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超
摘 要:英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政府对教育国际化的研究非常重视,并较早制定了合理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文章从实践层面梳理了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师生流动、课程国际化、国际科研合作、跨国教育等战略举措,发现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其举措内容详实,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良好的协调机制。
关键词: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和举措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学生流动日渐频繁,高校科研实力逐渐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越来越高,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1]。研究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改革,借鉴其先进的国际化战略和举措,有利于我国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一、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概况
美国著名战略学专家迈克尔·尤金·波特把高校战略定位分为三种:一是种类定位,即通过选择特殊课程设计或特色服务获得竞争优势;二是需求定位,即通过锁定特殊顾客群获得市场;三是渠道定位,即以不同接触方式为顾客服务[2]。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专家约翰·L·戴维斯认为,大学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国际化战略。他认为,大学国际化战略有四大模式:“中心-系统”“零散-中心”“系统-边缘”“零散-边缘”[3]。英国采用“中心-系统”模式,这种国际化战略模式目标明确,通过具体的政策和支持程序来落实,学校对国际化进程推进有充足的准备,还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并建立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
(一)战略目标
以经济利益优先。撒切尔政府在削减教育经费的同时,鼓励高校拓展收入来源,并首次在英国推行“留学全费政策”。梅杰政府时期,英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签订《服务贸易总协定》,使英国的教育参与到国际服务贸易体系中来。布莱尔政府同样强调高等教育的经济目标,并于2003年再次重申了大学与英国经济发展的联系。2004年,英国教育部发布题为《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的国际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强调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服务。卡梅伦政府在2013年提出新的国际教育战略——《国际教育:全球增长与繁荣战略地图》,并指出,2008-2009年,英国教育出口值约为141亿英镑;2011年,这一数字高达175亿英镑[4]。这一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将国际教育纳入产业战略,足以看出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济功能的重视。
(二)战略布局
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战略布局。英国将其教育国际化交流的对象国或地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欧盟国家。英国积极参与欧盟高等教育项目,这是英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重点。第二类,与英国高度竞争,同时高度合作的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全球主要英语国家。这类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与灵活的国际化政策在国际教育市场上与英国展开激烈竞争。第三类,英国高等教育主要输出对象国(或地区)与留学生来源国(或地区),如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等。随着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崛起,英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高等教育政策,评估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
(三)战略保障
制定发展战略,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管,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梅杰政府时期,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颁布了《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布莱尔政府时期,英国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切实保障高等教育(包括跨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提出“首相行动计划”和高等教育品牌战略;目前,许多大学都制定了自己的国际化战略,目的是规划国际化发展,剖析国际化弊端。例如,爱丁堡大学于2009年公布的《国际化战略》涉及国际化历史、信念到国际学生的招生及组织安排,使国际化从目标到实施都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
(四)战略实施
制定有效的学术策略与灵活的组织策略。策略与举措是院校层面的国际化能否获得成功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5]。加拿大高等教育国际化专家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主要包含学术策略和组织策略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促进人员流动、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加大国际科研合作、发展跨国高等教育上,这为我们在实践层面分析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提供了一个框架。
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举措
(一)大力吸引留学生,灵活制定留学生签证政策
学生流动仍是国际化背后的主要推动力[6]。2013年推出的《国际教育:全球发展与繁荣战略地图》明确了政府及教育部门如何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建立英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优势。同时指出,赴英国留学的海外学生将对英国的经济作出巨大贡献,并计划到2018年实现英国国际学生人数增长15%~20%,即在5年内增加9万名国际学生[7]。作为产业战略的一部分,英国政府极力促使国际教育成为英国21世纪的增长型行业之一。为吸引留学生,英国加大了在国家奖学金、学术团体奖学金、院校奖学金方面的投入,实行多样的奖学金政策。比如,伦敦城市大学奖学金包括全额奖学金、半额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等,并提供学费优惠政策。2014年春季,该校“校长奖学金计划”提供了5个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名额,金额高达3万英镑。
简化签证程序,限制工作签证。英国长期以来实行对留学生简化签证的政策,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英国国内民众希望减少移民人数以增加就业机会。2012年,英国正式取消“计点积分制”签证体系中的PSW(Post-Study Work)签证,严格控制非欧盟留学生学成后在英国工作的机会。这直接导致当年留英学生较上一年下降2%。为减少这一举措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政府于2013年更新了签证条款。2014年,修改后的《英国移民法》正式开始实施,其中关于国际学生就业政策方面规定,在英国境内的留学生将可直接从 Tier4 学生签证转换为 Tier5 临时工作签证,并可获得12个月或24个月的实习工作签证。虽然英国政府重新修订了签证政策,但是与PSW签证相比,目前对留学生优惠的签证政策在惠及范围上大大缩小,留学生工作政策也受到相关签证政策的限制。
(二)制定学生出国流动计划,并提供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学生国际流动逆差在英国居高不下。2012年,英国学生出国人数仅为2.8万余人,其中接近一半的学生仅在欧洲境内流动。为鼓励本国学生到其他国家学习,使本国学生获得更多的国际机会,并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20%毕业生拥有国际流动经历的目标,2013年12月,英国高等教育国际事务协调办公室公布了《英国出国流动战略》。该战略内容详备,包括宣传监测、能力建设、财务改革、经验分享等,是卡梅伦政府时期英国在促进学生出国流动方面的指导性政策。在中英交流方面,英国文化协会于2013年发起了旨在促使更多英国学生赴中国留学及参与实习的旗舰项目——英国未来计划(Generation UK)。预计该计划将在2016年实现1.5万名英国学生赴中国学习及实习。
(三)对教师提供“推拉”支持,促进双向流动
2008年,英国大学校长联盟发布了《在欧洲研究区的研究人员流动:障碍与奖励》绿皮书。报告强调,增加研究人员流动能带来许多潜在的好处。欧盟委员会指出,这种好处更多地集中于知识交流上,同时可以在共享教学方法和学习专业知识方面获益[8]。即便如此,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英国学术人员流动仍较少。为扩大本国教师的国际视野、加强文化交流,英国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出国访问。2000年初,英国政府发布的《专业发展:支持教与学》提出,从2000年5月到2003年实施教师国际化发展计划,将大约7500名教师送到其他国家进行短期研究访问,在其他国家的优质教学实践中学习。2004年,英国国际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中》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专业发展课程,到发展中国家参加发展教育实习营。2010年3月,英国政府还启动了旨在提高校长领导能力的国际领导力计划。
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英国作为非移民国家,近几年对国际员工的接纳数量呈上升趋势,这主要归功于几项新的移民政策。例如,2002-2003年,为了增加英国高技术人员的数量而实施的“高技术移民项目”(Highly Skilled Migrant Program)。2005-2006学年,新聘请的员工中有27%来自海外[9]。2007年,英国大学20%的教职员工来自海外。受金融危机影响,2011-2012学年,这一比例下降至24.4%。
在参与欧盟高等教育交流计划方面,Euraxess UK计划、伊拉斯谟项目、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行动(MSCA)等可供选择。Euraxess是一项独特的泛欧洲计划,旨在促进研究人员的职业发展与国际流动,同时加强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合作。始于1987年的伊拉斯谟项目在2014年并入全民伊拉斯谟项目,该项目预计将促进100万名教职员工流动。2014年新推出的“伊拉斯谟+”计划(2014-2020年)预计将促进80万名青年工人、教师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流动。玛丽·居里行动于2014年1月正式更名为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行动,作为欧盟“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计划的一部分,其总预算为61.62亿欧元,支持研究人员跨国家、跨部门和跨学科流动,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四)不断扩展课程形式,提高语言教学质量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为吸引留学生,英国高校积极开发适合留学生学习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课程,如学位课程、基础学位课程、文凭与证书课程、语言课程等。从2007年开始,部分高校进行本科三年“浓缩”为两年的试验,参加两年制本科试验的高校有德比大学、利兹城市大学、北安普敦大学、斯特福德郡大学、米德维大学联合体等,学生将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的课程,以减少留学时间和费用。[10]
在教学语言使用方面,据英国《独立日报》2014年7月14日报道,英国跨党派议会团体(APPG)提出了“国家经济复苏计划”,旨在提高英国第二语言的使用人数,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使英国经济复苏。2015年,英国教育部将投入35万英镑用于提高英国学校语言教学质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允许学生旁听海外课程,并对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推出了“整合式语言课程”。其他形式的课程创新还包括使语言习得成为必须要求或者选择性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考虑外国学生的特殊需求,欧洲学分互转计划,以及与英国合作的海外国家授予学士学位项目。[11]
在推进课程的欧洲维度建设方面,作为原伊拉斯谟计划的扩展,欧洲研究生课程在2009-2013年正式实施。该合作和交流项目旨在通过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留学生和访问学者通过该项目参与欧洲硕士课程(European Master Courses),在欧洲高校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同时,该项目鼓励欧洲的大学生到第三世界国家学习以增强欧洲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联系。
(五)重新评估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加大资金投入
2011年,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发布了《创新与研究的增长战略》蓝皮书,认为英国全球科研创新的领导地位依赖于较高的国际研究人员的合作与流动。2013年,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又发布了《2013英国科研表现之国际比较》的研究报告,文中显示,英国文献国际合作量在2008-2012年间增长了2.9%。2012年,英国47.6%的科研成果源于国际合作,这一比例仅次于法国,排名全世界第二。
英国借助自身科研实力,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科研合作并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具体而言,其战略举措主要有以下四项。
第一,全球布局科研合作网络。西欧国家始终是英国国际科研合作战略的重心。随着亚洲国家科研实力逐渐增强,国际合作对象不再限于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加强与亚洲各国的科研合作被英国看作未来推进国际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第二,大力支持科研资助机构。这类机构在推动英国研究国际化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在支持国际合作方面极其活跃,如同贸易投资署对商业的作用[12]。2007年7月,RCUK出台了《国际合作总体战略和优先领域》,并积极设立海外办公室,以促进、协调及监测海外合作的发展。
第三,定期举办国际会议并出版相关研究报告。例如,“走向全球”(Going Global)是英国文化协会主办的大型开放式国际教育论坛,自2004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为世界各国国际教育领导者提供讨论时下国际教育问题、寻求国际合作的机会,并就相关议题出版研究报告。
第四,创造科研国际化新机遇。随着欧盟第7个研发框架计划(2007-2013年)的结束,为实现欧盟2020战略中“创新型联盟”计划,新的研究与创新框架计划——“地平线2020”于2013年正式启动,为期7年(2014-2020年),预算总额为770亿欧元。“地平线2020”重新设计了整体研发框架,在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国际合作中,以全面开放的国际合作活动为主导,以有针对性的国际合作活动为辅助模式。
(六)重视“新型教育提供者”与新兴国家或地区,提高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英国文化协会于2013年公布了其关于跨国教育的首个研究报告——《未来事物的状态——跨国教育的演变:数据、定义、机遇和影响分析》。报告指出,英国已经把跨国教育作为实现新的教育出口产业战略的重要途径。
第一,采取多种多样的跨国教育形式。英国的跨国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开展课程衔接和特许经营;建立海外分校;建立大学独立的商业运作机构;拓展远程/虚拟教育项目或机构;建立独立的运行机构;建立策略联盟或大学联合体,如“苏格兰知识”(Scottish Knowledge)是苏格兰大学与工商业企业建立的智力联合体,在全球范围营销苏格兰的高等教育。英国竭力通过项目与机构的流动大力发展跨国教育。
第二,抢占跨国教育市场,与新兴大国或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跨国教育将持续扩张,这主要是由亚洲地区需求高涨、国际分校在新兴市场中的扩大及远程教育(包括慕课)的传播所驱动的[13]。2014年,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公布了《英国跨国教育的价值》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英国共有2785个跨国教育项目。跨国教育项目主要合作国家及地区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中国内地与香港。新的国际教育战略明确指出,马拉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好的跨国教育政策环境,英国的跨国教育项目将在这些国家及地区不断发展。
第三,重视新型教育提供者。新型教育提供者主要有两类:一是逐渐扩大的私立院校;二是国外大学在英国的办学机构。目前,英国已认证的英博夏尔大学(又称BPP大学)就属于美国阿波罗教育集团。英国政府鼓励海外大学在英国办学,促进国际教育双向交流。对于海外高等教育提供者来说,英国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教育市场。在新的国际教育战略中,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对那些希望在英国提供本国学位的海外机构予以指导,并对希望在英国建立学校的机构提供咨询建议。在重视跨国教育发展的同时,英国积极加强与本国大学海外分校的联系。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四点。
第一,制定明晰而精确的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抢夺那些以留学生输出与跨国教育输入为主的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份额。我国如何在这个日渐成熟的市场上制定准确的国际化战略至关重要。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全球,认真研究国际化交流动向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国际化新政策,针对各国国际化发展特色实行不同的国际合作形式,制定分层次、有重点、宽领域的国际化发展维度。
第二,建立国际化发展的协调机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准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及院校的协调行动。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国际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样有利于我国更有成效地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例如,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上注重与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世界贸易组织等的优势开展合作;在国内,则需调动协会、院校参与国际化的热情,并提供制度保障,摆脱各省市、院校单兵作战的劣势,开发全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将院校与驻世界各地的大使馆联合起来进行宣传招生,在国外树立诸如“孔子学院”的教育品牌。
第三,提高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力度。英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另一特色是注重对各国的国际化政策进行研究,尤其是那些竞争对手的国际化动态。我国院校中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或为了院校发展进行规划,或是学者个人的研究领域,缺乏专业组织对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我国要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各国教育国际化发展政策,既包括国际化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国际化主要问题研究。通过增强研究实力,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平。
第四,完善高等教育系统的国际化政策。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国际化政策既要注重高等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要重视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织间的协调与平衡。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各省市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政策的制定上要更具操作性,以便更好地在院校内部各环节落实。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处于宏观指导地位,并提供质量保障,鼓励高校自由参与国际竞争,切实提高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015-04-15.
[2]Michael E.Porter. What is Strateg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4:61-89.
[3]John L Davis. Policy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 Amsterdam: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95:15.
[4][7]International Education: Global Growth and Prosperity[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2015-04-18.
[5][加]简·奈特. 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变革与发展[M]. 刘东风,陈巧云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41.
[6][13]Horizon Scanning: What Will Higher Education Look Like in 2020?[EB/OL]. http://www.international.ac.uk,2015-04-20.
[8]Researcher 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Research Area: Barriers and Incentives[EB/OL]. http://www.Universitiesuk.ac.uk,2015-04-20.
[9] [11]曾满超、王美欣、蔺乐.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02):86.
[10]王立科. 英国高等国际教育政策及其借鉴意义[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5):57.
[12]Innovation and Research Strategy for Growth[EB/OL]. https://www.gov.uk/government,2015-04-20.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