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欣+梁惠娥+周小溪
摘要:从中式传统服装的平面性特点出发,以传统的平面结构理念进行新的服装造型设计,通过对传统服装结构线的移位、变形设计产生新的平面结构形态:传统的通袖线与前后中线角度为 90°,在创新设计中,以改变传统中式服装的通袖线与前后中线角度大小的设计来获得新的廓形;改变传统服装的松量形态,将其由传统的“7”字形设计成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形等各种新的形态,进而改变服装的整体廓形。
关键词:中式结构;平面性;结构线移位;松量形态;立体廓型
中图分类号:TS 131.9 文献标志码:A
Concept of Chinese Plane Structure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s, the paper discusses designing new clothing shape based on traditional plane structure concept. By translocating or modifying the lines in traditional clothing structure, a new plane structure is designed. In traditional structure, the angle between the left cuff-right cuff line and the front and back center lines is 90 degrees, while in the new design the angle is altered to obtain a new profile. Meanwhile, the shape of clothing can also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ease design. For instance, the traditional “7” shape can be changed into various new shapes such as “rectangle”, “square”, “triangle” and “round” shapes, thus modifying the overall silhouette of the clothing.
Key words: Chinese-style structure; plane; structural line translocation; ease design; three-dimensional silhouette
平面性是传统中式服装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传统服装无论从结构还是穿着状态上看,都强调其平面性特征。传统服装的尺寸是采用全臂测量方式,测量手臂长是从一端手腕过后颈点量到另一端手腕,服装穿着的状态以两臂平展、两足稍分开的站立形式,属于典型的平面型营造模式,这种平面结构的服装有其宽松舒适的优点,但却与现代生活方式不相适宜。随着社会的发展,着装者对服装的需求渐渐地从对服装表面的追求转向对服装精神意韵的关注。传统服装的宽大平面性特征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服装的功能性需求和服装的流行审美需求,对传统服装的创新式继承成为当今服装设计领域的一个主要课题。现代的服装设计必须是依托文化背景的再设计,这种再设计不是简单再现传统元素,而是抓住传统文化本质,吸收传统文化独有的人文内涵,以时尚化的设计元素来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
1传统中式服装的基本形制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所藏有大量的近现代中式服装照片,本文选取其中典型两件作为对中式服装结构平面性特点进行分析的基样,图1为斜襟(女装)的长袍(旗袍)照片、款式结构图和结构展开图;图2为对襟(男装)的罩衫(唐装)照片、款式结构图和结构展开图。
从图1和图2的款式结构图来看,这两款服装具有中式服装典型的平面性特征。传统中式服装的基本结构形制无论是斜襟构造的还是对襟形制的,均为前后中线与袖通线成直角的“T”字形。结构展开后,除了斜襟构造的服装中小襟部位与大襟重叠需要另外添加面料外,前后衣片为“十”字形的一片式裁片,整个裁片包括前后大身、左右袖片(在袖子部位因面料幅宽不足而会有接袖),下摆略外展。
从结构展开图看,传统服装的结构线比较简单,只有衣身侧缝线与袖缝线连成一体的呈正反阿拉伯数字“7”形状的侧身缝线、下摆线、前片对襟线(斜襟线)和领围线,结构线平直、简洁。
传统中式服装可以直接通过对面料的折叠剪裁获得,缝制工艺上除了需要手工制作的盘扣外,其它部位的缝制远比西式服装的缝制工艺简单。
2传统结构形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变异
传统中式服装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没有现代西式服装形制中所讲的袖窿弧线和袖山弧线,主要以增大袖肥的形式来解决肩肘活动量;(2)衣身结构线中通袖线与袖下侧缝线的位置是构成其横平竖直的二维平面形态的最基本的结构线,这两处的结构线基本上与衣身前后中线成垂直或平行。本文的结构创新设计正是基于这两个基本特点,以保留传统服装的结构平面性特征为基点,以变换传统服装结构线位置形态等方式来改变服装穿着后的外观形态,重点表现穿着后的新廓形形态。在本文的结构设计中均以传统中式对襟罩衫为款式设计变化的原型。
2.1改变通袖线与前后中线角度的设计
通袖线是传统中式服装特有的结构线,确切的说是将人体人为地划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分界线,它是划分前后衣身、袖片的分界线,在面料上表现为对折线,在服装图例上是以面料对折点划线来标识的,在尺寸的量取上以传统的通臂量体形式获得。
在现代服装结构设计中,插肩袖类服装形制中的袖中线与肩端点垂直线的角度以45°作为款式活动量中间值,这个角度既可以保证肩、腋部位一定的活动空间,又可以保持袖部结构合体美观。传统中式服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插肩袖款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传统中式服装的通袖线与前后中线的角度是90°,当改变通袖线与前后中线的角度,如将袖中线与后中线的角度设计成45°(不小于45°),服装的平面廓形由“T”形变成了“A”形,部分结构线由水平线转变成了斜线,后领口线和前领口线变成了一条直线,袖子向侧缝方向偏移,由于平面面积减小、袖口宽度变窄,袖子下半截部位的结构变得细长贴体,袖裆处成为可控袖肥大小的角,袖子形成下紧上松对比明显的造型(图3)。
在结构设计中,肩线下移至与实际肩宽尺寸相对应的位置,这里的肩线位置随袖通线与前后中线的角度大小而上下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设计点;后中线的长度一直延伸至后袖中线与前、后中线的交叉点处,在后肩颈部位形成比较多的空间余量,这正是形成该款外观造型的关键之处,由于后中线长度加大,结合厚实挺刮的呢质面料,整个服装的背部形态呈外凸的茧型形态,与贴体结构的袖子形成一松一紧对比,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立体造型感(图4)。
根据此类设计方法,袖子可以设计成合体式一片袖式,也可以将袖中线处设计成破缝拼接式;袖裆夹角可根据款式需要设计大小,亦可在袖裆夹角处加放各种形态的袖裆插片,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腋下活动空间,还可以加强服装的立体廓型塑造;衣身下摆处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不对称、水平、圆弧形下摆;领子的造型可以依袖中线与后中线的角度45°直接设计成连身的袖、肩、领一体式,也可去掉袖中线和前后中线形成的三角形,设计装领形制,无论哪种形制的领子都能塑造出较强的立体造型;门襟处的处理可连身出襟,也可外贴门襟,图4中的款式为外贴直门襟装拉链形制。
传统中式服装的裁剪工艺一般通过对面料直接折叠剪裁就可获得,此类服装的裁剪排料同样也可通过对面料的直接折叠剪裁完成。裁剪排料时,根据幅宽设计不同的找袖形式:三角形、马蹄形、长方形等。
2.2改变结构松量形态的设计
传统中式服装没有现代西式服装制式严谨的对应于人体四肢、躯干的分片式结构,“宽衣大袖”是其传承不变的风格特征,通过加大服装松量尺寸来达到服装穿着的舒适性和风格定位。这种“宽衣大袖”所形成的传统中式服装空间松量的形态跟其“T”形的廓型结构形态几乎是一致的:两臂水平举起状态下,服装的松量集中在袖缝线与侧身缝线相连的部位,呈正反“7”字形(图5)。
在款式变化设计中,以改变传统结构松量形态为设计手段,将“7”字形改成长方形、三角形或扇形。图6的款式设计是将传统“7”字形结构松量设计成长方形的结构松量,即将传统的大袖结构改为贴体的合身袖形式,将肩线、胸宽线延长至侧缝线处,这样可解决肩肘活动量的空间问题;将开襟设计成更简洁的套头式,使服装整体呈现出独特的个性时尚感。传统中式服装袖子结构的肥大宽松束缚了两手臂的活动,袖子的这种结构形态的变化将手臂的功能性作用完全释放了出来,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以上躯干足够围度松量的设计来满足上臂肢体活动量的结构设计方法,结合现代新颖面料,可以将服装设计成各种新颖时尚的廓型形态。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进行许多款式设计,如改变袖下侧缝线的水平、垂直状态,连接下袖口点与下摆侧缝点,使之形成一斜直线段,事实上现代服装中“蝙蝠衫”款式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3结语
新结构类型服装独特的结构线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服装“大平面”结构形态在表现手法上的呆板、单调。新结构造型中平面的三角形、圆形等形态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长方形(T型)结构形态,可以说是以平面的“形”来塑造立体的“型”。由于松量空间形态的变化,新结构线位置的服装在着装者身上演绎出了较强的立体几何廓型,这种使传统设计元素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受,完全颠覆了传统中式服装给人的平面观感。
参考文献
[1] 黄艳敏.东西方服饰构成体系形成的传统文化思想基础[J].丝绸,2001(11):46-48.
[2] 李克兢,王琴琴.服装设计中形式与风格的意义[J].纺织导报,2010(10):97-99.
[3] 冯志民.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及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纺织导报,2014(2):72-74.
[4] 吴欣,崔荣荣,罗静.崇武缀做衫的工艺特征[J].纺织学报,2012,33(10):107-112.
[5] 陈静洁,刘瑞璞.清末民初马褂标本连裁肩袖线偏斜的纸样技术[J].北京服装学院学报,2010,30(3):1-9,30.
[6] 熊能.世界经典服装设计与纸样4(女装篇)[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548-551.
[7] 刘瑞璞.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322-324
[8] 刘娟.东西方服装结构的空间差异[J].设计艺术,2008(1):71-72.
[9] 庄立新,王明芳.服装的空间形态辨析[J].纺织学报,2009,30(2): 95-99.
[10] 杨贤春.服装结构与形态[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1,14(3):64-67.
作者简介:吴 欣,女,1972年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理论及结构工艺研究。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MZ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