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本土化”策略初探

2016-01-06 03:06周晓荣
创新时代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本土化校本校长

周晓荣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学校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的建设“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学校管理改革运动,后扩展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西方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并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但在中国大陆,还没有落地生根。

一、校本管理“本土化”的可行性分析

1.宏观政策的导向为“校本管理”落地准备了土壤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有关教育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毫无疑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的方向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迎接校本管理模式落地的土壤已经初步形成了。

2.管理制度的革新为“校本管理”生根创造了条件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自此,校长负责制在我国中小学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大大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证。近期,在学校教育管理“去行政化”的呼声中,《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已经面世,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6个方面的专业职责,包括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本质上是把学校管理的自主权全面“下放”给了校长(或者说是给了学校)。1999年全国第三次全教会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实践虽然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但是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同样也为实施校本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改革探索的实践为“校本管理”发芽积累了养分

从学校内部来看,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的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但并不是交给校长一个人,而是构成一个由校长、学校党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结构,即①校长全面负责,按有关规定行使包括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财政权等的办学自主权;②党组织保证监督;③教职工民主管理,建立和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各项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从学校外部来看,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关注,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和呼声也逐渐高涨。同时企业也产生了参与教育的愿望。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学校管理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开门办学”正在成为主流认识,学校广泛成立理事会,建立家长委员会,更多的社会资源正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学校管理,学校教育实行第三方评价方式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所有这些探索和实践,都将为实施校本管理提供有益的支撑。

二、校本管理“本土化”的策略探究

如果说校本管理“本土化”的可行性,是建立在对宏观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那么校本管理“本土化”的策略研究,就需要站在学校管理的微观角度来考察。

1.文化为根,用百年传承的思路定位管理

实施校本管理,绝不是简单地重新建立一套管理模式,就任何一所具体的学校来说,也绝不可能割断历史。事实证明,没有哪一所学校没有独特文化根基的支撑,就可以被称为名校。在急功近利的应试大潮中,凭借一些临时性的“急就”方式“一考走红”的学校,或者抓住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与社会需求急剧膨胀的矛盾,谋求政策倾斜,凭借在短时间内集聚起一定范围内的优质资源,打造出来的类似“县中现象”这样的奇观,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时过境迁,终将成为过眼烟云。

校本管理“本土化”,势必要牢牢扎根于学校独特文化的土壤中。对于有一定历史的“老校”来说,其基本策略就是寻根探源,挖掘文化渊源,探寻历史轨迹,梳理先贤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现实的校本管理方式,谋求学校文化的传承发展。对于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新校”来说,其基本策略就是文化立校,立足育人为本,着眼发展潮流,挖掘周边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合适的校本管理方式,谋求学校文化的绵延生长。

2.制度接力,用与时俱进的思考指导管理

学校管理的有序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成熟的制度体系,即使在人文管理色彩浓郁的学校,其基本保障仍然是健全的制度。而原有的制度体系本身自然有它的惯性,更何况在一些历史久远的学校,某些制度早已融入学校发展的血脉,成为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下,实施校本管理,必须做好制度的前后衔接,其基本策略就是革故鼎新:一方面梳理旧有制度,剔除糟粕,留存精华;另一方面对部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新的制度,明确办学方向、目标和任务,制定近期和长期的发展规划,按本校的实际情况去决定资源分配,对学校的财政预算、课程设置、教科书选择、学校人事决策等方面实施改革。而这一揽子具体工作的过程,恰恰也就是校本管理的开端,用校本管理的方式实行制度改革,用制度的革新保证校本管理的顺利实施,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3.实践创新,用雪中送炭的思维落实管理

目前来看,学校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期,从2012年起,教育部开始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其中第一批293个县(市、区)已经最终认定,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推动了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例如,上海市启动了“新优质”学校的创建工作,江苏省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工作,等等。不难看出,学校教育发展整体处在一个历史高位。

在此背景下实施校本管理,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怎样突破“高原”瓶颈,成了棘手的问题。实施校本管理,必须立足实践,积极创新,其基本策略就是精准突破,用雪中送炭的思维,分析排查学校发展中的弱点,调整管理重心,采用自由、灵活的方式,科学地管理、合理地分配学校资源,整合优化社区资源,汇聚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学生力量,形成合力,寻求有效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科学持续发展。

2014年3月31日,习近平主席在布鲁塞尔会见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时强调,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让我们谨记习主席的教导,智慧地推行校本管理,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德伟.美国校本管理背景下中小学校长的素质能力及其培养培训[J].外国教育研究,2007(02).

[2]赵忠友.试论校本管理实践对校长素质的要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3]张相学.校本管理:中小学管理革新的理念与策略[J].教育探索,2005(10).

猜你喜欢
本土化校本校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论校长的修养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