莹然冰玉见清词

2016-01-07 01:38刘庆邦
星火·中短篇小说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粱老家心灵

刘庆邦

我国从乡村走出来的男作家很多,多得数不胜数,恐怕很难数清。相比之下,真正从村子里走上文坛的女作家要少一些,曲着指头从北国数到南国,从“北极村”数到“歇马山庄”,也就是可以数得过来的那些个。从华北平原深处的“芳村”走出来的付秀莹,衣服上沾着麦草和油菜花花粉的付秀莹,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庄稼人长期以来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有关。拿我们家来说,我大姐、二姐各只上过三年学,我妹妹连一天学都没上过。我敢说,我的姐姐和妹妹天资都很聪慧,倘若她们受过一定的教育,也拿起笔写作的话,说不定比我写得还要好一些。因后天条件的限制,也是迫于生计,她们的天资生生地被埋没了。人只有一生,我为她们的天资没能得到发挥感到惋惜。好在总算有一些同样是出生在农村的姐妹,她们的家庭条件好一些,父母也不反对她们读书,使她们有机会受到教育,并代表着千千万万农村的姐妹,一步一步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我看过一些当过下乡知青的城里女作家写的农村生活的小说,由于对农村的风土人情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她们有的小说显得不够自信,不够自由,不够自然,还常常露出捉襟见肘的痕迹。像付秀莹这样有过童年和少年农村生活经历的女作家就不一样了,她们写起农村生活来才入情入

理,入丝入扣,纯朴自然,读来给人以贴心贴肺的亲切感。

读付秀莹的小说,我心中暗暗有些称奇,这个作家的小说写得怎么像我们老家的事呢,不仅地理环境、四季植物、风俗民情等,和我们老家相似,连使用的方言,几乎都是一样的。比如,我们老家把唢呐说成响器,在付秀莹的小说里,唢呐班子写的也是响器班子。再比如,我们老家把客说成且,来客了说成来且了。付秀莹小说中的乡亲们也是这么说的。方言是什么,方言是一块地方的语言胎记,方言一出,人们即可把说话者的来路判断个八九不离十。读了付秀莹的小说,我几乎可以判定,付秀莹的老家和我的老家相距不会太远,至少从地域文化上说,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及至见到付秀莹,随着和付秀莹有了一些交往,证实我的判断大致是不错的。我的老家在大平原,她的老家也是大平原;遍地金黄的麦子是我们老家的风景线,也是她们老家的风景线;麦秸垛是我们老家故事的一个生长点,也是她小说故事的生长点之一。只不过,我的老家在豫东平原,她的老家在华北平原。她的老家在黄河以北,我的老家在黄河以南。有东必有西,有南来必有北往,一条波浪宽的大河隔不断两岸的文化,或许正是两岸平原文化的源泉和纽带。

付秀莹人很好,与我读过她的小说之后对她的想象是一致的。她敏感,羞怯,娴静,内向,优雅而不失家常,微笑中充满善意。她就像人们常说的邻家女孩儿,或者说像叔叔家的堂妹,堂弟的弟媳。付秀莹的小说写得也很好,一如她本人的本色。我无意全面评价付秀莹的小说,也无能对付秀莹的小说细致梳理,我只想说一点,读付秀莹的小说,你才会领略到什么叫文字好,什么是好文字,你才会为精灵一样的文字着迷,眼湿。

人们说一个作家的作品好,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是说他的语言好,我却说付秀莹的文字好。虽说文字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好的作家文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我觉得这二者还是有微妙区别的。与语言相比,文字的单元更小,更细分,更有颗粒感,也更具独立性。好比一穗儿高粱和一些高粱种子的关系,如果说高粱穗儿是语言,那么高粱的种子就是文字。取来一穗儿高粱,谁都不能保证穗儿头里的高粱没有秕子,没有虫眼,谁都不会把每一粒高粱都当作种子。而美好的文字呢,恰似一粒粒种子一样,饱满,圆润,闪耀着珠玑一样的光彩,蕴藏蓬勃的生命力。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么说吧,我们赞赏一位西方作家,可以说他的语言好,但不会说他的文字好。他们用拼音字母拼成了语言,但每一个字母都不能独立,都称不上是文字。只有中国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是有根的,有效的,都可以自成一体,作品中既有语言之美,也有文字之美。

付秀莹的文字是日常化的。我国的四大名著当中,《三国演义》的文字是历史化的,智慧化的。《水汻传》的文字是传奇化的,暴力化的。《西游记》的文字是戏剧化的,魔幻化的。而只有《红楼梦》中的文字才是日常化的。付秀莹所倾心的是《红楼梦》的文学传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风霜雨雪,春播秋收;吃饭穿衣,油盐酱醋;男婚女嫁,生老病死;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村头的一缕炊烟,池塘里的几片浮

萍;石榴树上的一捧鸟窝,柴草垛边的几声虫鸣。这些日常的景观,构成了付秀莹文字的景观。它遵守的是日常生活的逻辑,一切发生在逻辑的框架内,受逻辑的约束,从不反逻辑。它是道法自然,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重视环境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样的景观洋溢的是泥土气息、烟火气息、家庭气息和生活气息。

付秀莹的文字是心灵化的。付秀莹说过,她喜欢探究心灵的奥秘,愿意捕捉和描摹人物内心汹涌的风景和起伏的潮汐。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使用心灵化的语言和文字。心灵化不是现实化,不是客观化。它从现实中来,却超越了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使日常生活发生在心灵的时间和空间内。现实世界是雷同的,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因心灵的不同而不同。对小说而言,没有实现心灵化的文字是僵硬的,表面化的,毫无艺术意义。只有心灵化的文字才是灵动的,飞扬的,充满欢腾的艺术生命。从付秀莹的小说中随意截取一段文字,我们都能看出,那些文字在付秀莹心灵的土壤里培育过,用心灵的雨露滋润过,用心灵的阳光照耀过,一一打上了付秀莹心灵的烙印,变成了“秀莹式”的文字。那么,心灵化的文字是怎么炼成的呢?付秀莹也有着明确的回答。她认为作家的写作是从内心出发,探究别人,也正是探究自己。付秀莹说的是心里话,也是交底的话,说得挺好的。

付秀莹的文字是诗意化的。我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成就是文学的最高成就。作家对诗意化写作的追求,也是最高的追求。沈从文说过,作家从小说中学写小说,所得是不会多的。他主张写小说的人要多读诗歌。我相信,付秀莹一定喜欢读诗,一定受到过古典诗词的深度熏陶,不然的话,她的小说不会如此诗意盎然。我原本不打算引用付秀莹小说中的文字了,但有些禁不住,还是引用一段吧。“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秋天的乡村,到处流荡着一股醉人的气息。庄稼成熟了,一片,又一片。红的是高粱,黄的是玉米、谷子,白的是棉花。这些缤纷的色彩,在大平原上尽情地铺展,一直铺到遥远的天边。还有花生、红薯,它们藏在泥土深处,蓄了一季的心思,早已膨胀了身子,有些等不及了。”如果把这些句子断开,按诗的形式排列,谁能说它们不是诗呢!如此饱含诗情画意的文字,在付秀莹的小说里俯拾即是。这样诗意化的文字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短句,节奏感强,字里行间带出的是作家的呼吸和气质;二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取万事万物,有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三是摒弃一切污泥浊水,保持对文字的敬畏、珍爱和清洁精神。

我对秀莹的建议是:除了日常化、心灵化、诗意化,还要注意对哲理化的追求。

2015年9月16日于北京和平里

付秀莹影像

猜你喜欢
高粱老家心灵
高粱名称考释
金秋时节高粱红
最美是老家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乡下老家
乡下老家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老家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