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桐+陈昊琳
综合性探讨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研究成果的论文并不多见。本文对两种档案学核心期刊《通讯》、《研究》上发表的与档案信息服务相关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
1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来源。来源: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发表时间:200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主题:综合档案馆/国家档案馆/公共档案馆/档案馆 and档案信息服务/档案服务。
1.2 研究方法、工具。通过阅读论文,筛选出论文347篇,其中《通讯》183篇,《研究》164篇。提取其题名、作者等信息,导入EXCEL表格中,人工确定相关论文主题。
2 论文基本情况分析
2.1 载文情况分析
2.1.1 样本总体。表一显示与该主题相关论文均占发文总量的8%左右,表明我国学者对该主题研究处于中等水平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逐步有学者认识到档案信息服务的重要意义。
2.1.2 出版时间。科学文献数量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科学知识量的变化情况。图一:论文数量最多的是2010年,最少的是2000年,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社会对档案信息服务关注度提升。
2.2 载文作者分析。对该主题的论文作者进行统计。从宏观上直接体现该领域作者队伍状况,间接反映该主题的研究水平。
2.2.1 作者总体情况分析。对每篇论文作者(第一作者)进行汇总计算,从图二可以看出,作者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关于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2.2.2 核心作者群分析。核心作者是指某一学科研究中造诣较深,获得科研成果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应等于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N max 开方的0.749倍,即N=0.749×(N max )1/2。如表二,该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分别是薛四新和周林兴,15年共发文6篇(N max=6),代入公式得N=1.945,取大于N的整数2作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由此可统计出我国该领域核心作者共有51人。核心作者普遍发文数仅为2~3篇,表明相关学者并没有对档案信息服务进行更深层次研究,我国该领域内骨干研究力量缺乏。
2.2.3 作者所在系统分析。首先,高校发文比例最大,是该领域的中坚力量。其次,档案局(馆),说明档案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后,企事业单位、军队档案馆逐步认识到信息服务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2.2.4 基金论文项目分析。2000年~2014年发表在《通讯》、《研究》期刊上“档案信息服务”领域的论文有69篇涉及11项基金,其中谭必勇等《档案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模式及实现策略研究》分别为国家档案局、北京市档案局科技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三项基金资助,分别计入。从表四可以看出基金项目以国家社科基金为主。2009年~2011年论文数最多,表明对其研究不断深入。
3 论文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对347篇论文的阅读,总结出与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相关的主题。
3.1 档案信息服务理论与方法的一般性问题。该主题论文有37篇。赵爱学等从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出发论证档案信息服务的理论形成和理念发展。吕元智、聂勇浩等提出档案信息服务绩效评价。程结晶、王英玮提出档案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研究。张晓霞、闫静等提出档案信息服务比较研究。此类论文形成的成果系统地为档案信息服务发展提供方向。
3.2 政府信息服务。该主题论文有52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确立综合档案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如美国国家档案馆通过RSS定制的方式,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英国国家档案馆建立完备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如国家数字档案库等,既体现个性化服务又兼顾公平。
3.3 档案信息服务的法律政策。该主题论文有13篇。一方面是信息权与隐私权的关系问题,综合档案馆应明晰个人信息范围,构建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等。另一方面是综合档案馆法律权责问题。档案形成者没有真正行使法规赋予其档案利用与公布的权利,综合档案馆独自履行档案的鉴定权和公布权,缺少法律依据,使综合档案馆处于两难境地。
3.4 档案信息服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该主题论文有109篇。一方面数字档案馆、档案学者从数字档案馆概念辨析出发,构建数字档案馆功能模块、评价模型,运用知识管理技术开发档案信息,关注与智能楼宇、物联网关键技术的融合。另一方面,档案网站,主要是档案网站一级类目设置、网站检索系统等问题上,要求档案网站建设完整、检索便利。
3.5 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该主题论文有41篇。首先,档案馆馆藏建设,重新审视档案进馆标准和价值鉴定。其次,高质量档案信息资源库建设,注重馆藏档案数字化质量。最后,更新信息资源建设理念,如“社会档案观”、“社会服务观”、“社会记忆观”等。
3.6 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与评价。该主题论文有11篇。档案信息服务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产生哪些经济、社会效益。王灿荣从理论上提出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绩效评价的特征、原则等。唐祖军探讨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增值问题。
3.7 档案信息服务均等化研究。该主题论文有15篇。首先,数字鸿沟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信息基础设施、馆藏资源建设、社会教育功能等差距,我国不同区域也存在此类问题。其次,档案信息服务均等化,确保档案信息配置公平。最后,弱势群体,促进档案馆功能拓展,促进档案馆公益性发展。
3.8 档案信息服务的教育功能。该主题论文有15篇。宋琦提出档案馆在“史事”方面为社会提供真实历史记忆的价值。王云庆、宁现伟提出从历史视角梳理各国档案馆公众教育的发展简史。李海英、章燕华等提出档案馆可以作为教学实习基地,提供在线教育等,使档案信息传播区域更远,服务面更广阔。
3.9 档案信息服务的文化价值。该主题论文有21篇。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曾经说过“档案反映人类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反映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础”。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应将先进的管理思想、信息技术、档案工作者文化素养结合,挖掘档案文化价值。如提供自由阅读文献的档案室,利用计算机技术绘制档案知识地图等。
3.10 其他关于档案信息服务的研究。该主题论文有18篇。档案馆政务微博、微信平台建设,学习型档案馆服务的建立,档案馆参与考古、非物质文化的管理,少数民族特殊载体档案文献保护,此类服务不仅为档案信息传播搭建快捷平台,而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档案接收范围,为更好的档案信息服务奠定物质基础。
4 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和国家政策,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协调发展趋势。
第一,档案信息服务理论与方法的一般性问题作为档案信息服务理论基石,其发展深度直接影响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从现有发表的论文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理论限于表面论述或者是档案学基础理论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影响,缺乏深度和针对性,从中可以看出档案信息服务基本理论尚未形成,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基本理论对档案信息服务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第二,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档案事业,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标准化、均等化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内涵、外延是什么,在国家层面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各省市综合档案馆普遍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措施,仅从自身情况出发,没有站在总体层面上思考服务的均等化、标准化,这种情况遏制了档案信息服务发展的统一性、长远性。因此对标准化、均等化概念的界定是档案信息服务发展的迫切任务。
第三,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档案信息服务结合,特别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从发表的论文数量可以看出是该领域热点问题。大多数论文围绕数字档案馆服务功能实现技术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数字档案馆建设应以各级综合档案馆为基本单位,构建数字化信息仓库,作为信息共享的物质基础。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图像、音频、视频信息的有效检索,用户了解并乐于通过相关路径访问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点。保证档案信息在数字化过程中文本、多媒体、超媒体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未来的数字档案馆发展方向应该是打破省市馆(室)之间区域、载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信息,各级馆(室)在统一标准化基础上的信息合作,既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又在分工与合作基础上最大限度做到档案信息共享。
第四,政府信息公开是民主法制进步的重要标志,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公民权利。综合档案馆作为政府公文的永久保管机构,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用者的档案信息需求,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综合档案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赋予其公开政府信息的公布权,明确权责。
第五,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有义务和责任将民族文化“根”延续下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创新,化腐朽为神奇。在我国的行政体系规划中,各级各类档案馆(室)之间均无隶属关系,上级档案行政机构对下级档案行政机构或同级档案馆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使得综合档案馆在实际管理中缺乏强制性。省级政府有省馆,市级政府有市馆,县级政府有县馆,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沟通联系少。档案的唯一性及保密性的特点,使档案馆不会主动开放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不利于馆际之间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定,协调馆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确定档案资源建设开发范围,使其在法律层面权威化、合法化。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方面,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关键在于转变开发理念,秉承“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肩负为广大人民群众构建真实可靠的“社会记忆”的责任。
第六,档案信息服务法规建设。保藏档案的根本目的是利用,明晰信息利用与隐私保护的辩证关系,从法律上明确综合档案馆鉴定权与公布权的范围,使其有法可依,是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迫在眉睫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档案馆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多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保持密切联系,把握学术发展前沿动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回顾过去,放眼未来,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任重道远,理论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尚需时日。
*本文为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吉林省农村公共文化知识转移机制研究》(12QN003)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 来稿日期:201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