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宁敏 庞栋
【摘要】 目的 探讨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4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 并于开始后1、3、6个月随访, 进行生存质量评分,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 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得分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得分得分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活动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各级COPD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较干预前略有改善,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提高了COPD患者生活能力, 提高了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管理;康复;生活质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3.20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常见且病死率较高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 位于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1], 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8.2%, 是我国第三位致死病因[2], 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既往COPD治疗仅局限于急性期治疗, 现在于稳定期进行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使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及锻炼措施, 改善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2月在济南医院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3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对照组21例。实验组中男14例, 女8例, 年龄54~74岁, 平均年龄(66.00±5.13)岁, 病程5~28年, 平均病程(17.00±4.04)年;对照组男12例, 女9例, 年龄51~79岁, 平均年龄(63.00±6.08)岁, 病程4~32年, 平均病程(19.00±4.6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如解痉平喘、调节免疫等。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饮食、体位、活动、氧疗、呼吸功能训练等方面的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于开始后3、6个月随访, 应用蔡映云教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命质量测量表》评分[3]、并进行肺功能检测。测量表住院期间条件允许者由患者自行完成, 不能填写者, 由医务人员根据其意见, 按照内容进行填写;3个月随访通过电话进行, 6个月随访回院复诊。肺功能采用肺功能仪进行检测, 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4]的诊断标准对肺功能进行分级: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 FEV1/FVC<70%, FEV1%Pred≥80%为Ⅰ级(轻度);FEV1/FVC<70%, 50%≤FEV1%Pred<80%为Ⅱ级(中度);FEVl/FVC<70%, 30%≤FEV1%Pred<50%为Ⅲ级(重度);FEV1/FVC<70%,FEV1%Pred<30%为Ⅳ级(极重度)。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干预前后患者生命质量测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社会活动、抑郁、焦虑得分及肺功能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得分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得分得分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会活动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肺功能情况比较 干预后6个月两组各级COPD患者比较FEV1、FEV1/FVC、FEV1%Pred略有改善,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COPD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增高, 是慢性病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国内外研究显示吸烟、空气污染、感染等环境因素及遗传等宿主因素均起一定的作用[5]。在原有医疗模式下, 仅对COPD急性加重期进行救治, 而对疾病稳定期无特殊处理, 患者对疾病了解不足, 呼吸功能锻炼、氧疗等治疗依从性较差, 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多次住院, 增加医疗费用且不利于患者预后。通过疾病相关知识、治疗、行为干预等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依从性[6], 从而有利于病情控制, 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显示, 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与康复指导干预, 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变、有效的氧疗、呼吸操等, 短期虽不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情况, 但是可以明显缓解患者情绪, 减轻焦虑, 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维持病情平稳,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因为时间较短, 观察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将继续坚持随访, 进一步监测肺功能改善情况的同时观察住院率情况, 了解患者预后, 期待有效改善患者生活, 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 Rabe KF, Hurd S, Anzueto A, 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 176(6):532-555.
[2] 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31(5):321-322.
[3] 闫晋华, 许建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命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国际呼吸杂志, 2009, 29(3):142-145.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 .中华内科杂志, 2007, 46(3): 254-261.
[5] Patel IS, Vlahos I, Wilkinson TM, et al. Bronchiectasis, exacerbation indices, and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4, 170(4):400-407.
[6] 孙芳艳, 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8):755-757.
[收稿日期:2015-08-07]