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勇
工业转型升级现实基础
“十二五”以来,遂宁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三大新兴产业(“4+3”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6.6%,成为遂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跨越。
——工业发展实现“五个转变”。一是工业总量实现从“小”向“大”转变。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709亿元,2011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4年达1297.7亿元,年均增长16.3%。培育出油气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5个百亿产业。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1%。二是产业结构实现从“传统”向“新型”转变。以“4+3”产业为支柱,形成涵盖31个门类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由单一传统产业向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互补发展转变。2014年新兴产业占比为16.3%,比2010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三是市场主体实现从“弱”到“强”转变。拥有7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第3位;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遂宁。规模工业企业达466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2家、10亿元以上企业10家。天齐锂业成为全球具有锂资源掌控能力的国际化公司,盛马化工是西南地区唯一被国家保留的地方石化企业。四是发展平台实现从“分散”向“集群”转变。2013年将14个产业园区整合为6个,2014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047.4亿元,全市工业集中度达80.7%。4个园区进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培育规划,遂宁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成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五是增长方式实现从“高碳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2011—2014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6.3%,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7.7%,淘汰了128户企业的落后产能,提前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
——工业领域存在“四个不足”。一是体量规模不足。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省第11位,比重仅占全省的3.3%;利税总额居全省第14位,比重仅占全省的3.6%。大企业大集团少,全省100强大企业大集团遂宁市仅有3家。二是新兴产业不足。全市原材料资源型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6%,低端制造业占比达39%。“4+3”支柱产业内部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占比达80.7%,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占比不足,产业结构亟须提速优化。三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0.1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主要依赖产能扩大和产能叠加,企业盈利仍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低价资源、较少的环境成本补偿等途径来实现。受此影响,全市工业产品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初级加工和代工产品占70%以上,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四是配套体系不足。与工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土地、环境容量等指标不足,质量监测、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工业转型升级思路和方向
——总体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在“抓紧转”中“加快赶”的要求,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总量大、结构优、创新强、质量好”为目标,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在高端切入中培育增量,在提质增效中调优存量,在配套发展中激活变量,促进工业向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和融合发展转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推动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主要目标:总量做大,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10%;结构调优,新兴产业比重逐年提高,其中电子信息、机电与装备制造、新材料、天然气四大成长型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65%以上,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0%以上;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以上;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 %。
——主攻方向:大力实施“424”工程,加快壮大电子信息、机电与装备制造、新材料、天然气四大工业成长型产业,改造提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四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工业转型升级路径
——突出创新驱动,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的培育。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探索实施创投基金入股和政府财政资金扶持相结合等举措,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企业与研发机构、高校及其他组织联合建立研究开发平台、校企联盟等,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达到20%以上。二是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优化实施“遂州英才招揽行动”,每年引进一批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以高端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创优人才服务环境,采取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遂宁人才创新创业奖”,为人才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购买社保等提供保障。三是打造众创空间。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众创空间。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参与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管理,促进创新创业与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跃升”计划,引导全市孵化器向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力争“国开区科技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
——突出协调发展,优化转型升级“新格局”。一方面,培育新兴产业,让“新芽成大树”。集中资源支持电子信息、机电与装备制造、新材料、天然气四大成长型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倾力打造成渝经济区重要的高端电子产业配套基地、机电与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天然气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以国开区为载体,延伸和完善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PCB电路板等优势产业链。机电与装备制造产业以实现产品成套化、性能高端化为突破口,依托江淮汽车、京石海瑞克等重点企业,重点发展整机产品、成套产品、关键零部件与功能模块等板块。新材料产业依托天齐锂业等企业,发展锂电池、电子行业关键材料等。天然气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原产地优势,依托磨溪净化厂、中腾能源等企业,大力发展高端天然气精细化工。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产业,让“老树开新花”。引导企业扩产增效,支持企业对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项目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对现有产品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形式,获取高新技术、营销渠道、市场资本。推动饮料食品由资源驱动为主向资本技术驱动为主转型,加快形成集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具有遂宁特色食品加工生产基地;纺织服装着力创建和提升自主品牌,研发推广具有自主品牌的家用纺织服装产品。
——突出融合互动,拓展转型升级“新路径”。融合发展既是历史趋势,也是时代潮流。一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实施“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遂宁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回收再利用等各环节的应用,推动工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二是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以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制造业服务化。鼓励工业企业筑牢生产中端,抢占研发前端,完善销售后端,加快由“生产直线”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三是推动产城融合。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要求,统筹产业园区、城镇的规划建设,促进产城空间上互动、功能上互补、建设上同步,使产业园区成为城镇空间拓展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成为产城互动发展的平台。
——突出绿色低碳,探索转型升级“新模式”。按照绿色、低碳、可循环的要求,以“141”产业园区工程为载体,推进集群集约集聚发展。一是产业集群。按照“一园一主业”的要求,统筹布局园区主导产业,采取税收分成、产值共享等措施,避免市域内无序竞争。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吸引配套项目及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与装备制造、天然气等产业集群。二是资源集约。扎实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定期发布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综合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约束机制,综合运用补助资金、准入条件、行业标准等措施,促进落后产能的退出。三是服务集聚。支持工业领域共性技术开发、研发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电子商务、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培训、第三方中介组织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集信息、配套、融资、用工、服务等一体的综合竞争优势。
工业转型升级保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审批程序标准化清单和政府监督管理清单,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工业领域。支持工业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突出环保、土地、税收、就业等指标,完善工业转型升级考核评价体系。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抢抓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机遇,加快综合保税区申建,为企业提供便捷的通关服务。深入开展“挂点帮扶企业”活动,对重点企业实行市领导和市直部门挂点联系帮扶制度。实行代办制、“一站式”服务等机制,使项目从洽谈、签约、落地、建设投产到生产经营真正享受全程“保姆式”服务。推动行业协会规范发展,发挥其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作用,遏制恶性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全市设立30亿元的产业引导资金,重点用于工业转型升级。用足用好国家、省有关支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争取更多专项资金扶持。采取基金、股权投资、贴息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工业转型升级。
——加强金融信贷支持。深化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机构的更多支持。鼓励银行开发针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信贷新品种,引导银行主动让利。发挥好工业过桥转贷资金作用,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从资金奖励、业务培训等方面入手,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拓展资本市场。
——强化土地能源保障。强化用地保障,每年用于产业园区的土地指标不低于年度用地指标的40%。强化用能保障,超前谋划输变电站和旧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建设“坚强电网”;用好直购电、留存电、丰水富余电等政策;发挥天然气资源原产地优势,积极争取原油、天然气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