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E/DACUM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浦慧忠
摘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对高职软件专业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构建了模块化的高职软件专业课程体系。修订了符合地方产业需要的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模块化的思想重新设计项目课程及相关课程标准,探索了多元化的教学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
基金项目:第二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无锡市产业升级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集群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ZCZ35)
作者简介:浦慧忠,男,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2011年,无锡市根据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重点任务的第二条提出,要优化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高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结合《无锡市“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关于无锡市地方产业升级的要求,高职院校正迎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期,如何提升自己并且真正做到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紧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许多国家把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通过了《卡尔·泊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是德国保持经济竞争强国优势的前提条件,高水平的就业人员是一个社会技术实力的基础。
“能力本位”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行于北美,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目前,国外体现“能力本位”课程观的主要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CBE)、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其中,又以CBE理论和DACUM方法开发的职业技能图和课程内容模块十分符合现状,CBE理论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所以,对于发展某些工科类的特定技能尤其适用,如计算机应用等,同时,也特别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而DACUM方法是CBE模式的精华所在,其本质就是一种职业能力确定和分析的方法。[2]
(二)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层次少,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研究与应用水平较低,尤其是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对外教育交往的加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的职业学校,已开始引进和实验国外课程开发模式。这些高职院校多是以“能力本位”为指导进行课程开发的,在课程开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条件。再加上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多,因而,在课程开发上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与保障体系,课程开发取得了局部成功。
总体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学科体系化的课程改革——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在改革中出现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课程模式主要是:三段式课程模式、平台式课程模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和项目课程开发模式等,这些课程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3]
二、理论依据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数据库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在IT企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软件开发的需求调查、编码、测试、维护、营销、售后服务及软件生产管理工作。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现状和实际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程序员、软件测试员、数据库管理员、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软件销售与推广人员等岗位。2006年,江苏省在《江苏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及“十一五”行动计划》中确定了全省信息化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软件产业快速崛起行动计划”。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12年出台的《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行业净雇佣指数位列前三(高达80%)。[4]软件行业从业人员存在有较大的缺口,而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软件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将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技能型的“蓝领”上是准确合理的,既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也符合了当前职业教育的特点。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借鉴了加拿大(北美)的“能力教育体系”(CBE)等职教理念,运用DACUM表进行课程开发,其课程特点为:(1)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2)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3)一般都借助了职业分析的方法,不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围绕技能或能力形成组织教学内容;(4)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需、够用”,针对性强;(5)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多数模块可以在模块之间形成模块组合,每个模块组合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5]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致将软件技术专业分成多个培养方向,如财务应用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游戏应用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开发、桌面程序开发、WEB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并以此建立模块化的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这些模块中,有适合各个方向需要的通用性模块,也有具有各个方向特色的个性化模块,主要基于软件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需要,使课程体系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具体实施
一方面,通过前期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考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与能力的整体特征,分析影响其就业能力的主要相关因素,从而厘清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过程;另一方面,在进行大量相关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行业企业调研报告,修订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
在专业调研和就业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立足职业岗位探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多个软件技术专业职业培养方向,如财务应用软件开发、手机软件开发、游戏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桌面程序开发、WEB程序开发、嵌入式程序开发等,并据此开发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模块。课程体系按照企业技术路线设计。
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课程模块化划分参见表1。以往基于学校教学资源的考虑,同时,为便于师资安排和教室课程安排,专业课按照传统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实践课。为了更加明确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和资源共享的需要,现将专业课重新划分为专业通用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6]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可以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又可以实现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并在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的适应性、层次性和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
表1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模块化划分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的构建
应修订符合项目化要求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按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开发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和职业方向模块的校本课程,建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资源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探索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
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考核实施方案参见表2。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伊始,就确立了其在专业方向上的核心课程地位。因此,该课程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分为基础模块、提升模块和实训模块展开,由浅入深,由理论向实践逐步融合。同时,以贴近实际岗位工作需要的内容和要求来进行实施,而最后该课程的考核方案也是按照理论考试加项目完成情况的多元化方式进行评价。
表2 软件技术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实施方案
(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项目支持和师资力量、实训设施的保障
要注重实训课程建设特别是校外实训,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去,到实习基地或相关协议单位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考虑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并引入社会力量,通过再培训和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等方式提升师资水平,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以满足软件技术专业的软硬件建设。
参考文献:
[1]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无锡日报,2011-02-02(A03).
[2]唐立伟,李宇才.中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演变与比较研究[J].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1.
[3]卢绍娟,崔永华.工学结合高职课程开发:基于职教集团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25-28.
[4]胡逸,薛梁.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J].人事天地,2012(4):17-19.
[5]向丽,刘晓欢.高职院校课程模式的现状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40-42.
[6]浦慧忠.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9-52.
[责任编辑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