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明, 王伟亮, 张海波
(1.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 北京 101416; 2. 空军指挥学院 后勤与装备系, 北京 100017;3. 装备学院 昌平士官学校, 北京 102249)
新形势下加强部队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的思考
赵 明1, 王伟亮2, 张海波3
(1. 装备学院 装备指挥系, 北京 101416; 2. 空军指挥学院 后勤与装备系, 北京 100017;3. 装备学院 昌平士官学校, 北京 102249)
随着新型复杂装备批量列装部队,其所体现出来的技术含量高、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故障面广的特性,对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运用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剖析了当前部队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在思想观念、维修作业质量、组织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必须转变思想观念、预防维修差错、突出管理教育、完善法规制度等对策措施。
装备;维修保障;质量管理
装备维修质量是部队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保障力的重要前提,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关键保障。加强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是装备建设的永恒主题。随着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入推进,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陆续配发部队,成为部队战斗力新的增长点。这些装备技术含量高、规模庞大、结构复杂、故障面广[1],使得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呈现新的特点,加之部分装备建设采取边研制、边生产、边交付、边定型的“四边”超常办法,“先解决有无”“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装备发展速度上去了,但也造成一定程度的质量滑坡,给装备使用维护带来不少难题,甚至留下一些后遗症、夹生饭,质量问题“事件链”延长、质量事故“预防点”前移、安全形势“滞后期”明显、装备保障“复杂性”加剧,对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强调指出:各级各部门要把质量问题摆在关系官兵生命、关系战争胜负的高度来认识,贯彻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理念,把质量要求贯彻到武器装备全寿命各个环节。着眼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推动部队装备维修质量全面提升,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深刻剖析当前部队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对应之策。
经过多代“装备人”的共同努力,我军建立健全了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机构,明确了维修质量管理职责区分,配套完善了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法规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军特色的装备维修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各单位结合维修工作实际,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维修质量管理制度,如关键部位照相管理制度、重大作业持卡操作制度、技术问答制度等,对于保持装备完好、避免装备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照全面维修质量管理要求,我军部队维修质量管理还主要以事后检验为主,维修过程控制差、维修质量成本高,部队维修质量管理水平与高新装备要求不相适应,维修质量隐现下滑苗头,质量问题呈现多发性势头。
1.1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对照全面维修质量管理理论,在装备维修实践中,部队维修质量管理者还存在以“七重七轻”为代表的认识误区。
1.1.1 管理关口重“事后”轻“过程”
我军装备质量管理有一项优良传统,即发生质量问题后,要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进行“双五条归零”。即针对装备质量问题,在技术上按照“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要求进行完善;在管理上按照“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的要求逐一落实。应该说“双五条归零”对于解决已发生的维修质量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事后归零”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质上是“亡羊补牢”,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不能有效预防质量问题发生。由于未能对维修过程实施有效控制,加之在论证、研制阶段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论证不足,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装备维修质量下滑的势头。
1.1.2 管理方式重“行政”轻“法治”
在维修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怪圈”:“发生事故→整顿→警惕→放松→再发生事故→再整顿”。一个维修事故处理了,整顿了,但没过多长时间又松懈下来,还会重复同样的错误,甚至会犯更加严重、导致更大损失的错误,使维修人员在一次次“教训”中反复整改,“差错难免、问题频发、事故难防”已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究其根源,是没有真正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依靠法规制度抓质量管理。长期以来,部分部队修理机构习惯于靠行政抓管理、靠“运动”抓工作,“人治”色彩浓厚,而对法规、标准、体系等根本性、长效化的管理手段运用不足,助长了“推一推动一动、整一整醒一醒”的惰性习惯,致使部队经常陷入“发生事故时精神紧张,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点”的怪圈。
1.1.3 管理对象重“大”轻“小”
通常,部队装备管理者对大型装备或装备大中修的维修质量管理比较重视,而对配套的装(设)备等“小装备”“小部件”以及装备的日常维护重视不够。片面认为只要把主战装备和装备的大中修管好就行了,至于“小部件”和维护保养管好管差无碍大局,造成装备的维护保养和零备件存在不同程度质量隐患,甚至导致装备事故发生。
1.1.4 差错原因重“高”轻“低”
在维修实践中,有的同志把类似于螺丝钉没有拧紧、元器件极性装反等操作层面的问题,称为“低层次”质量问题。表面上看,这些问题没有技术含量,很容易解决,归结为“低层次”似乎有道理。实际上,这种认识非常有害。任何装备维修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卫星上的元器件极性装反,上天之后发生问题,就是数以亿计的损失。人为把维修质量问题分为“高层次”和“低层次”,往往会丧失对问题深追细纠的机会、放松对质量管理的要求。
1.1.5 管理人员重“专职”轻“全员”
有些同志片面认为抓质量是质量管理专职人员的职责,进而导致部分修理机构只靠专职人员抓质量,忽视单位领导者、修理活动组织者、实施者和保障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造成质量管理与装备维修工作脱节、维修质量管理水平低层次徘徊。
1.1.6 差错预防重“单个”轻“级联”
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避免单个维修差错上,而对产生维修差错和导致差错传递的因素关注不够,使得容易错上加错,导致维修事故的发生。发生维修事故往往不是单个维修差错的结果,而是多个维修差错叠加的后果。维修差错通常按顺序发生,一个差错会引发另一个差错的产生,且会极大增加下一差错发生的可能性[2],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差错级联可能涉及很多人,不同的人每人犯一些错误,联系在一起就会形成系统防线的危险漏洞。以航空装备为例,机械员未盖好油箱盖,差错已经形成,如果机械师没有复查,质量检验员又没有发现,那么差错积累的结果,就会引起空中冒油,甚至起火,导致飞行事故[3]。
1.1.7 装备质量特性重“专用”轻“通用”
装备专用质量特性是指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如飞机的速度、作战半径、飞行高度,舰船的排水量、航速,导弹的射程、精度等。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是指保证各类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有效发挥的一组共有技术特性,如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等。国内外武器装备发展和历次战争的实践证明,通用质量特性与专用质量特性一样,是衡量武器装备质量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装备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为了追求武器装备先进战技性能,人们往往把关注点过度地放在装备专用质量特性上,而忽视装备的通用质量特性。实际上,装备仅有先进的战技性能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好的装备应先进、可靠、安全、经济、顶用。例如,美军B-1B战略轰炸机,突防能力和空中打击能力都非常优异,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维护费用等问题,作战中很难完全发挥预期的作用,被戏称为“机库女皇”。通用质量特性与专用质量特性的统筹协调,是高新技术装备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装备维修质量管理要实现从注重装备专用质量特性向全特性指标相协调转变。
1.2 维修作业质量不高
1.2.1 作业人员时有差错
事实证明,检查不到位、维护不科学、装配不正确、调试不准确、判读不确切等维修作业工作漏项,是导致装备维护质量不高、引发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世界航空事故案例统计中,航空维修差错占85%,此外,20%~30%的空中停车也与航空维修差错有关[4]。如果维修作业人员技术不过硬、作风不扎实、工作不落实,发现不了故障或发生维修差错,就会把隐患留给别人,而有些维修工作遗留的缺陷隐患,其他人往往很难发现。这就等于把质量安全防线的第一道关口放开了。
1.2.2 复查把关不规范
从理论上讲,当维修作业工作存在差错,通过干部复查把关,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纠正和排除的。但由于干部复查把关不规范,导致把不住、有漏项等问题。如空军“干部检查飞机”是法定要求,也是各级反复强调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但目前,无论是配套检查,还是项目把关检查,在具体操作上均不规范,几乎是一个单位一种做法、一个部门一种套路、一个专业一种习惯,都没有把干部检查飞机的部位、内容、标准等规范化,大都凭经验做事,“把不住”概率大。
1.3 组织水平有待提高
部队装备维修工作是在组织管理下进行的,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往往都存在管理方面的因素。正如“80/20法则”所指出:80%以上的人为差错都是因组织管理失误造成的,剩下的20%看似纯个人操作的问题,也能找到管理方面的原因。
1.3.1 组织过程缺陷,未能及时识别控制危险
在组织维修工作过程中,没有及时识别、控制潜在危险导致维修责任事故。如安排维修工作计划性不强、随意性大;技术准备不充分,分析研判评估走过场;管理层与一线维修人员对立,过分强调惩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危险因素,缺少监管或监管过多;有意忽视程序或操作规程,允许使用未经批准的程序,安排不合格人员执行任务,甚至有意让修理人员违反规章或程序等。
1.3.2 组织气氛缺陷,未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维修作业单位遵规守标的风气不好,主要表现为缺乏安全文化氛围,执行力、落实力不强,保障秩序不够严格正规;经常性安全教育不够,针对性有效性不强;为维护局部利益隐情不报、漠视维修过程中的小差错,对问题熟视无睹、纠正不力;容忍不符合规定但已形成惯例的习惯性做法;安排工作负荷过重。
1.3.3 组织管理缺陷,未能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
维修保障资源不足,对维修工作必要的设施设备、器材资料支持不够。维修人员配备不当,飞行参数判读、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辅助手段发挥不够,维修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维修工作场所不符合规定要求,明知维修设备、工具存在不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问题,任由其存在而不进行修正。
1.4 规章制度尚不完善
装备安全是靠众多严格的规章、标准化的程序、规范化的操作来实现的,有内在规律性。但是,在维修实践中,不可避免存在规章制度内容陈旧缺失,甚至错误,与本单位业务结合不紧密,规章制度落实打折扣等问题,直接影响质量管理效果,甚至为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1.4.1 维修质量标准法规缺失错误
对于维修保障而言,其突出表现就是维修质量标准法规更新慢、内容陈旧甚至错误,基础性标准、维修设备性能标准、质量管理标准普遍落后于现代装备维修的要求。更有甚者,一些修理级别低的维修机构存在无工艺要求、无工艺管理、无工艺文件的“三无”问题,以致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1.4.2 法规制度与本单位结合不紧
有些修理机构虽然制定了一些质量管理规范标准,有的还建立了维修质量管理体系,但多是照搬地方或装备生产厂家的标准条文,“本地化”程度不高,实用性不强,缺乏装备维修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如缺失维修大纲、维修方案、工作单、工程指令及各类维修手册等内容。在维修实践中,仅将质量管理作为日常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制度,没有真正融入日常维修管理活动中。
1.4.3 法规制度执行大打折扣
装备维修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一线维修人员“翻手册”的程度和“守规矩”程度。而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趋于简化、省事和偷懒等打折扣倾向,导致对各类操作法规、标准、流程和技术要求等重视不够、执行不力,习惯于凭经验、想当然,不按标准程序做事,甚至凭侥幸随意蛮干,加之维修质量考核验证难,法规制度执行往往大打折扣。当维修质量与维修进度、维修经费发生冲突时,维修质量往往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针对当前部队维修质量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问题,分析探索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工作的特点规律,在新的起点上研究确立装备维修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提升装备保障质量,加快推进部队战斗力建设,确保各项任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2.1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大质量观”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思想观念上,要跟进时代要求,靠近实战需要,贴近部队实际,针对装备特点和战训保障需要,围绕确保“装备质量安全”和“战训任务完成”2项基本任务,以及“降低装备故障”和“减少维修差错”2个直接目标,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树立与时俱进、科学务实的维修保障质量安全观。
一是要树立“以可靠性为中心、可用性为核心”的质量意识观。在指导把握上,要科学把握数量、质量、速度之间的关系,坚持做到“质量永远第一”。
二是要树立“科学维修、积极预防”的质量保证观。正如“海恩法则”所言,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30起事故征兆和300起事故苗头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5]。这说明“发现问题、纠正差错、堵塞漏洞、化险为夷”总是有机会的,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坚持关口前移、重心前移,加强预防预判,扭住技术短板和管理薄弱环节开展工作,通过控制量变防止质变,牢牢把握安全工作主动权。
三是要树立“注重过程、关注细节”的质量监督观。把抓质量安全工作的重心放到过程管理上,科学严谨地抓好维修技术过程和组织管理过程的工作落实,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把关相结合,真正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树立精益维修、精准作业、精细管理、精确保障的“四精”理念,培养“严、慎、细、实”的作风,善于小中见大、以小警大。
四是要树立“信息主导、体系保障”的质量建设观。高度重视维修数据信息的收集、积累、分析和应用,用数据说话,精确定量地认识问题,通过统计信息数据变化趋势去认识故障规律,不断完善维修质量问题“发现→反馈→研究→解决→反馈”的闭环机制,提高质量安全问题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6]。
2.2 预防维修差错,实现管理技术“双防范”
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复查把关等各项制度规定。正如“林纳斯法则”所言,足够的眼睛,可以让所有问题浮现。所以,不妨以辩证的思维把墨菲定律反推为“新墨菲定律”——有可能发现差错,必将发现。这就要充分发挥检查、检验的作用,对于一些像试车、校靶、座椅维护、吊装炮塔等复杂性、危险性的维修项目,其程序性强、安全要求高,必须严格执行读卡操作和干部复查把关规定。
另一方面,要开展防差错设计,从源头上消除或控制差错发生的可能性。比如为防止装错方位,可采用限位钉、限位槽、防偏卡圈;改变物体相对大小,如发电机正负接线柱采用“一大一小”,这样可以做到“错了装不上,反了接不上”;为防止误扳误碰座椅弹射把手,在把手外加装保险护盖等;在关键部位喷涂文字、数据、操作程序、色带、标志等提示性信息。总之,预防维修差错的方法很多,但无论什么方法,最终都是通过改善“人-机”关系来实现的,把握这一根本原则,就可以在实践中创造出来很多方法。
2.3 突出管理教育,切实落实质量责任制
一是广泛开展警示教育。采取教育与管理、带教与规范、强制与整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改进安全警示教育形式手段,强化安全观念。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室(长廊)和各种传媒作用,积极组织有效的预防维修差错专题教育。
二是开展评优惩劣活动。通过评选“质量信得过班组”“质量信得过个人”等活动,进一步增强维修人员荣誉感。突出抓好示范养成,着力纠正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违章蛮干的问题。
三是过细开展安全预测。在组织各项维修工作前,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明确特情处置方法和措施。有针对性开展特情处置研究演练,对从事大项危险性作业人员逐人进行带教考核,努力提高预防事故、抵御事故的能力。
2.4 完善法规制度,确保规范落到实处
法规制度是维修质量管理的有效保障。通过建标审核、考核监督,将行政性管理与法规管理相结合,确保维修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针对装备维修特点和质量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装备维修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细化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明确质量责任、评价标准和考核指标,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维修质量责任体系。
二是强化法规制度学习。通过抓法规学习,增强知法守法和按章操作自觉性,集中组织学习条例、细则、规程和有关安全规定,逐个装备型号、逐个专业、逐项梳理易发生差错的部位环节,完善预防措施,确保技术管理双落实。
三是要执法必严。要推行精细化管理方法,过程目标达到“五个零”——质量隐患零容忍、过程控制零遗漏、过程实施零差错、过程输出零缺陷、维修质量零投诉;过程管理做到“五落实”——质量责任落实、过程能力落实、要求量化落实、质量方法落实、问题归零落实;过程实施做到“五到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验证充分到位、作业流程细化到位、记录完整准确到位、过程监视测量到位、过程输出评价到位。
装备维修质量管理涉及的因素众多,有效提升部队装备维修质量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必须坚持“质量至上”理念,并内化为装备人的工作原则和职业准则,始终把装备维修质量管理作为经常性基础工程,持续用力,抓出成效,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有力保证。
References)
[1]孙宏,郑怀洲.战斗力生成模式与武器装备建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639.
[2]王瑞民.航空维修差错管理与控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26.
[3]端木京顺,常洪.航空装备安全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65.
[4]吴国辉.军事装备安全管理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73.
[5]王计宪.军用航空装备维修安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9:57.
[6]崔向华,方福生.部队装备质量反馈问题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4,25(6):22-25.
(编辑:李江涛)
Maintenance Quality of Troops Equi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O Ming1, WANG Weiliang2, ZHANG Haibo3
(1. Department of Equipment and Command,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1416, China;2. Department of Logistic Equipment, Air Force Command College, Beijing 100017, China;3. Changping NCO School, Equipment Academy, Beijing 102249, China)
Equipment maintenance quality i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battle effectiveness of troops, it’s the key to win the war, it’s also the eternal theme of equipment construction. In this text, it analysis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troops equipment maintenance quality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equipment maintenance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quipment, quickening construction of troops strengt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equipment; maintenance support; quality management
2016-09-01
赵 明,男(1977-),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维修管理。zm52809@sina.com
E 257
2095-3828(2016)06-0021-05
A DOI 10.3783/j.issn.2095-3828.2016.0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