具有可分解性和可叠加串联性。英语是“主谓型”语言,以主语和谓语形成句子主干,句子内部的曲折基本上是线性的;而汉语是“话题型”语言,以逻辑为线索扩展,词序和虚词有很强的语法意义,基本上不具备可分解、可叠加串联的特性。汉译英中单纯使用线性原则会造成英译文按照中文句法亦步亦趋,形成诘屈聱牙的“不正常”英语。李克的英译虽借鉴线性原则,但并不拘泥,是以深入理解原文为基础的照应原文形式,例如上文分析的第2—6句的李克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及原文作者)又较成功地体现了原文形式,形成的译文虽属“不正常”,但仍旧可读、可懂。李克的这种原文内容、形式并重的线性叠加式翻译极好的体现了“陌生化翻译策略 (defamiliarizing strategy) ”,体现在《管子·幼官》英译上,即是一种“东方情调化翻译倾向(Orientalization)”。使英文读者在众多注释、长篇引言和解说交织而成的浓厚的原语文化氛围中,透过译文的“陌生性”感觉到原文(中文)的异质性。

李克对线性叠加式翻译的借鉴使用也可以解释其译本中的某些不合逻辑的译文,试以“修乡闾之什伍”(Organize the group of ten and five in the districts and villages)为例,此处“什伍”并非指向其指称语义,不是具体数字“十”和“五”。李克身为汉学家,不可能误解此语境下“什伍”的真实含义,此译文固然忠实于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却“背叛了”原文(及原作者)。笔者认为:在求异翻译观的指引下,李克虽力图忠实于原文(及原作者)和原文形式,目的语语法与目的语读者,但他所借鉴的线性叠加式翻译在西方学术界毕竟有着深厚的学术渊源,线性叠加式翻译对原文形式的追求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作为西方学者的李克,使他在内容与形式不能兼得的窘境时本能地优先选择形式。这种本能化的形式选择其实已经偏离了翻译的目的,试想没有深层内容或歪曲深层内容的表层形式对应,已不具备翻译的最基本性质,只能误导译文读者,文化碰撞和文化尊重就也失去了基础。

三、结语

李克译本和翟江月译本在翻译中都使用了“深度翻译”的方法,总体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因翻译目的、期待读者等因素的不同,李克的翻译观表现为“求异”,而翟江月是“求同”。在“求异”翻译观的指引下,李克又借鉴了线性原则,比较成功地反映了原文的异质性。笔者认为我国典籍外译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镜与互竞,建构全球文化多样性,翻译实际操作中就应当注意达到保持文化差异,维护民族文化身份的效果。李克《管子》译本的求异翻译观及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我们的典籍外译就有了较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道静. 谈古籍的普查和情报[J]. 历史研究,1982,(4).

[2]冯禹.《管子》英译本评介[J]. 管子学刊,1988,(2).

[3]黎翔凤. 管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李零.《管子》三十时节与二十四节气━━再谈《玄宫》和《玄宫图》[J].管子学刊,1988,(2).

[5] Appiah, K. Thick Translation [C]// In L.Vcnuti(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New York; Routledge,2000.

[6]陈宏薇,江帆. 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5).

[7]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 章沧授.先秦诸子散文艺术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6.

(责任编辑:张杰)

声明

《管子学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猜你喜欢
管子英译
巧取乒乓球
摘要英译
Associations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hepatobiliary-pancreatic cancer: A cohort study
浅析《狼图腾》创作及英译的背景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珠穆朗玛峰的命名及英译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