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久
在一次以“文明习惯”为主题的班会中,一名韩姓年轻班主任,做好了充分准备。当韩老师信心满满准备召开主题班会时,班上平时吊儿郎当的刘希同学,趴在桌上,手里的笔不停地“滴答”“滴答”敲击课桌,仿佛对班会不屑一顾。韩老师见此情况,感觉刘希同学在挑战她的权威,心里顿时不快。韩老师强压怒火,宣布班会开始,并开始向班上同学灌输养成文明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但当韩老师讲到“……作为一名准幼儿老师,行为要文明,穿着要得体,不要化妆……”时,就听到“切”的一声,很不屑的声音。韩老师循声而去,正是刘希发出的,她顿时怒火丛生,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站在讲台上狠狠地将刘希同学痛骂了一顿,并当即打电话给刘希同学的母亲诉说刘希同学在校期间种种不良行为,并要求刘母来校一趟。刘希同学得知此情况后,当即到韩老师办公室,恳请韩老师不要让她母亲来校,遭到韩老师拒绝。这时刘希同学当场与韩老师大吵起来,师生关系非常僵化。当韩老师正在整理刘希同学的不良材料,准备上报给学校学工处对刘希同学做出严肃处理的时候,班上几个同学找到韩老师,将刘希同学为什么会如此反叛,为什么得知要她母亲来校时会变得如此激动的原因讲出来了。原来刘希同学从小父母离异,母亲一个人艰辛地抚养她,母亲去年又发生车祸,经过治疗,腰部以下还是没有知觉,到现在还坐在轮椅上,她不想让她妈妈操心和失望。听到刘希同学的情况,韩老师愤怒的心忽然酸楚起来,感觉刘希同学也有懂事的一面,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并反思自己对学生了解得不够,沟通得不够。韩老师再一次找来刘希同学时,她心中早已没有怒火,而是主动向刘希同学道了歉,自己不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她。刘希同学也坦诚地向韩老师承认了错误,并且针对“幼儿教师要不要化妆”这一问题,说出了她的观点:“作为老师,应该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淡妆可以让自己看上去更有精神和气质,自己也更有自信,学生会更喜欢美丽和自信的老师……”刘希同学的观点让韩老师很吃惊,她觉得刘希同学其实是一个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最后,韩老师决定让刘希同学在后面的班会发言,表达她的观点,刘希同学的观点获得了其他同学的热烈掌声。经过这一班会插曲之后,刘希同学和韩老师亲近了起来,在课堂上也变得听话、认真多了,成绩也逐渐地提升上来,参加了几次省里技能比赛,还拿到了好几项奖项。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特别是中专年龄阶段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个性和见识也随之增长,如果我们一味对其行为加以否定,坚决打击,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成效不一定明显。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特别是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老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头上,也不可以简单地规定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更不可以动辄对他们加以呵斥和责骂,否则只会招来反感和叛逆。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打交道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案例中刘希的行为无疑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多教师都会像韩老师起初一样大光其火,大声地将她训斥一通或者把家长叫来批评、责骂一顿,让其他学生都陪坐在那里挨训,教师愤怒的情绪传染给全班学生,以至于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恢复就难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即使发生了有伤教师自尊的事情,我们也要考虑学生毕竟还小,正是需要我们疏导和教育的时候,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失控,始终坚持启发、疏导、调节、控制矛盾发展的方向,特别要注意防止矛盾激化。
二、教师要把握时机及时与学生沟通
当老师与学生因某种原因出现对立情绪时,班主任一定要冷静、艺术地处理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把握时机及时与学生沟通,疏导协调,使双方主动化解。在这件事的处理中,刚开始韩老师用其“烈火”把学生烧焦,结果也灼伤了自己。幸好之后有了及时的沟通,才使原本破裂的师生关系有了转机,并逐渐向良好师生关系发展。孙云晓教授说的“好的关系胜过很多教育”是很有道理的。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是高度考验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耐心的,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欲速则不达”。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细心关注学生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得以成长,并让学生读懂自己的用意,明白自己的出发点,从而寻找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契合点。
三、对待犯错的学生,教师也要有“爱”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好孩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教师一定要给他们改过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不能嫌弃学生,要爱学生,更不能抛下学生不闻不问。要知道多数犯错的学生各自都有苦衷及难言之处,其缺点其实并不是他本人的错,而是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复杂的生活事件造成的,如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学生从小就成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这些学生缺少精神食粮——爱,再加上年龄的特殊性,多数都有“心理障碍”,换个角度讲,他们是“病人”,而这种病又是外界因素(缺少爱)造成的。如果教师缺乏同情心,不去找他们的病因,不给他们治“病”,任其发展,他们就真的会离校而去,无法享受健康、快乐的人生,更谈不上树立远大理想,追求美好的人生、前途。因此,教师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道德基因的转接者。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和教育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情感教育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